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中国财务改革实践与理论发展

中国财务改革实践与理论发展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中国财务改革实践与理论发展

中国财务改革实践与理论发展 中国财务改革实践与理论发展 中国财务改革实践与理论发展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正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此同时,在财务改革实践基础上产生,并反过来指导财务实践的财务理论体系也在逐渐形成与发展。研究我国财务改革实践与理论发展的新鲜经验,展望财务改

革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前景,对进一步推动我国财务改革实践,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财务改革的划期及其阶段性成果

(一)改革前的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近30年,我国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应的财务管理体制是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这一体制的基本内容是:从财权分割看,资金筹集权和投资权、成本开支审批权、工资总额决策权、产品定价权和利润分配权等均集中于国家有关部门,企业财权很小;从财务责任划分看,资金供应责任、资产损失报销责任、债务偿还责任和亏损弥补责任均由国家承担,企业负责完成国家下达的资金周转、成本降低、工资总额、利润额等考核指标,但不承担筹资、报损和补亏责任;从利益分配看,国家集中企业绝大部分利润,企业不仅留用的利润很少,还要按国家规定的各种基金提取比例进行分配,企业支配权很小。工资总额的增加由国家统一调资,不与企业效益联系。这种国家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体制虽在历史上对集中财力保证重点建设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它在财务主体上不承认企业是主体,而使企业没有活力,在财务决策上因决策链条过长和信息不对称而缺乏效率,在资金分配与成本开支上常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脱节,在工资分配上采取平均主义政策,影响企业职工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从我国财务改革的历程与发展趋势可见:其动因是适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财务改革始终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运行;其核心问题是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即解决处理财务权、责、利关系的基本模式问题。在这一艰巨而漫长的改革中,为了不断指导财务改革的实践,我国财务理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我国财务理论在财务改革实践中发展

(一)改革前我国财务理论的计划经济特色。建国初期,我国财务理论主要是引进苏联的货币关系论,认为财务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客观存在的货币关系总体,表明生产的财务方面”,是基于“货币资金的形成、分配与利用(支用)的基础上产生的广泛的货币关系体系”。货币关系论突出了财务的社会属性,有利于通过制定恰当的财务政策与制度去处理好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但这种观点忽视了财务活动与其他经济活动的量的规定性,因而到60年代初期逐渐为资金运动论所代替。资金运动论认为“社会主义工业企业财务,就是工业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体现工业企业利用货币(价值)形式实现产品生产、分配和交换而发生的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至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为什么客观存在资金运动,则是由于商品生产存在于个人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领域,国营企业生产的产品与集体农业产品交换时具有商品的“外壳”,价值规律对企业生产产生影响,必须利用经济核算的方法来管理国营企业,“因此,在我们的企业中,这样一些问题,如经济核算和赢利问题、成本问题、价格问题等等,就具有现实的意义”;而“财务管理是从价值形式这个角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它是在经济核算制的基础上产生的特有的管理职能”。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和国家组织经济职能的产生,使国家财政、银行信用和企业财务紧密联结,构成统一的社会主义财政信用体系,从而“企业财务是整个社会主义财政信用体系的基础”。可见,改革前我国财务理论的支柱主要是资金运动论和经济核算理论,这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是相适应的。这一阶段财务理论中关于资金运动规律、财务指标分口分级管理等不少理论观点与业务方法在今天仍有应用价值。但它完全排斥西方财务理论,不涉及资本与资本市场的财务理论问题,强调社会主义财务理论与资本主义财务理论的根本区别,其财务理论研究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

(二)改革初期传统财务理论的新发展和西方财务理论的开始引进。改革初期,为了适应推行企业基金制与利润留成制对国家下达的财务考核指标和其他经济考核指标的需要,在80年代初对经济核算理论的研究又出现新的高潮。关于经济核算的实质问题,由于学术界逐渐承认不仅消费品是商品,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因此认为“经济核算是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原则,也是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手段”。对实行经济核算的目的,也由过去追求产值最大化逐渐转向追求盈利的增长,认为“经济核算是利用价值形式管理企业的一种制度,它要求企业以自己的收入抵补支出,并取得盈利”。对实行经济核算的主体,也由过去强调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转向企业内部实行经济核算,认为经济核算是企业由单纯的生产型改变为生产经营型时所必需的。关于经济核算应处理的财务关系,也由过去片面强调企业对国家的经济责任转向要求从责、权、利三个方面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80年代初,随着国有企业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地位的逐渐明确,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成为企业财会人员的主要任务。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不是财务主体,企业的财会工作主要是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财务与会计关系问题并不突出,现在要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扩大企业财权,履行企业财务责任,分配好内部留利,是由会计管财务,还是财务管会计,或者参照西方模式,实行财务与会计分离等问题,在学术界产生了“大会计论”、“大财务论”和“财务与会计并列论”等三种主张,并展开了热烈地讨论。通过讨论,不仅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联系与区别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推动了对财务与会计的本质、职能、内容与方法的讨论,对财务与会计学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改革初期,随着对“左”倾错误思想批判的深入,在财务理论研究中,改变了排斥西方财务理论的局面,开始引进西方财务理论与方法,提出财务要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要“借鉴资本主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高经济效果的有效方式和方法,特别是事前控制盈利。成本和资金的手段”,以提高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随后,西方关于现金流量和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的方法被介绍到我国来,大大丰富了我国财务管理的内容。

(三)改革中期我国财务理论的全面发展与西方财务理论的广泛引进。改革中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和承包制、利改税、税利分流等财务改革的实践,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理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金投入收益论的提出。由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仍然是商品这一理论的突破,认识到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与资本主义企业的资本在经济属性上具有共同性(二者社会属性有不同),社会主义企业同样要追求本金(或资本)的保全和增值,因此财务的本质理论则由资金运动论发展到本金投入收益论,认为“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特定的经济关系”。这一理论明确了财务的特有矛盾是本金投入与收益的矛盾,为明确财务管理目标、职能和划清财务与财政的界限奠定了基础。

2、财务机制论的提出。在推行承包制和利改税、税利分流条件下,如何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目标控制,利用财务杠杆引导企业自觉约束短期行为,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实现利润最大化,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完善财务机制,认为“所谓企业财务机制,是主要由资金、成本和利润等相互联结的价值范畴所构成的财务活动体系,是企业价值运动的自动调节系统”。这一理论为企业内部财务调控组织体系、指标体系、方法体系的建立指明了方向,也为国家宏观调控如何引导企业微观活动找到了连接装置。

3、国家财务理论的提出。随着利润留成制和承包制的推行,如何从财务上解决国有本金(或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保证国有本金保全、增值,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的问题逐渐突出出来。根据马克思关于国家同时具有所有者权力与政治权力等“两种权力”的理论,学术界提出了国家以所有者权力所进行的本金投入收益活动即为国家财务活动,认为“国家财务是国有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国家作为本金所有者,与其他本金所有者一样,应追求国有本金的保全与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构建独立的国家财务管理体系进行国有本金的管理、监督和营运。国家以政治权力所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活动则为国家财政活动,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国家财政活动与国家财务活动必须分别管理,不能再由财政来统一管理国家财务。

4、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理论的提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学界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终极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与政策后,人们从国家所有者财务扩展到一般所有者财务,提出按“两权分离”后所形成的不同财务主体将财务划分为所有者(或出资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还提出应增加财务经理财务这一层次。尽管对三层次财务理论在学术界还存在分歧,但这种探索对加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很有意义的。

5、财务中心论的提出。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后公司制的推行,加快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在企业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财务风险增大的条件下,企业内部管理就由过去以生产管理为中心逐渐转向以财务管理为中心逐渐转向较早、取得成功的企业经营者率先提出了“财务中心论”,并在企业界形成共识,有的学者作了理论的概括和探索。财务管理中心论不仅解决了现代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问题,而且提供了以财务为主导,带动企业全面科学管理的方法。除上述主要理论外,改革中期还对财务要素、财务假设。财务主体、财务目标。财务战略、财务制度设计理论进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改革中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与发展,西方财务理论与方法,如资金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理论、有效市场理论、资本结构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代理理论、股利分配理论等被广泛介绍进来。这些财务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资本市场财务运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问题,对完善中国财务理论体系,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四)我国财务理论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财务理论研究将围绕着资本市场财务运作、公司内部财务运作和国有经济财务运作等三个层面进一步展开。在国有企业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后,研究如何处理好复杂财务关系的财务合约理论将会进一步发展;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全面确立后,要求扩大企业的成本开支权限,研究财务成本与纳税成本分离的成本理论将引起重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研究如何营运创业资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的竞争财务理论将会兴起;知识经济的发展壮大,智力因素地位的迅速提高,研究人力资本运作和财务管理网络化的知识经济财务理论正异军突起。随着西方财务理论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对西方财务理论的引进、借鉴和吸收的跟踪性研究会取得更大成绩。在改革初期和中期提出和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各种财务理论也会不断健全和完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小白兔运南瓜
春 景
精彩的球赛
可爱的动物
夏天的凤凰广场
这次轮滑真开心
小猴学艺
检讨书
夏天雨后的景色
我爱杨梅
课间十分钟
知错就改的亮亮
课间十分钟
做好事
帮助小鸟
美国专利法中的等同理论
物权法应当规定海域使用权制度(9)法学理论论文(1)
公序良俗在日本的最新研究动向(5)法学理论论文(1)
美国专利法中的等同理论
美国法律援助史评介法学理论论文(1)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上)(3)法学理论论文(1)
网络媒体的自组织架构与法律规制(3)法学理论论文(1)
证明标准及其功能与层次(6)法学理论论文(1)
证明标准及其功能与层次(5)法学理论论文(1)
美国专利法中的等同理论
美国专利法中的等同理论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7)法学理论论文(1)
美国专利法中的等同理论
网络媒体的自组织架构与法律规制(2)法学理论论文(1)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10)法学理论论文(1)
《看雪》教学设计3
《我选我》教学设计1
《雷雨》教学设计
《画风》教学设计
《一分钟》教学设计3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与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2
《雷雨》教学
《看雪》说课稿
《画风》教学设计
《雷雨》教案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4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之一
《泉水》教学设计
《小柳树和小枣树》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