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及改变对策

浅析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及改变对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析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及改变对策

"

【论文关 键 词】 职业教育 困境 措施

【论文摘 要】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下,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发展的势头,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办学方向不太明晰,招生困难,学生实习实验设备欠缺,师资力量薄弱,就业不稳定等。本文作者就以上问题浅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从事中等职业教育业已十六个年头,本文就以执教期间的所闻所见,以及奉节职成教育中心的实际情况谈一点本人对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看法。

一、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的困境

多年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第一线,培养了大量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和良好教育素质的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也在为社会输送基础性人才的过程中得到了健康发展。但毋庸讳言,随着劳动就业市场化改革以及近年来高等院校招生大规模扩张,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处于相对劣势的就业弱势群体的中职毕业生,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存在着复杂的就业心理,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就业,加之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还未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在这种“进”与“出”两头压力的双重挤压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普遍面临较大压力,有不少学校已经步入了窘境。

(一)生源短缺、素质较差

由于国家高考政策的调整,引发高校的扩招并带动普通高中的火爆,使中职学校生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应属于中职校大量生源的中等和中等偏上的初中毕业生被普通高中抢走了。这样一来,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中等偏下的初中毕业生。而且,为保持中职学校自下而上的发展,不少地方已经取消了中职学校学生入学的成绩,实行免试入学。作为初中毕业生,只要愿意上学都能进中职学校,这又使中职学校所招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降低。民众的传统教育观念尚未改变,过分偏重学历教育,一味追求高文凭、高学历的社会观念,使得学生和学生家长把上重点高中读重点大学作为终极目标。而中职教育则是少数文化知识水平低下的学生及其家长万般无奈的选择。

(二)招生成本加剧

地方政府未能真正理解中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各县、区、市一窝蜂地办职业培训学校,再加上民办职业教育的介入,瓜分了这块本来就不大的“蛋糕”,客观上导致了招生市场的恶性竞争及地方保护主义。各地、各学校招生成本急剧上升,第一年学校基本上都是亏本办学,办学规模和效益急剧萎缩。

(三)招生难,难招生

各中职学校都把招生工作当成头等大事来抓:“招生第一,全员参与”成为各职业学校不争的现实。这种做法自然淡化了教学教研、学生管理、就业市场调查等工作,客观上对学校的稳定、长远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四)专业建设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众所周知,学校要想生存,就必须开设市场急需的专业。因此,各学校不顾实际条件,盲目上新专业、热点专业。其危害有三:一是像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汽车驾驶与修理等专业,对教学设备和师资的要求很高,投入很大,学校如果盲目建设或投入巨大,就会背负极大的财政包袱,又或者投入不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二是如果在一个区域,大家都上相同的专业,势必形成重复建设,势必有的学校生源不足,从而造成设备闲置,资源浪费。三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现在热,大家都竞相上马,但三年后可能就冷了。

(五)就业环境未能对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尽管我国《劳动法》明确要求建立从业人员岗位培训机制,并严格实施劳动力市场准入制,但缺乏操作层面的支撑,我国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普遍乏力,用人单位招聘时更多考虑的是用人成本,导致很多从未接受职业教育的廉价劳动力大量涌入第

二、三产业,职业教育发展受到严重挑战。而且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企业迫于成本压力,也愿意选择雇佣未受过职业教育的廉价劳动力,进而获取较高的利润。同时,在企业实践工作中,也不注重对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仅依靠老师傅对青年职工的帮带,维持企业正常运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有着足够的选择权力,必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缺乏动力,而不愿意分担职业教育成本。同时,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使大批预从业人员失去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的紧迫感。并且,无证就业人员与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同工同酬,也使许多家长认为送子女上职业学校不划算。

二、改变当前职业教育现状的措施

(一)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变

近年来,不少地方在引进德国的“二元制”或者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总归存在着时代、区域、国情与民族文化等局限,他们不可能在昨天就为我们今天“量身打造”好一个可以照搬照套的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借助台湾的经验:“与时俱进”,让传统教学与现代相结合,“以我为主”,融合西方的一些先进理念。在办学思路上,注重特色办学,半工半读,瞄准市场,注重实用性。

(二)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教育已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教育行业而言,学生是教育关系的主体,应该成为学校的“主人”,教育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着提高学生素质、保障学生权益、尊重学生人格展开,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为学生服务,要充分尊重学生这个主体。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都要以学生的现状为出发点,建立“学生本位”的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以“以学生为本”为前提,面对中职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们必须灵活使用教材,按照“实用、实效”的原则来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基础课程要以应用为目的,只有这样,中职教育的课堂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才能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才有可能“人人学有所得,个个适应社会需要”。在教学方法上,由教师的“单向灌输”向“师生交往与互动”转变。那种只有教学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无效教学。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体验。对学生而言,不仅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平等、自由、信任、理解、宽容与关爱,形成积极的认知态度与情感体验。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整

当代青年聪颖过人,智慧非凡,但有点想入非非,不切实际。尤其是职业高中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业荒疏,无心学习,对自己失去勇气,对未来没有信心。因此,对于他们的学习,关键不是智力因素方面,而是非智力因素的问题。我们看一看技术能手石小斌的经历:石小斌,西安人,两年里先后获西安市、陕西省和全国钳工比赛冠军,尤其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科学技术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举办的高规格全国性钳工大赛中折桂,这很值得我们职教学生去深思。由此让学生醒悟:在校学习要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然后再大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巧学精练,让他们在大赛中磨炼,在大赛中成长,永无止境。

中职教育要立足于自身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只有重视能力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基本功能,为社会输送既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又熟练掌握现代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辛向阳. 关注青年蓝领就是关注中国的未来[N/DL]. 2005-9-11.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5-09/11/content_1174416.htm.

[2] 马庆发. 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 郑声衡. 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问题与对策[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画家乡
有趣的飞行比赛
成长
未来的桥
吃多鰆鱼
学习兴趣
小红旗
我的老师
理想的翅膀
喊爸爸起床
放飞
与大山结缘
游玩瘦西湖
我们美丽的二桥
坐火车
创业服务年先进事迹
2011假期的社会实践报告参考
街道人民调解员先进事迹材料
2011年暑假优秀实践报告范文
驾校优秀教练事迹材料
人民公仆的感人事迹
大学生个人事迹
优秀大学生事迹
2011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中学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例文
环境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中学教师支教事迹汇报材料
财务工作的暑假社会实践
团支部的社会实践例文
劳动就业中心先进集体事迹
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下)(1)
用现代汉语理解古音通假现象(1)
论方玉润对《诗》文学性的体认(1)
试析简论现代汉语新生词语的特点
公司治理下内部审计定位、作用与实现途径(1)
清代满族语言文字在东北的兴废与影响(1)
加强多经企业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1)
关于从拒绝言语行为看母语文化意识对语际语的影响
浅论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王熙凤话语语用策略的研究
矛盾修辞理论的解释和探讨
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中“写”的含义研究
新审计准则视角下的持续审计探讨(1)
动宾式合成词的词汇化衍生方式研究述评(1)
研究内部控制审计中的几个基本问题(1)
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的比较分析与调查研究(1)
《过秦论》通假字
《过秦论》涉及人物简介
《过秦论》词语解释
《过秦论》写作特色
《过秦论》结构分析
《过秦论》写作特点
《过秦论》文体简介
《过秦论》课文导读
《过秦论》难句解析
《过秦论》课文分析
《过秦论》多义词辨析
《过秦论》特殊句式
《过秦论》译文
《过秦论》语法修辞
《过秦论》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