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议地理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议地理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浅议地理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教学 逆向思维 思维能力

[论文摘要]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在讲授新课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可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执果索因能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

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像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正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究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 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3.正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有些题目,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用正向思维去解答,也可以从所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这样做,培养了学生从正逆两个方向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正逆向思维的联结,使两者相互、相互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交叉效应。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学生的双基越扎实,前面知识对后面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就越小,逆向思维也就越容易建立。因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必须以扎实的双基为前提。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刘老师
ILOVEI
一个让我佩服的人
我的自画像
我最依靠的就是你
我的妈妈
今天9月1日
外公,我想你
师恩永难忘
“彩票迷”老爸
自我介绍
唉,可怜的废纸片呦
牛牛也疯狂
她的刘海
我的姥爷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论文改革开放对中国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论文我国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经济论文制度因素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国经济论文关于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认识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论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研究
中国经济论文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对明清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经济何以领跑全球
中国经济论文基于信息技术范式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
中国经济论文农村改革与发展
中国经济论文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论文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论文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及发展趋势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案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感悟父子真情,学会品析人物──《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