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试析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09

试析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同样,区域和企业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高职教育的人才支撑。高职教育和企业经济发展的合作模式一直是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结合高职教育和企业咨询经验,以“云浮移动2008年专题调研项目”为例,探讨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一、以真实工作任务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高职院校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就需要以工作过程为核心搭建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以工作任务驱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教学环境下,由教师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向学生布置虚拟的工作任务而实现的,而第二种方式则是把老师和学生都放入真实的工作情景中,以项目运作和管理的形式和企业合作,在达成企业项目目标的同时完成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在这种培养方式中,企业是工作任务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由企业提出项目需求和目标,而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一个由老师担任领导的项目团队,响应企业的需求,制定计划并共同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对企业负责。

相对第一种方式,真实职业情景下的工作任务驱动有如下特点:依托工商企业,以一定的项目为载体,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现的;面临更多复杂多变的环境,项目管理和控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加强;要有一定的产出,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以项目成果为核心评价项目绩效,评价以企业为主,以老师、学生互评和自评为辅;学生能够从项目中认识实际工作的环境和技能要求,让他们对未来的工作有强烈、清晰的感性认识,在提高其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指导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活动。

从培养效果上来说,以工作任务驱动的真实职业情景下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体验更加深刻而生动,让学生多了与企业直接沟通并了解其需求的机会,除了直接专业技能的提高外,还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责任感、敬业精神、吃苦耐劳、抗压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的能力、组织、规划、独立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等以及吃苦耐劳、抗压的基本素质。同时,学校老师通过给企业做咨询、培训等项目,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既很好地为企业服务,使老师的知识水平、项目运作能力与专业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迅速成长为企业经验丰富的双师型老师。所以探寻一条通过真实工作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在校高职大学生尽快成长为企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真实工作任务驱动的人才培养的构成要素分析

通过真实工作任务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在下面的阐述过程中,将结合笔者在企业项目开发中的实际案例“云浮移动2008年专题调研项目”进行分析。

(一)项目认知

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发起并决定实施的项目,学校组织教师形成专业研究团队,并由专业对口老师牵头与企业进行洽谈接触,通过对企业项目背景、具体需求和目标的初步了解,结合专业知识,确定项目的研究方法和线路,并形成初步项目方案。在企业对学校提交的项目方案进行论证通过后,正式将项目委托学校相关专业研究团队实施。

在“云浮移动2008年专题调研项目”中,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云浮分公司发布的公开招标文件,迅速成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并分工协作,研究项目背景,完成投标文件,并经过投标、述标、议标、评标过程,成功中标。

(二)明确任务,建立团队,确定规则

在学校接受企业的项目委托后,由选定的专任教师作为负责人对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项目负责人在接受项目后,首先对项目进行全面分析,了解项目实施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初步确定项目开发的工期和所需的物质资源。然后由负责人并从教师队伍中挑选专业对口的老师形成项目核心团队。并吸收专业对口的学生进入项目团队参与相关工作,例如问卷设计、市场调查、数据整理和分析等。由于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是书本知识和有针对性的模拟实践,缺少实际项目操作经验,刚开始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时需要老师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特别是学生参与数量较多时,秩序管理将是项目管理的首要目标。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的作业规则,可以较好地引导、管理学生的个体行为,减少团队摩擦和消耗。

学院“云浮移动2008年专题调研项目”中标之后,项目研究团队和云浮移动公司进行了几次项目沟通,确认客户的需求,完成执行方案,并搭建了有市场营销专业老师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生进入项目团队,并针对云浮移动和专题调研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了项目背景、问卷设计、访谈技巧、统计和数据处理、中国移动产品知识等培训,使学生更深了解项目,并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

(三)实施任务,成果交付

在建立项目团队并明确各种规则之后,学生们就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工作了。学生按照项目任务书的具体要求完成每项工作后,均需交由专责老师审核评定,满足要求的可以开展下一阶段工作,否则需重新修改完善直至合格。在实施整个项目的过程中,老师主要发挥制定标准、指引、审核和纠偏的作用,并不需要太多参与项目的具体过程。这种方法能够给学生相对独立和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不至于让具体工作迷失方向而失去控制,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认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云浮移动2008年专题调研项目”中,学生积极参与问卷设计、问卷试调研、现场调研、人员访问、数据统计和分析等环节,都能够出色的完成各自的任务。在项目开发的所有具体工作全部完成后,需要对项目进行系统整合和分析。在这个阶段,负责人应自行编制项目开发报告。同时,老师应将学生分组整合,由每个小组独立编制一份项目开发报告。然后由老师对学生提交的项目开发报告进行审核评价,并完善自身编制完成的项目开发报告,作为项目开发成果交付给企业。

(四)效益分析,评价总结

项目成果交付企业之后,由企业根据其项目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进行评价。企业对项目的评价将作为重要指标,用于检验学生各项工作开展的水平。

除了企业的总体评价外,带队教师需要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各项具体工作完成的情况,对协作规则执行的情况、项目开发报告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结合企业对项目的评价和学校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分析,将能够发现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存在于课程设置和实训教学环节的薄弱和疏漏之处。从而对课程体系的设置提供决策依据。 "

三、推动真实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持续开展的保障措施

以真实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科学机制的保障。学院构建了包括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合作机制保障、计划保障、评估保障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

(一)做好思想保障

要想使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必须使参与各方都认知其重要意义,使企业、学校以及参与学生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二)做好组织保障

建立上下协调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及所负的责任。强化了三级组织的功能:一是主管院长的统筹、决策功能;二是教务处及三个中心的具体管理、协调、检查功能;三是系级教学管理机构的组织实施功能。在整个教学组织系统中构成了一个职责明确、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为真实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做好政策保障

要保证真实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够在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得到强化,充分发挥其实践教学环节的核心作用,需要学校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在学校层面,应将这种教学模式纳入到正式的课程体系中,并提供充足的资源保证。可行的办法是将真实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环节计入必修计划,调动学校的资源寻找项目机会,并用政策强制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活动。本着依法施教的原则,围绕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多方面、诸多因素,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实训基地建设意见》、《“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用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建立合作机制

要使以真实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持续开展,需要建立广泛的校外实习基地,并和对口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学校的教学活动能够和企业的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可行的办法是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方向,并投入一定资源开展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科研项目,并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为学校提供项目机会,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手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五)做好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做好真实工作任务驱动的人才培养工作,除了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之外,还需要各个专业系部将实践教学工作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计划中去。系部应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进行细化,设置具体的实践方向和科目。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应以讲究实战技能的环节来设置企业项目开发计划,如市场调查、推广销售等。

(六)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并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计划之后,还应当对考核工作高度重视。否则,很可能使良好的制度和明确的工作计划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具体来说,考核应该面向以下几个层次:专业系部负责人(由学校根据相关管理规定,结合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价);专任教师(主要针对教师主导能力、任务完成度、对项目贡献大小等维度进行综合评审);学生评价(由指导老师评价、参与项目的学生相互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

由于各个专业情况不同,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标准需根据具体要求设计。

四、以真实工作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活动的效益评估

在以真实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各有不同的价值追求。用人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学校以树人成才为目标,学生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目标。三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益结合点:学校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就业和服务社会为宗旨;用人单位以高效率、低成本为追求目标,以学校的人才输出和技术服务为发展动力;学生以提高技能,全面发展为目标。综合来说,真实工作任务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良性生态环境,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效益评估。

(一)企业效益评估

1.对企业进行长期跟踪,进行长期合作,对企业了解更多,更能提出建设性建议。

2.节约成本,相对社会上的咨询公司,价格更便宜。

3.选拨人才:通过项目运作可以选拔合适的人才,并且由于对学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不会选错人,学生也对企业有更多了解,进入企业后马上就能投入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节省企业的用工成本,避免用工风险。

(二)学校效益评估

1.完善实训基地,弥补实训基地不足的状况。

2.通过项目运作,可以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校外的指导老师,壮大和完善师资队伍的结构体系。

3.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老师通过给企业做咨询、培训等项目,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既很好地为企业服务,使老师的知识水平、项目运作能力与专业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迅速成长为企业经验丰富的双师型老师。

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通过“云浮移动2008年专题调研项目”项目中,我们发现了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课堂理论学习和模拟实训方法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促进教学能力不断发展。

(三)学生效益评估

1.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职业体验更加深刻,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2.老师会把项目合作中的经验反哺给学生,学生能从中受益匪浅。

3.快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需求,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软肋,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快速过渡。

五、结论

将课堂延伸到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在实际的工作情景下进行实践演示和操练,大大提高了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符合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人力资源与人才市场的完美融合,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为行业服务的定位,开创了学校、企业、学生多赢的全新局面。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爸爸
白痴的一天
童话故事
快乐的元旦
2009的第一场雪
治好爸爸的坏脾气
有雾
吃饺子
让我头疼的一件事
我想拥有一只小狗
我画的画
迷人的田野
小人果与小猴
辛苦的老师和妈妈
书包
煤矿矿长先进事迹
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事迹
模范教师优秀事迹
中学生美德少年事迹材料
质监分局党组织先进事迹
市国税局办税服务明星先进事迹
模范共产党员个人事迹材料
优秀历史教师班主任事迹材料
小学教师两基迎国检先进事迹
两基先进个人事迹
广播电视台先进工作者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创先争优先进典型材料
检察院政治处副主任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材料
国土资源局申报市文明单位事迹材料
煤矿先进个人事迹
浅谈文化与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浅论汉语对高职英语语音教学的影响
浅谈汉英词汇的语义对应与转换策略
浅谈从关联理论文化语境看化妆品翻译策略的选择
审计风险、商业风险、业务关系风险、经营失败与审计失败
探析从文体学看女权主义影响下的英语文体变化
关于内部审计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作用的思考
试论翻译文化研究与改写理论解析
探讨从改写理论看郭沫若的翻译
试论隐喻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审计期望差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不确定事项审计及其对盈余管理的监管
试论英语体育新闻标题中强势模因的语用策略研究
浅谈英语课堂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现象
浅析英语教学与英汉文化差异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一曲忧国伤时的悲歌──杜甫《登高》赏析
入情入景 品味人生──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时代和生活的良心
忧民一世──杜甫
关于杜甫的人生思想及诗歌艺术
平庸议论话名篇──谈杜诗《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诗《登高》浅析及格律分析
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对杜甫文化意义的深入思考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诗歌鉴赏
杜甫的象征
诗情萧飒 意境深邃──杜甫《秋兴八首之“玉露凋伤”》中的意境创造
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杜甫《登高》赏析
苍凉沉郁的秋之歌──杜甫《登高》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