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

试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02

试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

"

论文关键词:广东 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 回顾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类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广东省的高职教育在规模、质量、规格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通过梳理不同发展阶段广东省高职教育的宏观发展状况及发展特征,有助于探讨新形势下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

广东省高职教育宏观发展回顾

(一)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0年) 广东省高职教育在这一时期的规模很小,但省政府充分意识到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积极探索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途径,为广东省高职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培养高级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专门学校明确地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专业设置与当地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按需补缺,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突出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由于学校规模较小,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仍处于精英教育阶段,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较高,另外学生毕业由国家包分配,所以当时深受社会的欢迎。

(二)低速发展阶段(1991~1998年)

1994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以“三改一补”的方针发展高职教育;1995年,《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高职教育的途径。1997年,广东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要贯彻“三改一补”的方针,逐步建立起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辐射粤东和粤西两翼,带动粤北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从1997年起,广东省一方面通过改制现有的职业大学或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的途径积极发展高职教育,另一方面适当地以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的方式尝试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当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3所,在校生人数为5485人;截至1998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有5所,在校生人数10474人。

尽管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有力的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广东省的高职教育在规模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办学经验不足,资金投入紧缺,另外转入高职教育行列的多为普通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习惯于传统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办学理念、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没有探索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观念和模式,同时师资力量、课程教材、实践条件也根本无法满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质量达不到预期目标,加之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较低,高职教育处于次等教育的地位,毕业生就业非常困难。 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试行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三不一高”的政策,极大地冲击了全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全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呈下滑趋势。广东省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对高技能型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尽管受到“三不一高”政策的冲击,然而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WTO给高职教育发展带来的驱动力下,广东省的高职教育在这一时期呈现快速发展趋势。2001年,中共广东省委颁布了《广东省教育事业“十五”计划》,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广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开展中央财政重点建设职业技术院校、国家示范性建设软件职业技术院校以及若干个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工作;2002年颁布了《关于广东省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基层、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培养人才。一是在尚未有高等学校的地级市设置一所综合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二是通过中专学校升格及成人高等学校转制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三是国家级重点以上的技工学校经审核和政府批准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升格后按原隶属管理归口管理;四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五是继续支持有条件的地市举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社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广东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13所,到2001年为止,广东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36所,在校生15万人,将近达到本省高等教育的半数。2004年,广东省高职院校的数量达到55所,其中38所为公办院校,17所为民办院校,在校生38万人。这一阶段,广东省的高职教育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民办高职院校在政策引导下也快速发展起来。

广东高职教育的发展不仅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省政府在经费上的大力支持。此阶段广东省高职教育的质量得到长足的进步,部分高职院校脱颖而出,探索出适应高职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办学特色鲜明,培养目标明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白云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得到了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然而,广东高职教育在整体上还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结构失衡,文科专业过多,实用型的工科专业极少,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二是经费投入不足,实训资源严重不足,技能训练不充分;三是办学特色不够鲜明,缺乏核心竞争力;四是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

(四)稳健发展阶段(2004年以后) 广东省从前一阶段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向内涵式发展阶段。一方面,广东省政府不仅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力度,努力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调节专业结构以满足产业结构需求;二是积极督促学校与企业、行业间的联动,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公布丰富、及时、准确的人才信息,以期高职院校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另外,高职院校也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办学特色上下工夫,积极探索符合高职教育本质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双师”结构教师比例,竭力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缩小学生从学校到企业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这一时期,广东高职教育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充分信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良好,高职教育的“次等教育”身份得以改变,社会各界开始接受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然而,如今广东省的高职教育发展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仍有待提升;二是高职院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仍有待提高;三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差异悬殊,两极分化严重。

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政府在高职教育中的责任角度分析广东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1)政府对发展高职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与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不协调,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广东省的高职院校在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图书及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等方面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得办学条件难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只能在现有的办学条件下以学科倾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无法凸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适应性。

(2)政府对发展高职教育事业的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尽管政府已经意识到高职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性,但制定的政策依然存在宽泛、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尽管政府一直都强调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必须要密切联系,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人才培养过程,以使学生获得的能力和素质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与社会的认可,减少以至消除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偏差,但高职教育发展近二十年来,却一直没有形成正式的法律法规,明确行业、企业必须承担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责任和义务。

(3)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力度不够,从2002年广东省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中可以看到,管理、英语、文秘类等文科专业占招生总计划的29.1%,而制造类、设计类等实用型的工科专业仅占招生总计划的2.7%。专业设置失调,必然会导致社会的人才结构失调,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无法发挥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谈不上具备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近年来,政府主管部门为了追求毛入学率,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同时为了扩大招生、吸引生源,放松了对部分高职院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盲目申报社会上的热门专业的审批,导致文、理、工科专业的搭配比例与广东省的人才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相脱节。

广东省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加大办学自主权 高职教育是一种教育成本相对较高、需要政府较大投入的教育类型,然而,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政府的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成本的需求,高职教育的学费也已到极限,因此,广东省高职院校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办学经费的需求也逐渐加大,单纯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学费,已难以满足职业教育本质发展的要求,必须拓宽多元经费筹措渠道,建立以政府的财政支持为主,以学费收入为辅,以社会资金、社会支持为补的多元经费筹措机制,优化办学条件,使教学条件能够真正地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要求。

深化校企合作,引导企业投资办学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一点从政府到高校已达成共识。但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仍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中层次的起步阶段。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在于政府一直没有出台明确的法律制度,确定行业、企业的义务,同时也缺乏对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实质性的奖励机制;另外,广东省多数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理念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对于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储备的意识不强,使得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内部因素在于多数高职院校习惯于接受地方政府的财政性拨款,缺乏吸引企业投资、扩充经费筹措渠道的主动意识,开展校企合作的核心仍停留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层面,满足于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或订单培养等阶段,缺乏成熟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得校企合作难以深化,始终处于浅层次的合作水平。广东省经济发展要实现转型,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引领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政策法规上制定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法律责任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规范管理,强化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五条提出“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自此,民办高等教育正式纳入了教育的最高法规范畴之中。前几年,民办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投放在规模扩张上,相对忽视了内部管理,没有及时建立起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完整的规章制度,缺乏切实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手段,没有可遵循的管理标准和考核标准,办学不规范,随意性较大。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既给民办高职院校带来了生存与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民办高职教育只有注重内涵发展,确保教学质量,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经受住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站稳脚跟,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2]叶小明,廖克玲.广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

(4).

[3]何万宁.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2).

[4]王毓,严振.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及特点——基于粤、苏、浙、鲁高职发展指标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

(7).

[5]王迪.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7.

[6]罗罕淑,张敏强.广东高职教育发展与广东人才需求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03,

(1).

[7]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9.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看图
珍爱生命
学骑车
发新书
现代诗
游玲珑山
快乐的白云
小狗福特
我的小妹妹
登长城
逛公园
跆拳道
等我也长了胡子
加入少先队员
我的同桌
房产交易登记中心优秀员工事迹材料
幼儿园优秀党员事迹材料
创建五好党委事迹材料
“十佳执法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大学生在工商局的社会实践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大学生在西药房的社会实践报告
2021新生入学军训心得与感想
检车员个人先进事迹
炼钢炉职工优秀个人事迹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阳光警察先进事迹材料
假期到口腔医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行政执法支队先进事迹材料
社区先进党员典型事迹材料
试论英语翻译要重视语境与跨文化
浅析提高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业务中的运用研究
试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茶叶商标的翻译
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
浅论将文化意识引入翻译教学
浅析西方文化因素在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初中英语课堂中跨文化教育的探究和渗透
浅析从汉语谚语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女择偶观
试论外籍教师课堂文化冲击的原因探究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意识的渗透
浅析剑桥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意识培养浅论
浅析不同教育体系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研究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策
浅谈词汇能力发展次序理论与我国英语词汇教学
浅析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劝学》词类活用
《劝学》时代背景
《劝学》课文解题
重温《劝学》
读《劝学》篇有感
再读荀子的《劝学》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
《劝学》的不足之处
《劝学》“劝”的是什么?
《劝学》内容提要
环环紧扣,曲径通幽──浅谈《劝学》一文议论的艺术特色
荒唐的《劝学》,无辜的荀子
荀子的性恶学说
《劝学》词语古今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