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职教语文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

试析职教语文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析职教语文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

"

论文摘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在职教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发挥职教语文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

论文关键词:职教语文;陶行知;创造教育;创新人才

引言:

人类社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和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把职业技术院校建成学生“创造教育”学习的第一场所,建立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配合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发挥职教语文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些对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创新型城市的建立均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笔者及课题组的成员,在职教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总结出如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

一、树立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初提出了创造教育理论。这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教育弊端所提出的。创造教育思想内容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别出心裁”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至真至善至美”的活人。而达到这样目标的途径就要让学生去做,在做中学,要行动起来,解放学生手、嘴、脚、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只有通过做,才会发现困难,困难解决了,新价值才能产生,而想办法解决困难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这一思想对于占据中国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和意义。首先从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而言,培养的是能够从事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性人才,而不是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科研人员。这就强调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同时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适应时代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如果不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容易被淘汰。其次,针对职业教育的对象而言,职校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而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却相对排斥。所以学习中应该以感性认识、行动把握为主,也就是“做”很重要。最后从职业教育的现状而言,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仍未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重讲有余实践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同时功利性较强,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忽略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所以严重排挤语文等人文素质的软科学严重排挤。这也与职教语文教学存在众多弊端进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有重大关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职教语文教师应该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以生活为内容,让学生灵性地学习语文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强调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创造教育,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学生的聪明才智。他进而指出“语文即生活”,语文教学应该生活化。只要善于挖掘,就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够很好地取舍,引入课堂,学生喜闻乐见,教师也会教学轻松,师生在一种和谐共生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容易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种脱离学生、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符合职校生的智能类型,在教学中必然会举步维艰,教师痛苦,学生沉闷。那么如何把生活和语文相联系,实行语文教学生活化呢?笔者有如下建议:

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的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

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致使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这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了。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摆脱“三脱离”,实现“三贴近”,即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和贴近社会,把生活充分引入到课堂中,用生活诠释语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理解生活,目的是更好地懂得生活,将来更好地改造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和创造者。 "

1.观察生活。善于观察生活是热爱生活的人具备的能力之一,所以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在教材中,有的课文所写的内容或对象经常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或现象,但学生因为平时不善于观察,所以对此在内心并未存在相关的知识架构,造成对文章的深入理解的障碍。如果老师去讲,学生们不屑去听。所以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学习季羡林的《清塘荷韵》一文时,笔者就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不过多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去观察不同时期荷花生长的过程和形态,甚至要求学生把不同时期荷花的形态画下来,进而思考荷花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学生们积极参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攻自破,同时还衍生出很多新知识。

2.再现生活。职业教育的教学应该以情境教学为主,这是建立在“建构优先”的教育哲学基础之上。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是基于行动、生成和建构意义的“学”,学生是主动存在的,而教师是基于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教师是反应存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真实再现课文内容,使学生如临其境,有助于促进学生获得对一个知识领域的生成性理解,事半功倍。如学习《氓》《雷雨》《祝福》等文章时,笔者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倾情演绎。学生们认真研读课本,反复讨论,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和角色定位,这个过程便深入理解了课文。同时,学生们思维活跃,紧跟时代,演绎了现代版的《氓》,把文中的生活和现代生活进行了比较再现,效果很好。

3.体验生活。这里的体验即为“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做。“通过行动来学习”是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实施的方法,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关注的一面。教师把课文内容形象展现给学生之后,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的元认知,进一步加深体验和感悟。如学习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一文,笔者把课文中描写的幸福瞬间结合学生的实际做成幻灯片,让学生们体会到自己每天生活在幸福和爱中,应该学会珍惜,学会热爱生活。同时要求学生给爱自己的人做一件事,让别人感到幸福。这样学生明白了“生活即语文”,提高了生活的觉悟,拓展了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克服了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有利于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的教学所涉及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所创新,由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方法向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转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注重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这也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陶行知反对偏重书本知识、偏重主观研究、没有发明的心理教育,注重体验教学法,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想的能力,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能想。通过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协调人的角色,勤于提供帮助、咨询,在课堂上流汗的应该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以师生及生生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实践能力为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

如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第一步,笔者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给以分析、评价和质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谈出了不同的见解。如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简短而有内涵,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此文很普通,甚至在用词上存在不妥之处。第二步,笔者并没有忽略学生的看法,而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通过精彩的唇枪舌剑,学生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达成了共识。第三步,教师针对辩论多元评价,同时给以明确的指导,把此次课的重点和精华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第四步,就文章主题,结合社会现实,谈谈自己对美的认识,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第五步,请一位同学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观瞻墓地,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给大家建构了一次生动感人的旅游历程。同学们重新回归课文,也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这样,通过师生多种形式的互动,学生不仅开阔了思路,展示了思维的灵活性,并表现出一种探求知识的欲望。对于学生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教师要从正面给以肯定和启迪,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善于否定的思想品质,从而不断创新。

四、营造和谐民主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保证

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师生间民主、平等、理解的和谐环境,创设一种宽松、宽容、宽厚的氛围,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能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能到生活中去扩大视野,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支配。这样,把自主权还给了学生,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思维活跃,真正成了自己的主人,创新型人才必将日渐增多。

这里,关键是语文教师要更新创新观念。创新型人才需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而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创新型教师。一位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起素质教育观念,树立起多元智能的人才观,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要不断实施创新教育。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坐火车
小红旗
理想的翅膀
未来的桥
有趣的飞行比赛
我们美丽的二桥
游玩瘦西湖
吃多鰆鱼
画家乡
成长
我的老师
与大山结缘
放飞
喊爸爸起床
学习兴趣
供销社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
卓越团员事迹资料
下乡支教调研社会实践报告
绿化工作个人先进材料
走出低碳生活境遇先进事迹材料
管理工程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结
医院2011优秀党员事迹材料
森林公安先进事迹材料
2011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五一推荐个人事迹材料参考
大学生法学系暑假实践报告
中餐厅收银员的工作流程
201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2012年寒假社会调研实践报告
中学团支部申请“五四红旗团支部”事迹材料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维度中文学要素再思考
浅谈以意造象:文学创作中思想情感的一种外化技巧
从会计信息失真看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关于比较句和比拟句试析
关于语言的双重约束和社会心理
关于汉语领有名词提升的句法分析
指瑕:试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批评话语及其在当代的有效性
浅谈汉字与诗歌创作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中汉语道歉语的性别差异
浅论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创新与贡献
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与互文性
试论积极话语分析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状况
试论语气隐喻的视角解读间接言语行为
关于影响口译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试论哈贝马斯的语用哲学观
读贾谊《过秦论》
层层对比,翻出“仁义”──《过秦论》论证特色分析
透过《过秦论》解析贾谊人生
《过秦论》的结构艺术
《过秦论》三题
峻拔锋利 语警词工──谈贾谊的《过秦论》
引领学生的综合思维──从《过秦论》说起
《过秦论》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况
重读《过秦论》
《过秦论》(中)
《过秦论》对比的运用
读贾谊的《过秦论》
浅谈《过秦论》的修辞艺术
秦之“过”安在
《过秦论》中“逆取”与“顺守”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