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21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

21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21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

" 摘 要:为了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21世纪初的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在价值选择上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对社会的适应与服务,坚持职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并重,积极寻求政府干预与市场介入的适度平衡,以发展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为重点,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关键词:中国;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政策

一、强调职业教育要适应、服务于社会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一直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政府根据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人才预测”,制定“人才发展规划”,职业教育则根据政府对人才的预测与规划主动地为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但这种以供应为目标的“人才规划”,有其先天的不足。首先,人才预测的准确性不高,因为经济的增长率很难估计;其次,根据这种假设的人力需要所建立起的职业教育体系往往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一旦经济发展不能消化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会造成严重的人力、物力浪费,加重社会的失业近况。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存在的在校学生锐减、就业困难、社会认可程度低等问题都与这一政策导向不无关系。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福斯特教授认为,职业教育只能被动地反映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能在人才培养上跑在经济发展之前。英国伦敦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布劳格(Mark Blaug)也认为:这种长期的人力规划的准确性是极差的,“它无法准确预测到2— 3年之后经济发展对特定技术的要求,因此,职校的2—3年全日制培训只能教授一些通用技能;这种培训事实上也就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职业教育了。”他认为:“要求学校通过培训学生以为一些明确限定的职业作准备,这实际上是要求学校做不可能的事”。《决定》指出,21世纪初的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目标是:“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力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明确地强调,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开发服务。”第一次将职业教育的发展融入整个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之中,将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由过去的自我发展为主,变为以社会需求为主,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在总结自己多年来的改革经验和对国际职业教育改革趋势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政策调整。以满足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为出发点,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这样,才能使受训者适时就业,使受训者所学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职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并重

三、寻求政府干预与市场介入的适度平衡

四、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发展的困惑之一就是如何迅速适应急剧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职业的更替频率急剧加快,旧职业的淘汰与新职业的产生,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具备充分的灵活性。如果职业教育无法迅速适应急剧变化的职业市场要求,无法培训出具有新技术的职业人才,不仅无法促进学生就业,反而会导致结构性失业。因此,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建立一个适应职业变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是21世纪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职业教育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一方面,政府在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十分重视办学形式的开放、灵活和多样。《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另一方面,强调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决定》指出:“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地和设备,也可在职业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试验中心。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也可以单独举办或与高等学校联合举办职业技术学院”。学者鲍尔先生对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后认为:“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无力迅速适应急剧变化的技术要求,或无法培养出具有最新技术水平的人才”,而“制造业在80年代后期和整个90年代的发展趋势清楚地表明,私营部门参与未来劳动力的培训是当务之急”,因此,职业教育只有与企业密切合作,让企业更多地参与职业教育,才能及时地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劳动力。

五、重视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中国现有农村劳动力近5亿,其中富余劳动力1.5亿,88%的农村劳动力为初中或初中以下。如何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劳动者的创业能力,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化,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中国农村和西部,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高中,或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大学,他们如果接受了一定的职业技术教育,掌握了现代农业科技,将有利于促进农村和西部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改变自身的生活水平的生存状态,职业教育在此理应具有巨大市场需求。但遗憾的是,农村和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不理想,近几年更是大规模的滑坡,相当多的职业学校由于经费紧张、生源匮乏、师资短缺而难于维持生计,濒于崩溃,一些职业学校迫于生计不得不向普通中学转轨,因此,振兴农村和西部职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决定》在农村与城市、西部和东部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上,认为:“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是今后一段时间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在推进农村和西部职业教育振兴过程中,一是强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明确规定,“中央财政增强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补助农村和西部地区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程教材开发和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以及骨干和示范职业学校建设。地方人民政府也要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二是突破了农村和西部职业教育以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为对象,按照长学制进行系统专业训练的办学模式,把农民作为职业教育对象,将农民文化科技知识的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决定》提出:“建立县、乡、村三级实用性、开放型的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使用农村科技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时,要安排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笔者认为,中国农村和西部地区具有广阔的职业教育市场,职业教育在农村与西部发展的萎缩,根源在于职业教育没有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创业致富需求,盲目地依照城市职业教育模式,举办长学制、正规化的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这种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以学生为培养对象,实施系统的专业教育,忽视农村、农民的需求。农村和西部的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农民而非在校学生;教育内容应以向农民推广农业科技为主;办学形式应以对农民的短期培训为主。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帮助农民致富,这样才能激发农民学习的积极性。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教育、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生长点和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2]M.Blaug (1974) Educational Policy and Economics of Education:Some Practical Lessens Foe Educational Plann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n F.C.Ward (Ed)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Reconsidered.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pp27—28. [4]黄尧.挑战与创新—21世纪初的中国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逛商店
读阿凡提有感
逛公园
换班
读《小布头新奇遇记》有感
试卷发下来以后
买玩具
我种水仙花
中秋节
绿与丹的意义
外婆家的三轮车
跆拳道新教练
一碗饭
刷过的故事
秋天
出纳作业处理准则
XX镇殡葬改革工作干部包户责任制
某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之“货币资金管理规定”
公司稳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传票审核职权划分办法
某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之“所属企业财务管理规定”
交通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岗位责任制
财务管理规则
公司党委常委会议制度
各部动用资金利息计算办法
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
某食品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处理准则
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
某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之“成本管理规定”
当代社会文化转型与文艺学学科建设
人类学与二十一世纪
田的艺术——白话景观与新乡土
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批判理论的批判与中国语境的规范
乡土景观--得克萨斯州景观设计的符号和象征
律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西方人笔下的中日比较
律师业的文化战略与律师文化
中国人为何同种
第九章 追寻赛伯家园——网络文学价值取向
财富:“原罪”与历史功绩
中国城市雕塑的十大焦点问题
关于国家、地方、民众相互关系的理论与研究概述
广义的封建主义和狭义的封建主义
第一章 生存还是死亡--互联网时代的文学生态论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6
《木兰诗》课堂实录
《木兰诗》教学设计1
《木兰诗》简介
《木兰诗》教学设计2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5
一代女文豪班昭
《木兰诗》教学设计4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5
让生命课堂从这里起航──《木兰诗》教学案例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
《木兰诗》教学建议
《木兰诗》教学设计3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2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