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例谈

关于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例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27

关于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例谈

"

论文摘要:学贵有疑。课堂提问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也是理性思维深入的标志。数学教学更是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能否进行恰到好处的提问,就成了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通过借鉴、实践、反馈,笔者总结了几种有效的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很多,这有赖于广大教师敢于创新,勤于实践,善于思考,精于归纳。

论文关键词:课堂提问;数学教学;方法

一、提问课堂意义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也是理性思维深入的标志。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手段、联系师生思维共振的纽带、开启智慧的钥匙,是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能否进行恰到好处的提问,就成了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

而数学教学更是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发展思维能力,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正如美国的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数学教学应围绕着问题来设计。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极其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数学课堂提问要具有技巧性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有“巧”“笨”之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为了克服满堂灌教学,广泛地使用课堂提问。但由于不少教师缺乏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虽然满堂都是“问”,形式上很热闹,却因许多问题提得不得法,效果不好。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把握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教师展现课堂教学艺术的画龙点睛之笔。如何改进提问技巧,让“问题和解”真正成为数学的组成部分、成为数学的心脏呢?通过借鉴、讨论、实践、反馈、总结,以下几种方法行之有效:

(一)曲问。所谓“曲问”,是指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考转个弯,问在此而意在彼,使学生开动脑筋,经过一番思索才能回答。如讲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时,首先提问学生: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提问学生你能否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再如讲解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时,首先提问学生,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什么?我们学习这两部分内容时是怎样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其性质的?你能否利用类比的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形?是否能得出二次函数的性质?该问题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问后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

(二)悬问。所谓“悬问”,即通过提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引出悬念,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的和急于求知的紧迫感。巧设悬念作用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的“愤”和“悱”的状态。运用这种方法要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采用游戏引发悬念、激发兴趣。教师说:如果你把你的年龄乘以2减5后的得数告诉我,我就可以知道你的年龄。学生说21。教师说你的年龄是13。你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猜到的吗?在学生的惊奇中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入方程的概念。于是学生非常有趣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递问。所谓“递问”即围绕主题设计一个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前后衔接、互相呼应的问题,使学生步步深入,拾阶而上。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乐于接受。例如在讲解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这一问题时,可以采用这种分层提问的方式教学。首先提出问题:n边形有多少个顶点?这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出来。然后接着问:与A点不相邻的顶点有几个?学生通过思考也能会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追问:那过A点有多少条对角线呢?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做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答:n-3条。最后教师就顺势诱导,提出下面的问题:那么过n个顶点有多少条对角线?其中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这样的设问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体现了教学的思路顺序、学生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深入思考。运用环环相扣的提问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的学习较好地得到解决。 "

(四)逆问。所谓“逆问”,即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问题与数学知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观念与数学原理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在讲解统计中的概率问题时,教师设计了一道游戏性质的数学题:有三个号码可供选择,其中一个号码上写着小汽车,另两个号码上写着是小金猪,你想选中小汽车吗?我拿着这三个号码让你随意挑选。比如你选了一号,我反过来三号看到了是小金猪,为了有较大机会选中汽车,你是坚持选原来的号码还是再换另一个?这时学生会明显地分成两派。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让实验结果来说话。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实验的重要性,养成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

(五)涵问。有的老师以为提问得越多越能体现课改的精神,变“满堂灌”为“满堂问”,不仅起不到提问作用,反而干扰学生的思维。“涵问”即找准提问的切入点,对本节内容而言,覆盖本节内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对学生而言,则能开启心智,激活思维,进行深层次的多向思考与探析。学生对于每堂课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想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他们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堂上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例如在讲解绝对值时,老师导入新课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表示两个相反的量可以用相反数表示,那如果张强家在学校东边5千米,王刚家在学校西边5千米,如果张强家表示为+5千米,那么王刚家怎么表示?如果张强乘出租车回家需要付车费3元,那么王刚乘车回家需要付多少钱?学生争论是3元还是-3元,教师进一步提问-3元的意义,得出司机要付给王刚3元钱这一与实际生活相矛盾的结论,教师接着说:“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绝对值,然后请大家再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可见,抓住契机,富于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能激发自身的探索意识,既排除了繁琐提问的干扰,又可形成一种多元化、充满生气的交流讨论。 当然,优化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很多,这有赖于广大教师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思考,精于归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积累,以优化技巧的提问,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总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注意优化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并使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特点进行,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情感态度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以课堂提问为契机朝着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懈努力,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们美丽的二桥
我的老师
有趣的飞行比赛
画家乡
放飞
吃多鰆鱼
学习兴趣
成长
理想的翅膀
喊爸爸起床
游玩瘦西湖
小红旗
坐火车
未来的桥
与大山结缘
2011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供销社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
医院2011优秀党员事迹材料
关于五一推荐个人事迹材料参考
中餐厅收银员的工作流程
中学团支部申请“五四红旗团支部”事迹材料
卓越团员事迹资料
绿化工作个人先进材料
201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走出低碳生活境遇先进事迹材料
大学生法学系暑假实践报告
森林公安先进事迹材料
管理工程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结
下乡支教调研社会实践报告
2012年寒假社会调研实践报告
浅论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创新与贡献
试论语气隐喻的视角解读间接言语行为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中汉语道歉语的性别差异
关于汉语领有名词提升的句法分析
浅谈汉字与诗歌创作
浅谈以意造象:文学创作中思想情感的一种外化技巧
关于语言的双重约束和社会心理
关于影响口译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试论积极话语分析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状况
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与互文性
从会计信息失真看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维度中文学要素再思考
指瑕:试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批评话语及其在当代的有效性
关于比较句和比拟句试析
试论哈贝马斯的语用哲学观
引领学生的综合思维──从《过秦论》说起
《过秦论》的结构艺术
读贾谊《过秦论》
《过秦论》(中)
《过秦论》中“逆取”与“顺守”的哲学
层层对比,翻出“仁义”──《过秦论》论证特色分析
秦之“过”安在
读贾谊的《过秦论》
浅谈《过秦论》的修辞艺术
《过秦论》三题
透过《过秦论》解析贾谊人生
重读《过秦论》
峻拔锋利 语警词工──谈贾谊的《过秦论》
《过秦论》对比的运用
《过秦论》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