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谈高职院校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_谈高职院校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谈高职院校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谈高职院校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谈高职院校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

论文关键词:历史教学 人文精神 现实使命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在高职院校的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高职院校历史教科书应充实人文素养的内容;二是高职院校历史教学过程应体现人文精神的实质;三是高职院校应重建人文精神的价值。

一、 现阶段历史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分析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目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成为整个教育教学界的共识,尤其是历史教育更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毫无疑问,人文精神的培养理应涵盖整个历史教育教学体系,把好的教育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产生接受教育的兴趣。但是现行历史教育中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明显缺失。

(二)缺失现象

1-历史教科书缺失人文精神的内容

(1)泛谈社会结构,忽视人性结构。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主要是按照社会结构几大领域编写的,没有呈现这些历史人物的具体历史和反映人性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特别是理智属性。如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说司马迁只说写《史记》,不说其史德;讲商鞅变法,只讲变法措施,不提商鞅的改革勇气和无畏精神。这样的教科书留给学生的无非是几个孤立的人名而已,无非是一个个历史符号,不会在学生思想上、情感上引起共鸣,更不会使学生由此产生积极的态度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2)倚重知识累积,忽视心灵呵护。历史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历史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历史教科书应该是通过寻找先人留下的历史文化、历史遗存、历史现象、历史思想来启迪心智、感悟真理、把握现在、预测未来,也完全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的大智大勇、奇思妙想给学生以一种智慧、巧思与良知。然而,现行历史教科书在强调人对社会发展、人对社会适应、人对知识的依赖以及高度重视学生知识累积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人的心灵的呵护。疏谈民族亲和,少有鲜活的史实,不谈人群类性,鲜讲社会协作。这样的教科书难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和衷共济的人世、领略到真实深刻的人生、体味到错综复杂的人际、感受到丰富多味的人情、体会到客观实存的人道。

2.高职院校教育缺失人文教育理念

(1)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理念的淡化。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尤其是近年来,为迎合市场的需要,很多院校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从而导致人文精神的培育、完善人格的塑造被逐渐淡化。

(2)教师疏于教学内容和教育规律的研究。“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然而,现在高职院校承受着各项排名、评估等巨大压力,经常忙于拉项目、迎接评估检查等,领导关注教学的时问越来越少;而教师则在职称评审的压力下,忙着想办法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规定篇数的论文,甚至有些教师为此花钱买版面、托关系走后门。这样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术腐败,也使教师忽视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的研究。那么,人文教育的缺失就成为必然。 "

二、高职院校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历史教科书中应充实人文素养的内容

1.要增加有关人的发展的内容。历史首先是人的历史,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教科书中应该充分地展示关于人的发展的内容,要介绍人们追求自身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历程,要把人的群体活动,包括把杰出人物的群体活动作为教科书叙述历史人物的重点,通过历史人物的群体活动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来再现历史过程,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客观、公正、具体、全面的评析。

2.要增加有关人的思想发展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内容。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具有思想、能够思维的动物。人的生存和发展须臾都离不开思想的支配和思维的支持,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是一部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历史,又是一部思想发展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历史。为此,教科书应该突出人的思想发展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内容,既要介绍传统的思维方式,又要介绍现代的思维方式;既要介绍中国历史上思维方式的变化过程,又要介绍世界历史上的思维方式的变化过程。只有如此 ,才能为历史教学构建合理的思维前提和方法论前提,才能使学生在人类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自我批判、自我发展中求得对社会、对人类的深刻了解。

3.要增加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内容。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健全的人格有助于人们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是人们主动、积极地调节自我以适应转变的根本保证。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必须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人格教育。历史教育对中学生人格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历史教科书中必须增加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内容。

(二)历史教学过程应体现人文精神的实质

1.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历史上有许多反映浩然正气的事例,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文天祥的“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名言充分反映了先人的民族气节。今天,讲正气,既要讲历史传统中的浩然之正气,又要讲革传统中的大无畏英雄主义气概,更要讲爱国主义的正气。在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一个鲜明的主题,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新型人格。培养开拓性和创新性的新型人格既是“三个面向”的本质要求,又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在许多历史人物的身上闪烁着这种可贵的人格魅力,从瓦特的蒸汽机到爱迪生的电灯,每一项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无不是科学家敢于开拓、勇于进取的结果;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每一项政策的出台,每一个举措的实施 ,无不体现着政治家挑战传统、大胆创新的精神。今天,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人格,既要说明历史人物的创新成果,更要展示创新的过程;既要强调创新的作用,更要突出创新的精神,使学生从中体悟到创造的价值,感受到开拓的力量 ,树立不畏困难、敢于进取的时代精神。

(三 )高职院校应重建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

1.高职院校应树立现代大学理念。当代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最新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人文学科教育、知识理论的传授与育人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最终使当代高职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科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

2.高职院校应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人文教育客观地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中,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与技术教育相比,二者分属两种不同的体系,并且是相互渗透、合二为一的。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个方面,“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3.高职院校教师应加强历史课教学中的人文渗透。历史课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历史教学中要注重人文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结合,以人文的精神传递专业的知识,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要用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把知识的传授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结合起来,把知识的传授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结合起来。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历险记”
愉快的寒假
巴掌风波
一张挂着泪珠的照片
过生日
一次队会课
可怕又可爱的梦
我是篱笆爸妈是桩
伤心的一天
在迎接校庆的日子里
那一次妈妈哭了
交通规则人人守
幸福的回忆
一件快乐的事
远离火灾,珍惜生命
对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农民工子女养成教育点滴体会
试论自己对德育工作的几点认识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思考
浅论班主任与养成教育
试论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讨
浅谈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探讨
论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
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的弊端
师范院校加强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班级管理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高职生行为习惯常见问题养成教育方法
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
高校养成教育的思考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入情入境,引发三情共振──《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