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都市圈”发展与农村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启示

“都市圈”发展与农村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启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28

“都市圈”发展与农村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启示

"

论文关键词:都市圈 农村职业教育 发达国家 启示 研究

论文摘要:发达国家在都市圈建设中注重强化区域性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民社会角色的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实现短半径就业服务;我国“都市圈”发展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应努力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文化内涵,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社会化,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农业职业教育,切不可削弱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都市圈”( Megalopolis)的生成与发展,是世界上诸多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共同现象。“都市圈”通常由一个或数个首位度较高的中心城市,连同其辐射到周边的次级城市、城镇和农村等腹地所组成,通过日益强化的经济联系,逐渐形成一体化的具有人力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对外开放的区域范围。都市圈的形成与建设,对于推动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业已形成或正在发展的有环京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成渝“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都市圈”的发展,对农村职业教育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加快“都市圈”发展与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是为必要。

一、发达国家的“都市圈”建设与农村职业教育

(一)农村职业教育为“都市圈”中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实现短半径就业服务

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达国家均经历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压缩,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都市圈”的形成对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和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因城市群的快速形成和有效发展乡镇非农产业,吸纳了大量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纵观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城市群的崛起或“都市圈”的形成,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力求实现其就地转移,为发展当地的农业经济、农村工业和城镇第三产业提供人力资源。

(二)强化区域性农村职业教育,是发达国家促进“都市圈”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立以“都市圈”为基础的大区域城乡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如美国为使农村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学区制职教管理,将农村职业教育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相结合,“城乡协作”的职教形式有效带动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益于“赠地运动”而开办的众多社区学院,更是为培养地方性职业人才发挥了巨大作用。发达国家强化区域性农村职业教育的举措,对促进“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产生过重要作用。

(三)“都市圈”形成中的农民社会角色转变与农村职业教育

“都市圈”的形成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大批农民告别了传统的农耕生活,进人二、三产业工作,同时第一产业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的劳动与生活方式改变了以往居住于分散村落的人文道德氛围,同时引发了被称之为“城市文化贫民”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1870年之前的美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随后而起的工业革命带动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东、西部大洋沿岸和中部五大湖周边以及西南部等地所形成的众多城市群和“都市圈”,吸纳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进人城市或城镇工作和生活。面对农民社会角色转变过程中产生的不适应现象和问题,美国的农村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农民的基本素质和就业技能、现代生活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并开展生计教育和职业咨询等。众所周知的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和社会角色的改变亦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农村职业教育内容与“都市圈”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以“都市圈”的建设助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共同特点。从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不少发达国家城市聚群(即“都市圈”)的形成,推动了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建立,但不同的城市聚群往往具有独具特色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形成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英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强调以适应当地产业发展为导向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开设大量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内容,而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类别与等级的获得,重视地方产业工作的适应性和现场操作的考评,这对促进适应地区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获得具有重要作用。法、日、韩等国在伴随“都市圈”发展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中,也结合地方产业的实际需要,给予当地农村劳动力以各种形式的“转业”培训援助,为其进人非农产业就业创造条件。"

二、我国“都市圈”的发展与农村职业教育的优化

(一)强化农村职业教育中的非农产业就业培训,为“都市圈”发展背景下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随着我国“都市圈”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势必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非农部门就业人数的增加以及对其知识技能要求的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应强化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对现有农村劳动力和青少年人口的非农产业就业培训,以改变因其素质不高与职业技能缺失而带来的就业困难,以及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韩国以汉城(首尔)为中心的“首都圈”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由加工业向服务业升级转化的过程中,就十分重视周边农村与乡镇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为“首都圈”的快速发展提供大量合格的新型劳动力,创造了世人皆知的“汉江奇迹”。

(二)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文化内涵,优化农民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都市圈”的发展将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村职业教育应重视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避免农民从业人员因人文素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贫乏或滞后所带来的精神困扰与行为不适,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美、英、德等国均曾因城市聚群的快速发展,而大量城市移民的低素质导致城市流民增多、犯罪率高等社会问题。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应重视提升教育内容的文化内涵,引导农民转变闭关自守、因循守旧、自由散漫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增强符合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道德与价值观念,增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意识,提高人格品位,使之真正融人时代的潮流。就此,韩国的“乡村教育运动”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三)农村职业教育应实现“离土不离乡”,就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转变

目前我国基本处于无序流动的i亿余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子女人学、居住环境、情感生活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他们作为城市“边缘人”,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由此衍生的留守儿童及妇女、离婚率上升、交通压力增大、农业衰落等一系列问题及社会矛盾与纠纷,必然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历史上美、日、韩等国曾通过建立“卫星城”“中心村”,促使当地农业融入区域经济大体系中等措施,力求就地、就近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缓解和内地及中西部地区“都市圈”的形成,农村职业教育应逐步摒弃劳动力输出型的培训方式,积极为培养适应地方性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服务。

(四)进一步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社会化,充分发挥地方行业和企业在农职教中的作用

“都市圈”的形成使地方经济具有区域性特征,其行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往往会有一定的特殊性需求。大量使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地方行业和企业应当负起教育和培训所需员工的社会责任。加拿大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地方行业和企业主动将自身融人职业培训活动中。德国的地方行业协会甚至负有对所招收员工培训的法定“主管”职能。发达国家的企业界普遍参与员工的职前准备教育和职后的继续培训,而非如我国的多数企业只企求招收现成的技术工或熟练工。推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社会化,赋予地方行业和企业对当地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应当成为今后深化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

(五)“都市圈”建设中仍应高度重视农村的农业职业教育,切不可削弱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美、加、法等工业化、城市化国家的农业生产同样得到高度发展,农产品自给有余并大量出口,这与其重视农村中的现代化农业职业教育有直接关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农村的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农业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形成种养加、产供销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既可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又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群花闹春
70年后的汽车
恐龙探亲
秋游西湖
快乐的除夕
我学做菜
我是一个谜
忘不了您,廖老师
由郑和下西洋的纪念邮票想起
放“鱼雷”
神秘少年
成功的启示
爸爸,我想对您
沸腾
宇宙选美大赛
谈电力配改建设中的工程质量管理(1)论文
谈漏电保护器的应用(1)论文
谈电力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投资控制(1)论文
论电力电压稳定性机理性(1)论文
探析我国公路桥梁安全状况及对策(1)论文
浅析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1)论文
探析中压供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1)论文
探析数字化技术在高速公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1)论文
探讨谐波治理措施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应用(1)论文
探析公路监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变的对策(1)论文
谈供电企业的线损管理(1)论文
探讨如何做好变电站二次继保改造工程(1)论文
谈变压器构件和附件的检修(1)论文
中国风电场建设分析及发展预测(1)论文
浅析电厂生产安全管理(1)论文
《列夫·托尔斯泰》词语解释
《列夫·托尔斯泰》主旨
《列夫·托尔斯泰》全析
《列夫·托尔斯泰》文学常识
《列夫·托尔斯泰》难句解析
《列夫·托尔斯泰》评点
《列夫·托尔斯泰》疑难解析
《列夫·托尔斯泰》内容提要
《列夫·托尔斯泰》写作技巧
《列夫·托尔斯泰》研讨赏析
《列夫·托尔斯泰》主题思想
《列夫·托尔斯泰》中心思想
《列夫·托尔斯泰》背景知识
《列夫·托尔斯泰》词义辨析
《列夫·托尔斯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