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24
关于高职人格本位课程研究
"
[论文摘要]在终身学习的社会里,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职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为了实现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目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实施人格本位课程。在设置高职人格本位课程时,应该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重,强化实训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应该突出综合化和基础性,突出校园文化隐性课程建设等。
[论文关键词]高职课程 人格本位教育 全人教育
一、人格本位教育
对于教育发展史上先后出现的诸多有关教育的主张,一般可以分为个人本位论、人格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文化本位论、伦理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人格本位教育”是介于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之间的一种教育目的观,但它主要是偏向个人本位论。“人格本位”既注重“个人本位”,强调受教育者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身心和谐发展,又注重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与“个人本位”相比,“人格本位”更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它虽然也是指向人的和谐发展,但不像“个人本位论”那样,仅从人的本性出发,仅强调顺应人的自然发展,它在突出人的价值的同时,也比“个人本位论”更多地关注社会的需要。“人格本位”教育目的观也不像“社会本位”那样,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范畴,过分地强调了社会的需要,而忽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人格本位教育”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完美”人格的塑造。
最早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完美人格”的是瑞士著名教育实践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裴斯泰洛齐,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当时的瑞士农村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广大农民过着贫困悲惨的生活。但他始终相信,通过规劝、启蒙和教育,激发人们善良的心愿,就可以很顺利和自然地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关系和贫富悬殊现象,从而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贫苦人民的生活状况。在教育对人的作用的问题上,他特别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激发所有的人生来就蕴涵着的各种能力和力量的萌芽。基于适应自然的原则,他确立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天性和形成完美的人。同时,他也注意到,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也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的重要方面。而且,他进一步强调,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儿童爱所有的人——博爱。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发展是有社会目的的,他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人的各种天赋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发展人的内在力量,不得不利用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教育办法,从而使其得到人的品德、家庭幸福、工作能力,直到实现社会上的需要。”
日本近代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也是“人格本位论”的重要代表。他强调教育的内容必须包括人类文化的所有方面,教育是不折不扣的“完人教育”。所谓的“完人教育”,就是塑造全人和和谐人格的教育。他认为缺乏人类文化修养的人是功能残缺的人,人类文化含有六个方面,即科学、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科学追求真,道德追求善,艺术追求美,宗教追求圣,“身体”追求健,生活追求富。教育则追求真、善、美、圣、健、富这六种价值的创造。并且,把真、善、美、圣这四种价值称为绝对价值,而把健与富称为手段价值。这是小原国芳依据柏拉图的“和谐就是美”以及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创造出来的。他认为,教育必须发展每个人的个性,使学生达到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目的。同时,他也认为,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既追求理想又要生活于现实;既作为自由人又受制于法律、规范;教育要使两种相反的、矛盾的、对立的两个方面在一个人身上合而为一,达到灵与肉合一,身心如一。
二、实施“人格本位教育”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在关注科学精神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未来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培养他们具有在各种专业之间尽可能强的流动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选择性、适应性和创造性,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人格本位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在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教育中,“人格教育”是最根本的教育。“人格本位”教育理念的精华在于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其核心是教育学生成为具有优秀人格、社会责任感、诚信和意志力等优秀品质的人。在当今社会,人类经济的发展已从主要依靠物质的投入转向了主要依靠智力的投入。国际教育界人才培养的思路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许多国家都强调人才培养应从单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转到发展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掌握与人相处的艺术、持续发展学生的潜质,并转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宏观角度上讲,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社会机体健康运作、社会群体的优良人格与高水准能力、智慧的和谐一致、协调发展;从微观角度上看,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的人格品质与能力的优劣与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及社会的发展,这种促进或阻滞效应是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而且是永无休止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文化主流价值观已由“能力本位”转向“功德本位”和“人格本位”。⑥ 这种转变是社会发展之必然,因为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一定的能力,更需要劳动者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忠诚勤勉的奉献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人格品质,能够激发他们不断进取,并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智慧,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所提倡的通识教育和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逐渐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从而为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完美人格”的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呼唤,对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的诉求。
实施“人格本位教育”有利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是实施完美教育的有效途径,既可以防止教育偏向“个人本位”价值取向,也可以防止教育偏向“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就现实生活而言,科学精神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精神动力,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研究才能不断取得突破,科学技术才能取得持续的进步。由于有科学精神的导向,人类才摆脱了蒙昧状态,而且带来了现代社会高度的物质文明。人文精神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生的真谛,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重视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等。而科学主义则推崇理性至上和科学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贬斥了人的价值、尊严,片面主张知识就是力量;与此相对立,“人本主义”则鼓吹非理性主义,反对理性和科学进步,主张抽象的个人价值、个人理想、个人本位和个人中心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滋生无疑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负面的作用。⑦ 在当今这个科技打造的世界里,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力量,人们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进步的强大因素,并且将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寄托于科学技术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伟大的科技成就,也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对人类命运产生不良甚至致命影响的全球性的问题和危机,如核武器的威胁、环境的恶化、人口问题等等。与“科学主义”相对立,“人本主义”基于对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失望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人本主义”将一切问题和危机都归因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斗争的矛头指向理性和科学精神,大肆宣扬非理性主义,极端地张扬人文精神的作用。在此情况下,为了人类和社会健康持续的发展,人们通过反思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分离给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严重恶果,认识到必须在发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弘扬人文精神。而实施“人格本位教育”能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基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然选择。当我们思考如何赋予科学的发展以强有力的人文导向时,当我们思考教育如何在科技权威时代塑造人们“完美人格”,使他们不沦落为科技的奴隶,而能以人为本地驾驭科技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得以全面回归人自身时,加强哲学、道德、审美等方面的人文教育固然十分重要,而内在的包含于科学技术自身的人文意义、人文价值的教育也应被视作当代人文教化的重要内容。
新世纪成功的劳动者应该是自我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应该关注他们的职业发展生涯,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非智力因素。实施“人格本位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价值观、毅力和协作能力等。 "
三、提高高职人才素质需建构“人格本位”的课程体系
高职“人格本位”课程模式的基本观点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能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业视为常态,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急剧增加与变化,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生存、发展、向上的精神和自己的创业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⑧人格本位课程体系的核心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同时陶冶心灵,激活智慧,增加发展的动力。高职课程内容的改革,不能只把知识和技能作为唯一的一项指标,还要突出另外一项重要的指标,即课程内容应蕴涵提高学生素质的构成要素。在建构高职“人格本位”课程体系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重,实施“全人”教育。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拥有现代化生产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众所周知,当今的科学技术、产业经济、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对社会经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社会生活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对现行教育模式提出了诸多挑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面向未来,培养能够灵活适应社会变化的“全人”。学校课程应帮助学生发现自我,“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和发展的、有内在奖励的经验。教育的目的是……个性完善的过程。”⑨为了促使高职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充分发展潜能、全面发展能力,高职教育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设置。在设置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课程时要与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状况相联系,关注人口爆炸、环境保护、核武器威胁等人类的共同问题。同时,也要使高职人文社会教育课程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相联系,把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看待,倡导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整合”,重视情意课程,重视创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小组互动,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评价等。
2.强化实训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现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自身存在的不足,即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活动课程的重要性。活动课程模式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相对于学科课程模式,活动课程在以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优势更为突出。实习与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特色,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及合作精神等。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先驱黄炎培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就大力倡导职业教育,他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认真总结了以往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观点,以此作为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他认为过去所谓的实业教育,没有教授学生农工商的技能,而只是要求学生读农工商方面的书籍,学校功课设置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空有愿望而没有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就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本意。他认为教育的本意就是在于发展人的能力,而实际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手脑并用。实训课程的建设,对师资、设备、场地及企业投入等有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内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实训场所,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高,促进学生就业和进一步了解社会。在校内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课程实习、实训要求,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实验要尽量减少验证性的项目,要将单个实验(训)室建设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与相关企业联手,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成能适应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
3.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建设,增强课程的普适作用。虽然基础学科内部的分类越来越细,但是社会职业则呈现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课程的综合化是将相关知识按照逻辑关系进行重组、归纳、整合,并引进一定的新内容,系统地形成新的课程,以期达到对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使学生能真正学到实用的知识。高等职业院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础性与实践性等内容进行完美的结合与统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相关学科进行综合,既可发挥学科课程的优势,又能克服原有单科分段教育的弊端。课程的综合化适应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适应了专业发展对课程体系提出的要求,可以解决现有课程设置中实践技能训练比例偏小的问题。重视高职教育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基础性,才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时,也应该注意其基础性,以培养学生掌握在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基础科学是全部知识中最稳定、最具有核心价值的部分,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稳定的支撑作用。总之,高职院校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人和负责任的公民,其实质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其宗旨是使学生先成“人”,再成“才”。
4.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高等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它也是一种潜在课程,主要指校风、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等,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最好形式,最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作为隐性课程的校园文化,潜在地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它主要是通过课余文化活动以及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精神等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陶冶作用,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能忽视。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校园文化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参与并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对学校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特别是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提高对校园文化地位的认识,有助于我们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使其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生在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念、理解、看法,使自己的人格趋向完美。只有当非课堂教育补充、深化课堂教育时,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才能更加全面和谐地发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鞭
- 一块橡皮
- BC女生andBT男生的恋爱魔咒(一)
- 我“家”的武林派
- 妈妈的爱
- “四不像”的我
- 我们班的奇闻怪事
- 我们那威风的新班主任
- “小飞侠”科比·布莱恩特
- 妈妈的爱
- 我的妹妹
- 爱俏的妹妹
- 夸自己
- 我
- BC女生andBT男生的恋爱魔咒
- 关于维护和使用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的实施方案
- 某县公开选拔副科级后备干部实施方案
- 乡平安建设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
- 学院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实施方案
- 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实施方案
- “三创一办”工作实施方案
-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方案
- 搬迁实施方案
- 学校党建活动实施方案
- 工商局推进基层工作模式转变工作实施方案
- 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实施方案
- 全县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实施方案
-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实施方案
- 小学创建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 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 浅析努力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 浅谈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之利器
- 教师职业内涵历史考察与教师地位发展探究
- 基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 浅谈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浅论:把握时代脉搏 打造高素质职教生
- 试论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 对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 浅谈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 浅论英国职业教育的立法及其特色
- 浅谈高职辅导员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 论以就业为导向做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 论墨子忧患意识对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价值
- 关于强化“四个教育”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 浅析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思考
- 《皇帝的新装》教案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 《伤仲永》教案推荐
- 《最后一课》又一份教学设计
- 《伤仲永》教案
- 《皇帝的新装》又一篇教案
- 《皇帝的新装》教学过程设计
- 《伤仲永》教学设计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 《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
- 《皇帝的新装》公开课教案
- 《诗两首》教学参考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案
- 《山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