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美国的男女分校与同校教育的比较研究综述

关于美国的男女分校与同校教育的比较研究综述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25

关于美国的男女分校与同校教育的比较研究综述

"

当今的美国教育尽管以男女同校教育(coeducation)为主流, 但是男女分校教育(single-sex educati on,也可译为单一性别教育)从美国教育形成、发展的早期开始就始终也没有停止过与前者的竞争。这种竞争一方面反映了宗教力量与世俗势力的斗争,同时也表现为学术界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孰优孰劣的问题。并且,男女分校教育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而二者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学术界的研究与论争也愈加频繁。

一、美国男女分校教育的现代发展

关于美国学校的发展,公立学校方面,19世纪初期的大多数文法学校事实上就是男女同校的,到了19世纪 末期,几乎所有的公立学校都已成为男女同校的学校:但私人学校以及教会学校一直是以男女分校为主流,这种情况在二战以后逐步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男女分校学校转制为男女同校学校,新建的学校也不再男女分校。

教会学校中男女分校学校的变化

天主教会长期以来始终认为男女学生同校是对正常而恰当的两性分离的背叛和挑战,并且一贯反对在中等教育中男女同校。比如在1957年美国红衣主教会议就指出:“所谓的男女同校教育对正常教育来说是错误和有害的,尽管不少人以自然主义和对原罪的否认为理由而支持男女同校教育,但实际上这是对男女平等与两性之间合法结合的荒谬混淆”(弗里森,1959,p18)。尽管如此,男女分校教育在本世纪中叶以来仍遇到了前所 未有的困难,尤其是60年代以来美国教会中学中男女同校的学校比例不断增加,到1983年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学校是女子中学,五分之一的学校是男子中学,就是说只有不到一半的学校还是男女分校。这一转变反映了美国教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全球范围内学校课程性别差异逐步消除的趋势。

非教会学校中男女分校学校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就教会学校来说,可能由于以下两点原因:①,凡蒂冈二世的改革促使教会强硬的教义有所松动;②,教会处于实用和财政上的考虑。二战以后尤其是到了60年代,新建男女分校学校的投资贵得无人问津,况且还要维持原有学校的日常运转。私立学校也遇到同样的财政困难。另外,此时的美国政府和公众已越来越意识到只有男女同校教育才能使更多美国青年接受到较多较好的教育,并且教育已显著地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因。

二、两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

随着男女分校学校尤其是中学的持续减少,从70年代起不少研究人员开始重新审视男女分校与同校教育各自的教育价值。男女分校教育的倡导者们研究认为,男女分校教育比同校教育有极其显著的有益之处。比如,接受分校教育的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专门设计的课程,所以可以在标准化成就测验中取得较好的分数,并因此 而具有较高的教育抱负(education aspirations)。而另一方面, 支持男女同校教育的人们则十分怀疑两种教育方式的差异竟如此之大,他们研究认为男女分校教育无论在学生的学业上还是社会适应上并不是显著地优于男女同校教育。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论争双方的研究与分析:

1、 男女分校教育为青少年学生创设了恰当的青少年文化和学校氛围

从6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认为男女同校的学校环境为青少年尤其是两性之间创设了一种有更多接触机会和更富浪漫情调的文化氛围,而这些正好妨碍了青少年学生正常的智力发展。男女分校学校中的学生则可以更多地把精力集中于学业。如柯尔曼(1961)所认为的,男女同校的高中可能对学生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适应是有害 的,因为生活适应与学业专注被生硬地割裂开来,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大多数青少年学生的能量并非直接地指向这些目标这一事实(p51)。利奥德(1990)认为, 教会的男女分校中学创设了一种简约的青少年亚文化( a reducedadolescent subculture),这里的娱乐活动多含有学术的意味,而且这里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同性别的学术角色榜样,因而有利于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此外,这里很少有纪律和控制的问题。他进一步认为教会的男女分校中学的效益几乎是教会的男女同校中学的两倍。但并非所有的研究都会得到同样的结论。如戴尔(1974)就认为,男女同校的文法中学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快乐的学校环境,这里的学生和老师的焦虑水平和神经质水平都很低。而且这里有比男女分校的学校更好且无须以学术进步为代价的社会情感氛围。

2、男女同校教育中的性别偏见

许多研究显示在男女同校的教育环境中性别歧视随处可见,因为在这里从本质上完全把女生同男生分开了。而男女分校的中学则无此现象,尤其对女生而言不存在性别上的歧视,相反倒是有着恰当的性别角色认同模式。并且,尽" 管在理论上男女学生有接受同样教育的机会,但事实上接受的教育却是完全不同的:男同学倾向于控制教室里的讨论,他们会不时地打断女同学的谈话,而且更有可能由于积极思维而受到赞许,女同学则被认为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能力欠佳;历史教科书又过分地扭曲、淡化和忽视了女性的角色;男女同学都倾向于相信老师对男同学有更高的期望,而女同学则常常成为男同学指责和批评的对象,并且常常是人们取笑和性诽谤(sexual innuendo)的目标。 从而这里的教师们几乎无法意识到他们的教育方法导致在自己的头脑中、学校的环境里,永远存在性别的歧视与偏见。这正如我们所见的事实,尽管不少学校里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女教师,但绝大多数的管理者都是男性公民。

3、 男女分校学校学生的学业与心理素质优势与先在差异影响

另外的一些研究显示男女分校学校为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女学生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环境。巴奇(19 88)发现,此类学校中的学生在数学、自然科学和阅读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优于男女同校的学校中的学生。李和布里克(1986)的一项研究则显示,男女分校学校与男女同校学校的条件对等的学生相比有如下特点:①、教会男子中学的学生高二时在阅读、数学和写作上的得分较高;②、教会男子中学毕业班的学生数学测验的分数较高;③、教会女子中学毕业班的学生在阅读测验上得分较高;④、比较而言,教会女子中学的学生从高二年级到毕业班这一过程中在阅读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进步最为明显。他们的研究报告说这些差异是非常显著的,并且他们对被试的选择非常科学,对可能的先在差异(pre-enrollment differences)也作了统计上的修正,因 而他们的取样及研究是完全可信的。但是不少人认为上述差异是先在差异影响的结果,而不是男女分校学校教育功能的严格体现。他们认为,男女分校学校的入学标准非常严格,录取的学生要求有很高的智商、高度的动机水平、良好的自我概念、优越的阶层和家庭背景以及其他与学校教育有关的行为和态度。因此,男女分校学校的显著优点应归因于对学生的选择而不应是任何不同的教育功效。马斯总结认为,此类研究对两类学生的比较分析的价值是有限的,因为这些比较是对非对等群体的比较。

此外,最近的一项研究(利泊和华伦,1997)则显示在两类学校之间并无如李和布里克等所证明的那些显著差异,不过利泊等认为这可能由于近十年来的一些变化使他们的研究条件和背景不同于李和布里克当时的情况。有关变化包括:

①,男女分校学校的锐减以及男女同校教育的广泛流行和学生人口特征的显著变化;

②,美国社会已充分认识到了性别歧视的存在并正在努力消除之。

男女分校教育这一传统的教育方式似乎正在退出美国教育的历史舞台,但它毕竟在美国的教会教育和私立教育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男女分校耗资巨大,却又不能比男女同校教育更好地使学生的身心与文化素质得到长进才步步引退的。

参考文献

Bauch, P. A. ( 19

8

8) , Difference among singlsex andcoeducational high schools.Momentu m,19,56-58.

Bryk,A.S.,Lee,V.E.& Holland,P.B

(19

9

3),Catholic schools and the common good.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J.S.(19

6

1),The adolescent society. New York: FreePress.

Dale,R.R.((19

7

4),Mixed or single-sex school? Volume Ⅲ:Attainment,attitudes and overview. London: Routledge & KeganPaul.

Frison,B.M.(19

5

9), Coeducation in Catholic schools: Acommentary on the instruction coeducation, Rome: IntitutumIuridicum Claretianum.

Howe,F.(19

8

4),Myths of coeducation:Selected essays 1964-1983.Bloomington,IN:Indiana Univer sity Press.

Jones" ,J.(19

90),Outcomes of girls' schooling: Unravelingsome social difference.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4,153-167.

LePore,P.C.& Warren,J.R.(19

9

7),A comparison of single- sexand coeducational catholic seconda ry schooling: Evidence from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1988. AmericanEducat ional Research Journal,34,3,485-511.

Lee,V.E.& Bryk,A.S.(19

8

6), Effects ofsinglesex secondaryschool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Educational Psychology,78,381-395.

Marsh,H.W.( 19

8

9) , Effects of attending singlesex andcoeducational high schools o n achievement, attitudes, behaviours, and sex differ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Psychol ogy,81,70-85.

Riordan,C.(19

90),Girls and boys in school: Together orseparate?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Shaw,J.(19

80),Education and the individual: school forgirls,or mixed schools: A mixed blessing? In R. Deem( Ed),Schooling for women's work(pp. 66-

7

5) .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 ul.

Tyack,D.& Hansot,E.(19

90),Learning together:A history ofcoeducation in American public

schools. New Harven: YaleUniversity Press.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是一个电视迷
晚上我在家的一天
美丽的泡泡
我发现……
快乐的星期八
写给灾区小朋友的信
给Emy姐姐的一封信
春天
百吉猫的故事
起床
我是快乐的洗衣工
妈妈给我的
运动的好处
我的小自行车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环保)
2009年暑假社会调查与实践方案
暑期社会实践策划书
爱岗敬业事迹材料(煤矿)
*社区党建工作先进材料
社会实践感想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与体会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旅游的社会实践报告
油建一公司锅炉安装队先进事迹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2009年暑期大学生家教实践报告
工程设备部部长熊**同志事迹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个人材料
法院事迹材料
试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界定(1)
企业内部审计如何参与风险管理(1)
应加强对会计软件的审计(1)
存货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
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1)
浅议审计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1)
计算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1)
试析中外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准则的差异(1)
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1)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难点与对策(1)
制度基础审计测试与评价(1)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趋势分析(1)
离任审计的现实问题与制度创新(1)
论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1)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1)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一
《丑小鸭》的教学随想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五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三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二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之五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七
《丑小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二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六
《丑小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三
《丑小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四
《丑小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