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我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相互关系

我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相互关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21

我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相互关系

摘 要:民歌来源于大众,来源于群众之中,不管它如何改变,发展,其最基本的音调仍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的,它是扎根于我们心中的代表中华民族最本源的乐音。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流行音乐从各个方面学习、模仿、借鉴着民族音乐的某些因素使自己得到发展,并已经成为一个势不可当的趋势。而民族音乐紧跟时代步伐,在创新中存活。“民乐流行化”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模式。

关键词:流行; 民族; 音乐; 趋势

在对中国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探索中,我们发现: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一种相互排斥的状态,而随着各自的生存空间的扩大需要,它们又不可避免地走到了一起,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已经慢慢建立起来。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流行音乐从各个方面学习、模仿、借鉴着民族音乐的某些因素使自己得到发展,并已经成为一个势不可当的趋势。而民族音乐紧跟时代步伐,在创新中存活。“民乐流行化”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模式。

民歌因素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已有一段历史。纵观中国流行音乐歌坛,第一高峰时期的“西北风”,其音乐风格便是民歌风。随着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的流传,整个中国都刮起一股强劲的西北风,《黄土高坡》《信天游》等一大批以西北民族音乐为素材的流行歌曲到处传唱、家喻户晓。而邓丽君演唱的大多也是以民间小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如《小城故事》《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等,给了音乐制作人很多启示。如果说这些都还是一种追求所谓流行、纯粹为获得某种利益的思想使然的话,那么“北方歌王”腾格尔一直坚持把自己的音乐创作扎根在蒙古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从而使自己能一直保持在中国流行乐坛拥有一席之地。上海著名二胡演奏家马晓晖与电声乐队的完美合作;还有离我们最近的,在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非常惹眼的那首蒙古族民谣《吉祥三宝》等等无一不说明:中国民族音乐正在逐渐完成一次新的质变,而流行音乐也正在积极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当代的音乐文化必然带有当代特征,音乐文化随着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的需要而变化发展,这本身便是一种创造,一种不脱离民族传统并以现代生活为根本的创造。

马克思曾经说过“越具有民族性的就越具有世界性”。第十一届“孔雀奖”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在南宁举行,许多外国音乐人也来到南宁,来听我们的民歌。我国著名歌手韩红,音乐制作人臧天朔以及因翻唱《山歌好比春江水》等经典民歌而走红的斯琴格日乐也来到南宁。按他们的话说就是“非常非常得好”,可以在南宁的歌海里好好充电。看得出民族音乐元素越来越被流行歌手所重视,正如他们所说“尊重原创风格的改变,附以当今年轻人所接受的音乐形式,不仅能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并喜爱古老民歌,也是传统民歌古老生命力的一种延续。”反过来说,对流行音乐的创作也是一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我国古老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积淀,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中国民族音乐语言能够最为准确地反映中国人的思维状态,中国的流行音乐只有扎根在本民族的音乐土壤里才能获得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其原因就是民歌来源于大众,来源于群众之中,不管它如何改变、发展,其最基本的音调仍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的,它是扎根于我们心中的代表中华民族最本源的乐音。

当代社会,全球的政治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而经济也日益趋于全球一体化。在对待特殊意识形态的音乐文化方面,持开放性文化心态的人们坚持的是一种融合的方向,却不可能使音乐的内在完全一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同需求使得各种音乐形态的并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白领阶层喜欢在工作之余静坐在钢琴酒吧欣赏爵士、蓝调;年轻人喜欢在狂热的摇滚乐中尽情叫喊、宣泄;文人们则大多喜欢在交响乐中去体验一番古典情怀。对于这些现象我觉得应该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和对待。

有关著名指挥家卞祖善与以一曲《卧虎藏龙》而享誉世界乐坛的著名作曲家谭盾在电视台直播节目中所引发的争论被大肆宣传,随之全国各大媒体也相应发表评论,见解不尽相同。倒是随后谭盾自己的一番话颇有意思,值得我们深思:“不在同一水平上”的含义不是指水平上下和左右的区别,而是指两代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冲突。确实是这样,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活背景,音乐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肯定会有所不同。不管谭盾的音乐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从《九歌》到《永恒的水》或者说到他的无声音乐,他至少一直在努力表现自己,阐述自己的思想和对艺术的见解,他的音乐艺术是以实现个性特征为目的,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来形容文化事业的欣欣向荣,我们决不希望乐坛中只有一种声音,也决不会只有一种声音。

总之,我们的流行音乐应该具有中国特色,我们的民族音乐更应该具有时代精神,只有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积极拓展各自的生存空间,我们的音乐才能在世界乐坛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3]孙蕤.中国流行音乐简史,中国文联出版社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小猫和小兔
烹饪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学跳绳
小羊的生活
灯光球场
做金工
农村的胡同(二)
两只小猫去钓鱼
青蛙申冤
溜冰
课后
班主任不在的时候
“小当家”做饭
小猫和小兔的故事
哈姆莱特的宗教思想和他的悲剧
西方节日本土化中的国人文化心理分析
不同宗教思想在英汉谚语中的折射
西方文化理论视域与中国当代文化构型
评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西方文化内涵
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看科举制的兴衰
汉英谚语反映不同的宗教思想与观念
浅析哥特亚文化的发展
浅谈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借鉴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西方文化与英语学习之关系
浅谈美国法律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论析20世纪西方的文化批判
论阿多诺美学的人本主义思想
寻梦人的忧伤──徐志摩《再别康桥》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
追悼志摩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戴望舒与他的恋人
凄美的孤独──《雨巷》的情感特征
《再别康桥》意象解读
戴望舒的文学道路
《雨巷》: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
挥别昨日的梦幻──读徐志摩《再别康桥》
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再别康桥》赏析
承续而不拘泥,出新更见才气──《雨巷》中的意象探微
浅析诗歌《再别康桥》的意境及其构成
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再别康桥》的延展美读
依依惜别的深情──读《再别康桥》
我用残损的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