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高职院校班级群体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关于高职院校班级群体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17

关于高职院校班级群体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

论文摘要:在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其特殊性,他们的个性、独立性较强,在自我管理、集体意识等方面较弱,从而使高职院校班级群体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必要分析高职生的班级群体特点,找到症结所在,提出班级建设对策,提高高职院校班级群体建设水平。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群体;管理

班级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并且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何谓班级?班级就是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致相同学生的一个小范围集合。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单位,犹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样,班级是学校教育的细胞。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班级群体是一种特殊的初级社会群体,是高职院校学生的重要组织形式,在高职院校学生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班级内部,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差异,会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群体。

高职学生的特点

李昌锋等人对高职学生的调查显示:高职学生生活常识一般,自制能力稍差。由于家庭教育、前期教育等方面的原因,高职学生的生活常识、公德意识有待提高。尤其需要加强自制能力的培养和养成教育。调查反映:高职学生个性较强,自我管理、集体意识较薄弱。

从生源质量上来说,高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高职院校的学制是三年,把这三年再细分,三年级顶岗实习,二年级学习专业理论和实践,一年级学习基础课。目前,一年级学生基本上还有早晚自习,可以在一起开展班级活动,二年级就很少有集体生活,三年级就各奔东西了。因此,高职班集体建设要从早着手,把握高职学生的特点,发现班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群体类型,更好地促进班级建设。

班级小群体的类型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班级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凝聚力、归属感缺乏和理想信念淡薄等问题,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班级的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德育功能日益淡化。因此,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总结班级小群体存在的类型,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地域群体地域群体来源于同一地区的学生组成,他们有相似的成长背景和地域文化,这种群体现象在大学一年级比较明显。刚步入大学,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方言文化有差异,不容易交往,但老乡之间却有很多共同话题,并且会迅速发展成为好朋友。在社会上各地区都有许多区域印象,学生则以地域结成群体进行自我保护。高职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广博,因此,在对地域差异的理解上也不够客观全面,存在一定的误区。但随着知识的增长,这一群体差异会逐渐淡化。

利益群体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很积极,有尽情施展自己才能的强烈愿望。在班级里,班干部是新生向往的职务,班干部有管理权、优先权等,并且经常与教师接触,能够学到许多东西。两个实力相当的竞争者则会拉票,使班级分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形成班级中的小群体。高职学生感觉自己在高考中是失利的,在步入高职院校后更注重对各种资源的占有。因此,他们往往结成各类群体,实现小集体利益。

性格群体人的性格可以简单地分为内向和外向。在同一班级中,性格开朗的学生很活跃,他们也很喜欢与活跃分子在一起,他们的兴趣爱好相近,自然容易形成一种群体。内向的学生则比较勤奋,经常相约一起上自习或者去图书馆。这两类群体存在潜在矛盾,外向的学生容易引起事端,影响内向学生的正常学习。

班级群体存在的问题

班级群体环境不佳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但大学生活的多样性和高职学习的实践性都减少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由于班级不同群体之间的影响,班级不能形成很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从外界影响来说,网络化、信息化使得更多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减少了学生同处一室、共同学习的机会,不利于班级建设。

班级群体凝聚力不强班干部的骨干力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班级中威信不高、号召力不强,这与班干部自身能力有关。班级作为学生集体,其重要程度在减弱,而宿舍、社团、社会实践等组织更加活跃,部分学生对班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从而参加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班级群体氛围不融洽,缺少沟通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作用明显减弱。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说,缺少班主任的引导和指导,学习目标不明确,而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在班级群体内部缺乏充分的交流沟通,不利于班集体和谐氛围的形成。 "

班级小群体的成因

班级中的不同群体之所以形成,主要有心理防卫、地域文化和个体差异等三方面的原因。人与人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防卫心理,相同地区的学生结成一个群体,可以增强地区凝聚力,有效保护本地区的声誉,对外界形成良好的防御。

我国各地区存在文化差异,比如南北方差异就比较明显。学生还没有形成共享文化的意识,他们认为本地区的文化优胜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人的性格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区学生之间的认同度不高,这加快了区域群体的形成。

当代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相当多的独生子女在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自我中心意识过强,考虑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较多,对他人和集体利益考虑得较少,有些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自私、狭隘和任性。高职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意志力、家庭教育背景、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知识基础、学习效率、学习方法、心理状态和人文素质等有很大差异,这些因素也是班级小群体存在的原因。

班级群体建设的对策

群体能否维持,群体凝聚力的强弱,取决于成员之间的交换关系能否维持,或群体能否通过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其成员各方面的需要。大学班集体是大学生活最重要的群体,为了营造良好的自身成长环境,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学生干部和学生都要积极应对班集体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塑造良好的班级环境,使班级成为班级成员学习活动的中心高职院校要为每个班级提供固定的教室用于开展班集体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一种班级归属感,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同时,班主任要经常组织召开班会,加强对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指导,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学生则可通过班级集体活动加深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在班级生活中与其他同学和谐相处,打破班级小群体的界限,使整个班级很好地融合,养成良好的班风。

加强群体规范,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大学生主要的群体规范,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等行为,都要参照相关规定执行。班级建设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学生手册,这样可以维护和巩固班级的团结和稳定。制度规范中的内容也对每位学生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树立了评价标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积极参加活动。

加强班级群体内聚力建设内聚力的表现有:守纪律;归属感;共同感情;关系紧密;高参与度;高满意度;自发性;群体规范和仪式系统。群体内聚力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人际吸引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的结合期、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期。利用大学生刚入学这个关键期,通过入学教育,使同学们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加强集体意识。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存在区域差异。但学生要有正确的交往态度,从其他同学那里可以了解一些独特的风土人情,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养成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的一致性,提高每位学生的群体责任感。利用高职学生活跃的特点,多组织一些活动,开展专业技能比赛,通过实践把班级群体凝聚起来,开发班集体成员的才能,形成和谐的同学关系。最终,班级群体在思想、政治、学习、生活等方面形成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使群体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身行为准则,把班级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总之,高职院校班级群体建设需要多方带动,要营造良好的氛围。班干部要发挥师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要有代表部分学生利益的思想,要有服务全体学生的意识。班级群体里的每位学生,作为班级的一员,要努力为增加班级的集体荣誉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营造成长成才的良好的班级群体环境。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勇敢去打拼
坚强的中国
感动
如果记忆也能搬离,那该有多好……
假如我会克隆
北京游记之初来北京
倾听丑姑娘的故事
快乐的星期天
感动老师
八一广场
郑板桥
给老师的一封信
克隆自己
我的暑假生活
三国演义后续
民族企业的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作用
谈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新时代体育文学
浅谈历史情境教学中的语言再现法
清末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天津地方自治的历史理念
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路径探索
分析魏晋文人的生命的价值分析
谈初中历史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分析
对初中历史进行创新教学的探索
信息化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范例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国MPA教育的创造力教与学的思考
体育生本理念渗透思路
《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凡卡》细节深入学法指导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凡卡》教学设计之一
《凡卡》一文的结尾教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之三
《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凡卡》一文的逆向思维教学设计
《凡卡》教学设计之二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之二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之一
《凡卡》教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