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和谐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浅谈和谐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11

浅谈和谐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 文化环境 健全人格

论文摘要: 和谐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生成条件。应重视优化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引导校园文化的主流方向,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

和谐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界定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准确把握和谐校园文化的结构,对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高校要重视发挥和谐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结合学校的实际,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使大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感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现代意蕴

第一,和谐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趋同性群体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其外化为学校的校风。校园精神的形成和确定,需要经历几代师生的艰辛培育。和谐的校园精神具体表现为开放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育人精神、奉献拼搏精神等,它融汇着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精髓,充分体现出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整体面貌以及时代发展的特征,蕴含学校的育人思想,涵盖学校育人工作的每个环节。

第二,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各组成部分的连结点,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和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的保障系统,是由校园文化精神、价值信念凝结而成并以文字为载体,通过一定程序的组织活动以外显的形式内含于校园文化中所倡导的文化精神。具体表现为各种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社团组织等,体现着学校管理的内在要素,是校园精神的反映。校园制度文化是建立和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同时渗透着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行为定势、目标追求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对师生具有规范和制约作用。

第三,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教育、科研和生活所面对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态形式。校园物质文化包含环境文化、设施文化、治学积淀及队伍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育人意蕴。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既是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的发展基础,又是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创造的结果。作为载体的物质文化,起着构建校园文化氛围、沟通信息、扩展人际关系、丰富校园生活等作用。要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增强其竞争力,必须加强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二、和谐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条件

人格也称个性,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它既包括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成分,也是个体的道德、思想、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具体统一。健全人格指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也就是说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良性互动。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体现着一个时代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是做人的理想方向与基本标准的有机统一。在一定意义上说,健全人格作为个体生命独立、理性、自主、自觉的存在方式,使个人的理想、信念、勇气和毅力成为可能。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健全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有产前环境与出生过程、家庭环境、学习教育、社会阶层和社会文化等方面。而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更依赖于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环境,其中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起激活的作用。一般来说,积极的文化环境促使大学生人格向更协调、完善的方向发展;而消极的文化环境会抑制大学生人格的正常发展,使人格塑造发生偏差,导致与主流社会的要求不一致。个体只有掌握了社会文化,懂得用恰当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立足社会,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完善的自我观念。当前,中国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折时期,面临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各种原有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处于解构和整合之中,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学习并生活于大学校园之中,必然受校园文化的浸润与陶冶。作为社会亚文化之一的大学校园文化历来受到大学的重视,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牛津、剑桥等都非常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媒介,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和组织,大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选择、聚合和传递文化的高级文化机体。它是社会进行文化整合的有力工具,它能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与变化,最终促进群体和个体全面健康发展。大学校园文化除了具有社会文化所共有的组织、整合、交往、社会化等功能外,其基本功能还在于育人,即按照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培养学生,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扮演着传递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科学知识、传统习俗和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的角色,它在大" 学生个性社会化进程中具有积极的规范、定向等社会功效。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格教育功能优势,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只有拥有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在和谐校园文化中成长的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谐的观念,培养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最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同时应当看到,大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主体,大学生并非被动地接受外在文化的浸润,校园文化会经他们的选择、建构才会为其所接纳,而大学生本身也以自身的价值观、知识、能力不断地建构校园文化,也就是说,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反映着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历程。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学生的人格应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割裂二者关系,必然会导致校园文化失去活性。

三、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1.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校园文化对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生活技能等方面产生着重大影响,而这些都是个体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要做到三个层面的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三个方面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和谐,而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必须注重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2.注重校园环境建设,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环境一般分为硬性环境和软性环境两个方面。硬性环境通常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硬性环境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象,而软性环境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气质。软性环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良好的学术环境;二是良好的育人环境;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软性环境是高校所特有的内涵文化,最能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办学水平。良好的软性环境建设能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思想,完善学生的品格,提升学生的素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程度地存在重硬性环境建设、搞形象工程、轻软性环境建设忽视内涵发展的现象,这极不利于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办学质量。

3.坚持高校主流文化,繁荣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文化的异常繁荣,作为传播文化主阵地的高校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出现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互交织、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同时并存的现状。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比如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等,通过它的熏陶可以提升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非主流文化如网络文化、宿舍文化等校园新文化,在大学生中间很有市场,受到众多大学生的关注和青睐。非主流文化中诸多落后文化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误导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决抵制和摒弃落后腐朽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前提下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要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让健康、高雅、生动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其中,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净化校园的精神环境;既增长学生的才干,又发展个性,使学生接受教育,陶冶思想情操,深化道德境界,提高综合素质。

4.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倾注人文关怀。加强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是丰富校园文化的基础,是促进学生追求自我完善、健全学生人格及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弘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行开放式教育,努力营造高品味、高层次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有了坚实的文化底蕴就会更牢固地构筑起学生正确的精神支柱,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对大学生倾注人文关怀,就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德性潜能和创造潜能,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生命自由成长,遵循大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从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入手,重视用那些贴近大(下转268页)(上接261页)学生生活实际、为大学生所必需的道德准则以及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影响学生,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监督,逐步形成自身较为稳定的人格特点,让他们学会洞察社会、开启心智、净化灵魂,从而通晓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最终促进大学生个体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2]王德勋.关于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

(7):13-15.

[3]刘亚华.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J].辽宁教育研究,2007,

(6):118-119. [5]张玉茹.校园亚文化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嘉兴学院学报,2005,

(2):130-132.(责任编辑/ 王建国)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小妹妹
发新书
学骑车
等我也长了胡子
游玲珑山
登长城
我的同桌
小狗福特
珍爱生命
加入少先队员
跆拳道
逛公园
现代诗
看图
快乐的白云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炼钢炉职工优秀个人事迹
幼儿园优秀党员事迹材料
2021新生入学军训心得与感想
阳光警察先进事迹材料
大学生在工商局的社会实践报告
行政执法支队先进事迹材料
房产交易登记中心优秀员工事迹材料
社区先进党员典型事迹材料
假期到口腔医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检车员个人先进事迹
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十佳执法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大学生在西药房的社会实践报告
创建五好党委事迹材料
浅析提高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业务中的运用研究
浅析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试论英语翻译要重视语境与跨文化
浅谈词汇能力发展次序理论与我国英语词汇教学
浅析不同教育体系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研究
试论外籍教师课堂文化冲击的原因探究
浅析西方文化因素在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作用
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
浅论将文化意识引入翻译教学
浅析初中英语课堂中跨文化教育的探究和渗透
浅析剑桥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意识培养浅论
试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茶叶商标的翻译
浅析从汉语谚语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女择偶观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意识的渗透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策
《劝学》词语古今异义
《劝学》内容提要
再读荀子的《劝学》
荒唐的《劝学》,无辜的荀子
《劝学》时代背景
环环紧扣,曲径通幽──浅谈《劝学》一文议论的艺术特色
《劝学》课文解题
《劝学》“劝”的是什么?
《劝学》词类活用
重温《劝学》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
《劝学》的不足之处
荀子的性恶学说
读《劝学》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