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现象学反思

试析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现象学反思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析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现象学反思

"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虽然受到广泛赞誉,但也存在着诸多内在不足。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当前的校企合作存在目的异化、局限于技能训练、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价值观的成熟等问题,因而该教育模式应当着眼于学生智慧的养成,其路径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强调以“悬置”为前提的直观思考。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模式现象 学生活世界

校企合作是当前广泛提倡的职业教育模式,其源头是德国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利用企业的力量与资源,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切实学到能够即时应用于企业生产的实际技能,并尽快熟悉企业的环境,加强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减轻了政府对职业学校经费投入的压力,故而受到了广泛欢迎。然而,很多人只看到了校企合作的优势,却很少注意它可能存在的缺陷。即使偶尔有人讨论该模式存在的不足,也只是在经验层面上谈论该模式实际运作中遇到的困难,而不是从根本上审视它本身固有的缺陷。实际上,虽然校企合作是一种优点明显的职业教育模式,但正如其他职业教育模式一样,也存在一些内在的缺点。现象学近些年来对我国的教育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该角度来审视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该模式本身存在的不足。因而文章拟从现象学的角度来关照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并对之进行评论。

一、校企合作中教育目的异化

1 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目的。在本质上,企业不是教育机构,企业的使命是生产、销售或服务,赚取利润,而不是培养人才。从文化理念到实际运作,企业都迥异于学校。在我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力,并为自己储备人力资源。另外,某些校企合作是在企业与学校的某些关键性人物的私人关系基础上建立的。换而言之,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不会以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会在意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企业既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义务。

2 校企合作中院校的目的。职业院校之所以大力推广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之所以乐意积极与企业合作,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但却几乎没有在理论层面上深入思考该模式正确的,理想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也不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企业所具有的巨大教育力量,导致该模式在实践中常常会偏离“教育”的轨道。

3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校企合作的目的。可以说,受到热烈赞誉的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其实际目的却是非常狭窄的,甚至不符合教育的普遍宗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校企合作理想的、应然的目的应该是什么?从现象学的视角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养成学生真正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现象学宣称自己“是一种‘做’哲学的方式,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套体系”,并且是一门真正的严密的科学。现象学认为,哲学首先是一种“思”的活动,其使命不是给予人们一大堆现成的知识或所谓的“规律”,而是确认思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并开阔人的视野,启迪人的思维,促使人们深入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不断地寻求人存在的意义、宇宙存在的意义。可以说,在现象学的视野中,思考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存状态。

那么,对于教育而言,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养成学生的智慧,“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所谓智慧,从现象学的观点看,不是学生记住的文字信息,也不是经过训练掌握的技能。在考试中能够获得高分或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都不是智慧的标志。智慧是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洞察力、理解力、判断力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知识、技能与智慧不同,知识与技能本身都不是智慧,而是教学必不可少的媒介,其本身不是教育的根本旨趣,对于学生来说,知识、技能所承载的个体价值应该是智慧的养成。教育过程不能仅仅指向可观察的结果,更应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思”,并走向“自觉地思”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把学生带人到“思”的状态中的过程,是一个学生通过“思”而获得生活的意义与人生价值的过程,是一个主体的自我观念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完成育人的使命,而不至于销蚀学生的主体性,导致他们迷失在所谓的“知识”丛林之中,或淹没在无意义的劳作之中。

从现象学的视角看,当前校企合作的目的显然不是定位于学生智慧的养成,明显有失偏颇。如果不在现象学所提倡的智慧养成的层面上把握教育的目的,如果对企业与学校的本质区别重视不够,如果不以智慧养成作为校企合作核心的、直接的目的,那么,校企合作最理想的效果不过是培养了一些合格的工匠。他们可能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特别是动手操作的技能,但心智不健全,支配灵巧双手的却是贫弱苍白的灵魂。因此,如果迷失了正确的目标指向,校企合作不仅无益,反而会妨碍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会阻碍正确的职业教育目的的达成。从校企合作的实践看,这一教育模式的应然目的显然早被异化了,甚至从来就没有确立过。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的观点无疑是对无目的地、浅薄地倡导校企合作者的一个警示,是应该,而且必须严肃地反思校企合作的目的与旨趣。

二、生活世界是校企合作中培养学生智慧的介质

通过校企合作帮助学生养成智慧,首先就要努力促使校企合作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生活世界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经验层面上的日常生活世界,实际上,它是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一个概念。胡塞尔所谓的“生活世界”,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我们个人或各个社会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它是一个前科学的世界,即生活世界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其一,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世界,即是一个不言自明的世界;其二,它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其三,它是一个主观、相对的世界;其四,生活世界是一个直观的世界,即是一个日常的、触手可及的、非抽象的世界。换言之,所谓“生活世界”,就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日常的世界,即每个人平时要不停地接触、与之打交道的周围世界。它是可感、可视、可操弄的世界,范围有限,但却是绝对真实的,其存在是不需要质疑的,是我们思想的基础与出发点。虽然生活世界是原初状态的,但却是我们的思想、意义、价值的来源与基础,所以,胡塞尔又指出它是一个意义世界,在某种意义说也是一个人文世界。每个人每天都要休息、工作,要与他人交往,这样的真实性不容怀疑,同时,也只有在工作与交往中才能获得个人生活的意义。这些就构成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世界,即意义世界。

仅仅把生活世界界定为前科学的、非课题性的世界,还不能真正把握这一概念的重要价值,还必须从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相比较的角度来进一步阐释这一概念。生活世界是与科学世界相对而言的。人类具有思维、创造的功能,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其中的原生态的社会生活作为研究的对象,创立了文化与知识,尤其是以学科体系呈现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构成了异于生活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即科学世界。因此,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而科学世界是由生活世界衍生的。当然,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科学世界早已成为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实际上,学生所学习的文化知识就属于科学世界的范畴。但是,必须注意,科学世界本质上与生活世界是不同的,它不能超越生活世界,不能取代生活世界的基础性。科学世界可能正确地反映了生活世界,也可能与生活世界不一致,甚至扭曲了生活世界。 "

在校企合作中,工作技能无疑是真实的,是生活世界的有效组成部分。这一点正是校企合作的一项优势,既不像普通教育那样拘泥于书本知识、科学世界而遗忘了生活世界,也比职业学校更能让学生接触真实的世界。例如,现在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设备早已过时,学生学的一些工作技能在工厂的生产中早已淘汰了。而校企合作可以避免职业学校的教学与真实的工作相脱节。然而,“意义”的内涵不仅限于此,仅仅让学生接触真实工作情境,学会实用的技能并不代表校企合作能够让学生自然地获得生活意义。现象学指出,要认识生话世界,就必须超越实体思维,转而采取关系思维的方式。关系思维就是每一个存在者与他者相遇、碰撞,由此产生了意义。换言之,生活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而科学世界是结构性的知识世界,“现象学视野中的世界,既是一个发生着的世界,也是一个结构化的世界。发生着的世界显现的是世界的可能性、生动性、差异性、复杂性、丰富性;而结构化的世界,显现的是世界的确定性、抽象性、同质性、简单性、秩序性。结构世界关注关系的存在状态,而意义世界关注关系的发生。”因此,校企合作要帮助学生获得意义、养成智慧,必须注意三点:其一,不能仅仅专注于具体工作技能,必须让学生理解工作与其生活的关系,让他们体会工作对其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性,对其生活的意义,借此促进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成熟。其二,校企合作在重视工作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应当让他们体验职场中的人际关系、职场中的规则、企业文化与制度等,为他们从学生向“单位人”“企业人”过渡做准备,也让他们对周围的生活世界获得真实的认识。其三,学校与企业只是学生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学生的生活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之外的生活环境可能与学校、企业的环境相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校企合作不能局限学生的视域,不能剪裁学生的生活。相反,应该超越书本、企业生产的束缚,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并据此开发、设计校企合作的理念与流程,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狭隘的技能训练的陷阱,真正帮助学生获得生活的意义,促进他们智慧的成长。

三、校企合作中学生智慧养成的路径

第一,经由“回到实事本身”而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宽泛的指称。在校企合作中,教育者要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意味着应该参与、观察、体验学生中发生的各种真实事件,即回到实事本身,而不是把校企合作局限于书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回到实事本身是现象学哲学的基本态度,意思是指我们要认识世界,要体悟世界的意义,就必须摆脱结构化的科学世界的束缚,把科学知识给我们描绘的固定的、同质化的世界图景放置在一边,转而直接面对我们周围的具体可感的世界,真正关注、参与各种事件与活动。

第二,经由“悬置”而追寻真实的价值与意义。首先要求是有深度的合作,即学生应有机会学习各种实际技能,更要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各种实践共同体之中。在参与实践共同体的各种活动中,学生才有机会体认工作与自己的关系、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周围世界与自己的关系,确定自己的各种角色,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促进自我概念的成长与成熟,促进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成熟,进而获得人生的意义,而不是被淹没在没有意义的劳作之中。当然,进入实践共同体只是为学生智慧的成长提供了平台,并不是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教育者还要创造尽量宽松的环境,以利于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独立的思考与体验。在校企合作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不能安排得太紧张,应给学生的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思考与操作是不同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距离,思考需要一定的独立时间与空间。必须强调。这里的思考不是循着书本或师傅规定好的路径去解决问题,而是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工作、对生活、对社会的内心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个性化的意义。

换而言之,在校企合作中学生要进行有个人意义的思考,必须具备现象学所谓的“悬置”这一前提。现象学中的“悬置”,就是把头脑中原有的观点、想法等束之高阁,既包括经验性的认识,更包括从书本上获得的观点、概念等。不要相信已有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直面实事本身,所以,“悬置”是回到实事本身的基本前提与道路,它使我们永远处于惊奇之中,永远保持旺盛的“思”的欲望,永远保持观察和感悟世界的一双慧眼与一颗敏感的心灵。在现象学的视野中,“悬置”并不是把人放置于真空之中,那样只会使学生成为傻瓜,而且也不具有操作性,而是促使学生抛弃所有的成见,不为所有的成规束缚,时刻保持质疑的态度,经常处于思考与反思的状态之中,凭借自己的直接感受去认识实事,去获得意义。教育者在校企合作的各种活动中应给予学生合适的指导,以合作者、朋友、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展开对话,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不硬性限制学生的活动与思维,而应以示范、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反思。教育者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日志、博客等习惯,并组织讨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以此促进学生的深度反思。当然,学生的反思不一定都用文字表达出来。实际上,学生的认识有时是模糊的、潜在的、情感性的,难以用逻辑的方式清晰表达出来,但这种情感体验与明确的反思同样重要,它是价值与意义的坚实基础。作为现象学哲学的重要奠基者,胡塞尔非常重视体验,指出“关键的不是判断,而是体验”,他孜孜以求的正是“返回到我们知识的最终的和基础性的根据上去,即必须从‘判断’回到‘体验”。因此,只有在“悬置”的前提下进行深度的反思与体验,学生才能认识生活世界并获得意义,才能养成大智慧,校企合作也才能发挥其理论上应有的功用。 <> <>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一个苹果》读后感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读《收藏阳光》有感
读《心愿》有感
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后感
读好书,谈荣辱
爱的价值
读《与上帝共进午餐》有感
读《桌椅的诉说》有感
阅读《上下五千年》
让世界充满爱,同心共建和谐社会
英雄事迹激励着我前进
生命的价值
美丽的谎言
关于高职院校“两课”考核方式改革探讨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的和谐教育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及对策
浅谈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重要问题
试析高校体育社会服务
试析“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科学性
简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浅析职业教育过程中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性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素质的构成
关于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浅议涉猎多学科知识对音乐教学的帮助
关于大学生事件引起的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思考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先进网络文化的内在要求
《思考《乌鸦喝水》阅读
风娃娃
《乌鸦喝水》阅读课后研究活动
《司马光》教后
我要的是葫芦
《司马光》教学一得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实录及思考
坐井观天
《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片段
看雪
《乌鸦喝水》阅读学案
《司马光》教学
小柳树和小枣树
《司马光》教学实录
《汇报课《乌鸦喝水》阅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