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嬗变特点及对当代女性教育的启示

试析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嬗变特点及对当代女性教育的启示

"

[论文摘要]学者们已从各个方面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文章通过分析归纳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特点,得出了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对当今女性教育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民国初期 女子教育 嬗变特点

一、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特点

(一)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女子教育在曲折中求发展

1.政治经济的限制。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是在清政府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造的。因此,清朝末期的教育必然影响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清末女子教育是在进步人士舆论压力下展开的,而且从清政府着手进行女子教育工作开始,就对女子教育在课程设置、修业年限、教育权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限制,给女子教育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经济上,教育经费不足成为困扰女子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这可从清末杭州贞文女学堂校长因经费短缺难以维持而自杀的事件反映出来。由于资金缺乏,规模小、设施简陋,师资不合格和师资短缺成为限制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2.观念的束缚。中国封建女性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一些民众由于受观念的限制,又因为苛捐杂税的沉重而捣毁学堂,以致时人感慨清末毁学竟成“风气”,这加重了兴学的困难。另一方面,女性自主意识不强。由于多数女性具有严重的依赖心理,不愿或不敢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导致女性不乐于进入女学堂学习。因此,女性主体意识不强在较长时间内,成为困扰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此外,女性求学目的不纯及缺乏信心也是女子教育曲折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些受过教育的所谓“新女性”,整日在消费上讲究,有些更以出嫁为职业,则女子求学便是女子“求夫”的准备或手段了。她们之所以受教育乃是为了婚姻而受的。

(二)受外界影响,女子教育的政治倾向性十分明显

1.民国前期女子教育的产生是外界影响的产物。晚清女子教育的产生是清政府迫于外界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所以在女子教育的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做了诸多限制。其教育目的是培养“贤妻良母”,巩固传统的政治秩序。学部屡次通令全国,不准女子登台演讲,排队游行,对一切“放纵自由之说”,要“严且屏除”,强调“国女德,历代崇重,今教育儿女,首当注重于此。总期不悖中国懿之礼教,不染末俗放纵之陋习”。使女子教育难以脱离清政府腐朽的政治制度。 3.教会办女学目的是为了征服中国。教会在中国办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智力的、道德的与宗教的教育,不仅使他们皈依上帝,而且使他们在信仰上帝后能够成为上帝手中捍卫和促进“真理”事业的有效力量。教会兴办女学实质是把中国妇女从中国封建传统的束缚里转移到西方宗教的控制中。

(三)女子高等教育从无到有

二、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女性的入学数量和受教育层次仍都低于男性

“教育一个男孩,只培养一个人;而教育一个女孩,则关系到一个民族。”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培养。但由于传统的社会分工使男性在政治经济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文化仍然存在,我国女性的入学机会仍然比男性少。特别是上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每年约有200万适龄儿童失学,其中2/3是女性。教育层次越高,差异越明显。所以女性教育水平低,拥有同男性一样受教育的权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就业形势严峻,女性职业呈现“低技能、低待遇、低转岗能力”的特点,且区域差异显著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在中国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下,女性从业者分布的产业、职业结构尚不协调、女性素质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大多数从事低技能、低待遇的工作且转岗能力差。由于我国的城乡、区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导致女性职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贫困地区的女性就业形势更是不容乐观。

(三)高校扩招带来机遇的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女性就业雪上加霜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系统改革以及结构的调整,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为更多的女子接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女子进入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中占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普通高等教育的女子比例上升最快。但是高校扩招本身就给教育带来很多问题,尽管数量提升了,但质量每况愈下,就业更加困难,这种结果势必打击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影响两性的和谐发展。

<>

三、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对当今女性教育的启示

(一)保障女子初等教育,发展高等阶段的女子教育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或高等女子教育的基础,其发展的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女性教育的现在和未来。因此,想要保证女子教育的层次和数量,就应该有力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切实推行,尽量做到“一个也不能少”。

此外,女子高等教育水平是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保障女子初等教育,发展高等阶段的女子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和重要影响因素。

(二)克服性别偏见、性别歧视及传统的性别观念,实现社会公平

“实现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而社会对于男女性别的歧视与偏见严重阻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一些招聘单位公开打出“只招男性”或者“男士优先”的招聘要求,然而“只招女性”或“女性优先”的招聘单位却寥寥无几。这种就业上的差异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个体有着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都深深影响着女性学科专业的选择。但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偏见,使待业女性就业难,就业女性升迁难。所以,克服传统性别观念,加大宣传和教育影响的力度,建立起基于两性和谐基础之上的教育制度,使女性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三)加强女子职业技能教育及培训,提高其竞争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从女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市场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女性的性别优势,针对其思维、行为、情感、人格及生理方面的特点,开设一些适合女性特点的专业,大力开展下岗女性再就业培训、转岗培训等培训工作,建立以教育中心为指导,网络与信息教育为现代化手段的社会培训体系,并根据女性的发展需要及市场变化,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做到培训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提高女性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其竞争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四)扩大女子高等教育规模,解决女子高等教育经费问题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母爱深深
我生活中的快乐与烦恼
春到家乡
深夜
咏春
奶奶您快点好起来吧
我的课余生活
“0”的联想
成长的快乐和烦恼
母爱
不要为撕掉的画哭泣
幸福梅林
我发现了静的世界是美的
不想长大
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与广西贸易结构优化研究(1)论文
十九、二十世纪的德国民法学说史
金融危机背景下珠三角投资与产业改革探讨(1)论文
对我国物权立法的若干新思考
共同危险行为若干问题研究
德州粮食物流规划研究(1)论文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探讨(1)论文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和可流转性
完善我国的民法理论体系离不开物权行为
论经济全球化给昆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1)论文
浅议“物权公示公信原则”之存在
我国民事立法需要“物权行为理论”
物权救济模式的选择及其依据
桂林旅游纪念品市场问题及对策探讨(1)论文
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探讨(1)论文
郑振铎论鲁迅:不朽的鲁迅
信任陌生人
毛泽东论鲁迅:我与他的心相通
蔡元培论鲁迅:先生人格不凡
文体知识:杂文
鲁迅绍兴故居
深刻的揭露,尽情的讴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赏析
中国人太自信了
九·一八事变
中国人难道已默认自己是一个弱者?
老舍论鲁迅:前无古人
文学知识:议论文的开头
国联(国际联盟)
六十至九十年代对鲁迅的批驳
自信使生命更具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