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国外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析

关于国外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关于国外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析

"

[论文关键词]高职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文章以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理论依据的研究为切入点,在明确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及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外典型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分析,探索了目前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政策性建议和实践对策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直接、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之一。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我国制造业、服务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和解决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问题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制约,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与此同时,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却不断攀升。如何解决二者间的矛盾,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实行工学结合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是解决职业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成才就业的需要。本文就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进行重点探讨。

一、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模式”作为一种科学认知的手段和思维方式,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媒介。

1.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是高等职业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组合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具体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要培养的人才的特征,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其关键是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其核心是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体系,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进度安排及教学方法等。

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概念。“工学结合”一词在各种期刊与论著中鲜有概念的界定和表述,然而与之相关的概念不少,主要有“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等。目前,国内“产学研合作”的概念主要在高等教育中使用,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适宜,而“产教结合”则主要使用在职业教育中,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工学结合”是课堂理论学习与参加社会上的定岗工作相结合的模式。其在办学上强化校企合作,在教学培训上加强工学结合;以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基础,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工学结合中要让学生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相关工作经验,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由此可见,“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在“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定位于操作层面的概念,是位于“产学研合作”和“产教结合”概念之下,与“校企合作”同位、与学生顶岗工作或实习有关的概念。 "

3.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基于上述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均是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工作的结合。其次,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在特定的形势下对合作教育的特有称呼。产学研合作适用于高等教育,尤其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适用于职业教育,尤其适用于中等职业教育,二者都是基于教育体系层面的宏观概念。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两种较为具体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是基于操作样式和实践规范的中观概念。半工半读和工读交替是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的两种方式,是基于学校教学层面的微观概念。第三,合作教育是得到世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的最上位概念。第四,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都是合作教育在各国的具体体现,是相对于合作教育次一级的概念。第五,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也由抽象到具体、由宏观到微观逐渐转化,在概念使用上表现为由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变化,因此,工学结合正是职业教育在探索产教结合过程中需要充实更多实质性内涵的概念。

4.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所谓“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满足企业需要,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②

其主要理论依据为:一是集群理论,即职业学校、企业、政府和其他中介机构形成创新集群,反映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职业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创新集群,整合各种资源,发挥集群式的优势,形成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体验性学习理论,即职业教育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学生在工作实践中为适应现实生产需要而有选择地学习,在实践中感受、体验和学习知识,理解工作世界,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养成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素质,以便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三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即高职教育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在实际的生产操作过程中最终促成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和态度的养成。

二、国外典型的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高职培养模式,大多突出“工学结合”特点,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他们的经验突出体现了工学结合模式的优势所在,认真研究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 3.企业与学校合股办学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发达国家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以推动合作教育的结果。其特点有:第一,学校不再隶属于教育行政当局,而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第二,合作教育成为内部事情,真正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荣辱与共的关系,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成为企业运营中的一个基本任务;第三,学校实行董事会制,学校发展基本上按照企业运转模式来运作。关于这个模式,有的国家政府还规定学校董事会中工商企业代表不能少于50%,以保证工商业人士在合股办学形式中的主导地位。

三、国外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和谐社会观。“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操一技之长,而籍以求适当的生存”。职业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整体精神构建,体现人文关怀与和谐社会。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特征。这也是对我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等方面能否顺利转变的一场艰巨考验,对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挑战。由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密切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引入以就业为导向的和谐社会最新理念。

2.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主体框架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模式运行的规划系统和保障系统,主要包括宏观和中观的组织管理机构;第二部分是模式实施操作系统,主要是学校和企业结合层面的操作体系,是结合模式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是模式运行的监控反馈系统,主要有结合信息反馈和培养模式过程控制评估反馈,对结合双方及结合过程和效果进行及时反馈;第四部分是模式运行的支持系统,由中观和微观实施机构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作为制定政策、法规、制度和措施的依据。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现实目标是就业,即整个模式运行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学生的就业,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要构建我国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就必须把以上四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相互协调,良性互动。 "

3.制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条例来协调与支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定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加工学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英国政府规定,如果企业和学校实施“三明治”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作,联合培养学生,企业可以减免教育税。⑤同样,加拿大政府也通过退税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加工学结合。当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有必要通过税收政策鼓励用人单位的参与,通过在高等教育法中增加相关条款或利用政府相关项目的拨款来提高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同时,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中也应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重要内容,建立适应“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4.找准校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结合点。要实现企业与学校有效的工学结合,以此来培养高技能人才,我们就必须从四个方面找准校企之间的结合点:第一,共同开发专业课程。课程开发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习得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第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立意在于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共同组建师资队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双方合作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实现知识共享和行动协同的团队工作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第四,服务企业、互利双赢。⑥学校必须分析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生产的新特点,结合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真正成为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科技成果的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依靠力量,进而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总之,通过对国外典型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探讨,反思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种种问题及障碍,可以为今后探索一条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可资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有效的、企业和学校都充满积极性的工学结合。

[注释]

①夏梓祥,李江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构成及特征[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6

(2):15.

②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30):12.

③曹晔,邵建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职教论坛,2006

(17):7. ⑤雷世平.试论推进工学结合的保障条件[J].职教通讯,2006

(5):22.

⑥冯伟国,徐静缪,姜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

(23):3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这就是我
·妈妈的爱·
睡觉淘气
马虎 马虎=我
母亲节
打针
爱,是不会让你辛苦
老爸的功夫
“暴力”外婆
使我敬佩的清洁工
她……
难忘的小学生活
一次最快乐的旅游
这就是我
中国经济论文扩大内需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出路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论文关于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中国经济论文人民币升值对罪国经济利弊的剖析
中国经济论文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前景
我国食品冷链的发展思路讨论
关于企业博客营销价值分析和策略探讨分析
关于中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现状分析
关于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综述分析
凡客诚品研究B2C最新营销模式试析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分析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中国经济论文2013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选题
关于新疆农产品品牌化策略分析介绍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学案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