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9-07

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研究

论文关键词:传统聚落;聚落景观;宗族意识

论文摘要:深入解析了中国传统聚落所具有的自然生态特征、景观特征,旨在研究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希望借此能对现代村镇的建设活动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传统聚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其间经历了漫长和复杂的蜕变过程,得以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聚落景观,不仅充分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还为人类提供了一个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空间,其内敛、朴实、人性化的特征,均是当代城镇缺失和需要吸收借鉴的地方。

1传统聚落特征分析

1.1自然生态特征

1.1.1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传统聚落擅长利用地形、地物,故而聚落多因地制宜,空间布局不拘形式,格局自由,由此成就了顺应山势的山地城镇、临水跨溪的沿江城镇,这一独特的聚落景观。石柱西沱就是山地城镇的典型代表,整个城镇顺应山势,从江边垂直向上攀岩,建筑亦沿千步云梯爬沿而建,整个城镇契合地形高低起伏,与自然完美结合。 1.1. 3效法自然,浑然天成。传统聚落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习俗,故而聚落多就地取材,巧用自然。如西南山区,盛产石材、木材等资源,故而城镇多以干阑式木结构和羌族石砌建筑群为主;闽西、闽南等地,由于采石用土较为方便,于是呈现出大批方形或圆形的土楼建筑群。由于受资源条件的制约,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但均与自然环境紧密衔接,表现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大有“宛若天生、浑然天成”之感。

1.1. 4路即轴线,尺度宜人。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变,城镇布局契合地形、地貌多采取曲轴线处理的手法,即不强求一律,不和自然争强弱,街道随地势随弯就弯,遇转则转,成为城镇发展的主要轴线,城镇亦沿道路两侧展开布局;城镇规模也由于受地形、交通方式、生产活动、土地供给能力和农业耕作半径等因素制约,规模相对较小,故而聚落尺度宜人,空间环境亲切、舒适。

1.1. 5独立、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传统聚落常选址于冬季风小且日照多,夏季有凉爽山谷风、河风,近水源之地,且多规划布置于河岸的凸起地段,这一地区不仅可避开河水的冲刷,还会因泥沙的不断沉积扩大聚落可耕、可居的场所面积;并通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紧密衔接,形成山、水、城三位一体的格局。徽州宏村坐落于雷岗山、左右护山之间,既可挡北风之烈,左右山峰又互成椅角之势,形成极其安全的地理环境;通过外围水体的引人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水域—月沼,不仅解决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消防等用水需求,还极大改善了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工生态系统。 1.2.1异彩纷呈的地域景观。传统聚落由于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受自然条件、地方文化、风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各异,故而在聚落景观上体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云南傣族的“芭蕉、竹楼、缅寺”,湘黔侗族的“鼓楼、风水桥”,四川临江聚落的“吊脚楼、坡屋顶”,西北高原的“窑洞”景观等。 1.2.3秩序井然的形态景观。传统聚落由于规模小,等级低,加之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制约,更强调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受中国尊老爱幼传统习俗和尊卑贵贱等级思想的影响,村落通常以族中长老领地为基准,由内向外自然推进,形成若干个居住组团,且约定俗成村东为长房,村西为次房,由此形成秩序井然、分区明确的聚落组团,展示出一种奇特的形态景观。

1.2.5色彩斑斓的立面景观。受地形因素制约,聚落多随地形高低起伏,上上下下,人字山花墙面亦层层上叠,且暴露出大量建筑的侧立面,展示出数以百计的方格子,由此呈现出层层叠叠、纵横穿插、错落有致的城镇外轮廓空间,黄白相间的方格子不仅增添了景观的层次感,还极大地丰富了视觉效果,成就了城镇色彩斑斓的立面景观。

2传统聚落的思想文化探源

传统聚落之所以呈现出独特的自然生态特征和景观特征,除了体现出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的结果外,更多地折射出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2.1生态理念中国传统哲学十分讲究“天人合一”的有机思想,强调把人看作大自然的一部分,故而人类居住的环境特别注重自然山水的保护,强调因借自然,强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由于枕山可挡冬季寒潮侵袭;面水利于生产、生活、灌溉、行船,又可迎纳夏日凉风,调节区域小气候;坐北朝南可获得充足的日照;良好的植被既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利于调节小气候,丰富聚落景观,故而传统聚落多选择“枕山面水、坐北朝南、植被茂盛”的地理环境。除了对自然的尊崇,传统聚落还表现出对白然极大的适应能力,各地所具有的不同的聚落景观呈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制和空间格局,均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主动适应。如四川沿江地区由于山势陡峭,故而城镇只得“吊脚为楼”以节省空间;加之气候炎热,城镇建筑多设天井,并采用出檐深远的坡屋顶,以此达到降温排水的目的。

2. 2宗族意识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遵循以父系血缘关系区分嫡庶亲疏的宗族礼制,外化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各个方面,物质形态主要体现在聚落空间组织、层次分布、房屋等级等方面,故而聚落多以宗祠为中心,呈“向心式”的空间布局模式。不仅如此,宗祠建筑在建筑形制、建筑体量、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等方面,也均与其他建筑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其在众多建筑中脱颖而出,成为整个家族的“精神空间”和“引力场”,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由此可以看出,宗族意识不仅在传统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聚落空间和聚落景观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 3耕读文化“耕为本务,读可荣身”,一直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的至理名言。由于受自给自足生活观念的影响和儒家理学思想的长期教化,传统聚落多取法自然,尺度宜人,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形成青山绿水、古朴典雅的聚落空间,以此体现“耕者”坦诚、率真、淳厚的胸怀和“读者”崇尚淡泊、潇洒脱俗的个性特征。如楠溪江苍坡村就以“文房四宝”规划布局,其中笔街直指西面笔架山,村东西各开二池为砚池,砚池旁各置一条石,意为墨,方正的村落如同一张白纸,以此寄寓村民“兴文运、出人才”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出耕读文化对传统聚落规划布局、聚落景观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2. 4风水理论传统聚落普遍选择有山、有林、有田、有水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且多布局于土地肥沃、人身安全、生活方便、风光优美之所,是理想的趋吉避凶的生活场所。不仅如此,传统聚落还通过对周边地理形制、聚落形态的构建,形成特殊的象征性符号,以此寄寓趋吉避凶、光耀门嵋的愿望。上里古镇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占镇背山面水,后面山势蜿蜒,山脉层层拔高,植被繁茂,若干河流在此汇聚,上里居于河流相交的夹角内,有“财源”汇聚宝地之意,周围18个馒头式的小山环护左右,又兼十八罗汉呵护上里古镇之寓意。又如安徽绩溪县的冯村,不仅村落四周地形环境安定祥和,颇具安全感,而且还将村口处几座护卫的山头命名为狮、蛇、龟、象,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 5多元文化的融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有56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杂居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共同的生活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体现在聚落空间、建筑单体上,即表现为异域建筑风格、建筑形制的相互借鉴和拼接,使得本土建筑风貌被频频打破,出现一幕幕奇特的异域景观。如四川本土的硬山式屋面,受移民文化影响,被植人了“外向、张扬”的峰火山墙,打破了原有“内敛、保守”的个性特征,为其增添了另一番韵味;又如原本兴盛于我国北方的廊坊街,经移民传人南方,与南方多雨炎热的气候特点相得益彰,故而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成为城镇又一道独特的异域景观。

3结语

该研究通过对中国传统聚落自然生态特征、景观特征,及其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展现出传统聚落不仅十分强调整体的概念,提倡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还十分尊重历史,尊重保护地域特色的文化理念,这一切都是现代文明社会所缺失和需要吸收、借鉴的地方,故而希望能对当前村镇的建设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粗心的我
假如我是中国国家足球队主教练
看星星
铺路人,我想对你说
拔牙
有趣的名字
吃西瓜大赛
游韩文公祠
我的梦想
小溪小河寻亲记
使我后悔的一件事
台风来了
昙花与小草
沈万三与昙花一现
鸟王
浅谈关与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几点思考
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探索
浅议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
试论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配备研究
论析树立就业导向理念 构建双证课程体系
初探就业导向的高职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改革
浅论就业导向下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对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思考
浅析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语文教学职业化的改革
论析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人才培养如何改变教学模式
论“以就业导向,以能力本位”的中职学校语文口语教学
试论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教学的就业导向研究
对于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师资配备研究
《望海潮》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望海潮》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望海潮》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艺术特色
《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中心意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结构分析
《雨霖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