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工作目标为驱动 实践岗位化教学

试析工作目标为驱动 实践岗位化教学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析工作目标为驱动 实践岗位化教学

"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适应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经历了招生规模的急剧增长之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一线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以工作目标为驱动,实践岗位化教学模式是实现三个面向、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有效方法与途径。

论文关键词:工作目标;高职教育;实践;岗位化教学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也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但是,在各类高等院校迅速发展的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办学面临着激烈竞争。坦率地说,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不论是资历还是软硬件条件,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三个面向”(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理念指出了高职办学的方向,以工作目标为驱动,实践岗位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则是实现“三个面向”的办学理念的一种方式与途径。

一、高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一)对高职院校缺乏正确的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是一个层面,高职教育并不就是专科教育的代名词,他与普通高等教育只是教育方向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基础理论与研究的教育,而高职教育则侧重于应用技能的培养。高职教育是为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而设置的,因而较普通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理论学习缺少原动力

高职院校生源的数量、质量不容乐观,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两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3+2考试招收的三校生(中专、职业高中和技校生)[3]。这些学生成绩相对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好,再加上一直以来中小学以知识学习为主、以卷面分数为依据的评价标准,使得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从而养成不愿做事、不敢尝试的心理,学习上也失去了原动力。具体表现在:

1.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为何而学,不知道学有何用。这是目前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心理状态。他们来高职院校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混个文凭,为个面子,以后到社会上也好说是大学毕业。

2.学习热情不高。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从学生在一年中到图书馆、阅览室的次数来看,有57%的是偶尔到图书馆借阅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其中分别有45%和42%的学生在涉及文学、哲学、艺术和经济法律等内容,且从不或偶尔写过相关内容的文章,52.8%的学生经常收看电台、电视台的文艺节目,从这些数据的比照来看,说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从统计数据看,有83%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对自己学习成绩有较高的期望。但由于学习方法单一,缺乏自信心,意志力薄弱,很少能坚持不懈的进行主动学习。

二、课程教学分析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沿袭了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强调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不作研究分析,忽视其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一味的进行灌输式教学,压制了他们喜欢活动,乐于交往,乐于操作,重视情谊等优点的发挥。直接导致了学生厌学、逃学等情况的发生。

经调查,虽然学生普遍对学校的学习氛围和教师授课方式、方法感到满意,但在对学校课程设置的评价中,只有62%的学生对目前的理论课程设置感到满意,认为“课程反映了本专业发展趋势”,27.5%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中高职特色体现得不鲜明”和“教材的选择欠妥”;在对实践环节的评价上也表示出不同的需求,认为“实践课时太少”和“重复性实验较多。对实践能力提高意义不大”。持这样观点的比例分别是28%和16%,说明学生对实践课程设置满意度较低。 "

三、岗位化教学分析

岗位化教学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准确定位职业教育目标,立足于企业的需要、岗位的需要和就业的需要,将教学的核心对准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一线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实行岗位化教学是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的具体体现,是立足于企业的需要,立足于就业的需要,立足于岗位的需要,立足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准确地定位职业教育目标,突出职业能力训练这一特色,将教师、学生共同推向市场,一方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实践水平,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社会认可度)。

以建筑工程类专业为例,在岗位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可采用以下四步:

(一)就业能力和岗位能力调查。深入企业一线对就业能力和岗位能力进行具体的调查。建筑工程类企事业单位,从业务流程上分有设计企业、施工企业、监理公司、质检部门等。高职学生所面向的主要是施工、监理企业,其岗位类别也很多,施工现场管理岗位主要包括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机械员、监理员、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等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职责不同,能力要求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可按这些岗位进行岗位核心能力分析,包括技术能力、现场岗位管理能力以及相关岗位之间的协调能力进行分析与提炼,得出各岗位间的通用能力与各岗位的专有能力。

(二)对就业和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进行分解。针对各个岗位所需的通用能力和专有能力,建立相应的能力模块,或一项能力一个模块,或一项能力多个模块支撑,以土建施工员为例,根据其岗位职责:在项目经理领导下,开展施工管理工作;负责施工现场的总体布署、总平面布置;协调劳务层的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执行总的施工方案;监督劳务层按规范施工,确保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全面合理,有效实施方案,保持施工现场安全有效;提出保证施工、安全、质量的措施并组织实施,督促施工材料、设备按时进场,并处于合格状态,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建筑|结构|道桥|电气|暖通|园林|房地产|室内设计|注册考试|免费论文|免费资料|免费软件|免费标准|免费规范|免费图纸|免费施工组织|软件应用|技术交流|设计交流|施工交流参加工程竣工交验,负责工程完好保护;建筑|结构|道桥|电气|暖通|园林|房地产|室内设计|注册考试|免费论文|免费资料|免费软件|免费标准|免费规范|免费图纸|免费施工组织|软件应用|技术交流|设计交流|施工交流按时准确记录施工日志;合理调配生产要素,严密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组织工程验收,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评定,并参加图纸会审和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可归纳为三个能力模块:一是组织协调能力模块;二是建设行业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知识模块;三是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能力模块。

(三)将实际能力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形成单元能力实施于教学之中。在课程设置上,瞄准学生就业岗位,进行合理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授课内容贴近岗位。目前高职教学过程中,部分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仅仅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后设置的,在现实岗位上基本体现不出其应用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抽象教学,学生学习也没有目的性,不知道在工作中用于何处或有什么用。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更直观、更能在岗位或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单元能力进行教学,以上述施工员组织协调能力模块为例,其单元能力可分为职业道德、施工现场各工种(班组)人工搭配、施工现场布置(材料、机械、道路等)、上下沟通与执行等,一部分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形成单元能力实施于教学之中,另一部分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训练。

(四)确立适应能力训练的考核机制和考核方法。考核机制和考核方法是岗位化教学模式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没有一个良好的考核机制和考核方法,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光靠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能长期保证岗位化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确立适应能力训练的考核机制和考核方法,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使职业教育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岗位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目前,建筑工程类学生在实习、实践等实训环节方面很难得到较好的实行,学生真正得到实践的机会很少。

经对义乌市二十多家企业调查,建筑工程企业不太欢迎实习学生,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这是所有企业所最关心的问题,一旦学生在实习工地上出现安全问题,对它的企业声誉、资质晋升、工程承包等诸多方面引起麻烦;二是企业本身经济状况不太好,不愿意花精力在这些与本企业短期内没有太多好处的事情上;三是学生实习基本是短期性质,一方面增加了工地现场的管理难度,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觉得实习无所事事,应付应付,取得学分就算了。

如何才能将岗位化教学模式顺利开展,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一线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这就需要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学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模式上给予一定的政策以便于岗位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如建筑工程类专业可采用2+1模式;并且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将学生送到企业,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安排实践岗位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学生的劳动主要由企业来认可,这样可解决上述企业不欢迎实习学生的问题,并且企业也会象自己的员工一样对待实习学生。

五、结束语

以工作目标为驱动,实践岗位化教学模式,实现“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的教学理念,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方向。针对建筑行业特点及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行产学结合的“2+1”模式和岗位化教学。针对职业岗位对技术应用性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各专业将建筑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列入教学计划,设计以应用能力为本位,倡导“一张文凭、多张证书”的课程教学。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看成绩报告单感想
学国际象棋第一天
今天我高兴
小花洒
夜晚的星星
告别一年级
我也是宝贝
读《一百个名人成才故事》
下跳棋
袖珍姑娘
笔袋
吃哈根达斯
第一次鼓起勇气
颜色的语言
找针
关于适应产业结构新体系的职业教育改革重点方略
试析就业导向角度谈高职学生管理工作
试论工作过程的商务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简论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型“人本德育”改革研究
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高职教育发展问题
试论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的探索
试论职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核心竞争力初探
试析对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的思考
试论新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
试论高职兼职教师的聘用及管理
试论《职业口才》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
关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简思
关于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性实训基地的措施研究
简论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考核改革的可行性
《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皇帝的新装》典题例析
论童话
《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皇帝的新装》学法指导
童话的特点与作用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皇帝的新装》课文简析
《皇帝的新装》主题新解:人性的悲哀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皇帝的新装》解读:一篇庄严的成人童话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与反思
《皇帝的新装》课文导读
《皇帝的新装》课本剧剧本
《皇帝的新装》课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