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

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作为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我国西部存在着大量荒漠化的土地[1]。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对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进行宏观考察和微观研究,希望有助于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1、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

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4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学术界1致认为,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很严重,但对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尚未达成共识。事实上,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在西北和西南地区都是存在的,只是表现的特征不同而已。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区有10几处面积较大的沙漠,它们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沙漠风蚀地,内蒙的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利克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内蒙、宁夏、陕西的毛乌素沙地等等。这些沙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3](P

3)。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如此广袤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则主要表现为农田的石漠化。石漠化地区土层浅薄,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在漫长的岁月中,西南诸省区形成1些面积较大的岩溶地貌和石漠景观。如云南全省岩溶面积达11.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滇东、滇东南和滇东北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9%。贵州省石漠化土地在黔南、黔西南、黔东南、6盘水、安顺、毕节、铜仁、遵义等地均有分布,总面积达13.88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7.9%。在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率在70%以上者占石漠化面积的38.9%。有不少旱地还潜伏着石漠化的危机[6]。广西石漠化的情况更为严重, 岩溶山区的石漠化面积已占总面积的37.8%[7](P3

3

6)。

2、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历史过程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并非1朝1夕之故。无论是西北地区的沙漠化现象,还是西南地区的石漠化现象,都是在“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换言之,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经历了1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据地质资料、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位于西部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浑善达克沙地在地质历史时期就已经存在。陕北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毛乌素沙地则是在第4纪以来逐渐形成的[8]。尽管这些沙漠形成的时间有先有后,但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中对沙漠的记载明显增多。这1时期文献中记载的沙漠,仍然主要是前面提到的流沙。如《博物志》卷8载:“自敦煌涉流沙往外国,沙石千余里。”《周书》卷5○载:“鄯善,古楼兰国也……地多沙卤,少水草。北即白龙堆路……西北有流沙数百里。”这些记载所说的流沙显然是指塔里木盆地中的沙漠。《晋书》卷2载:“前者明公西征灵州,北临沙漠,榆中以西,望风震服。”《魏书》卷99载:“鲜卑秃发乌孤8世祖匹孤自塞北迁于河西。其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这里所说的沙漠或大漠则是指甘肃以北内蒙古地区的沙漠。此外,这1时期的文献中还提到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沙地。《洛阳伽蓝记》卷5载:“发赤岭西行2103日,渡流沙,至土谷浑国。路中甚寒,多饶风雪,飞沙走砾,举目皆满,唯土谷浑城左右暖于余处。”这说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认识的沙漠较前增多。由于战争和动乱的等因素影响,有些地方已出现荒漠化的倾向。最典型的事例就是西汉时在河西走廊和“西域”开垦的1些“屯田”被迫放弃,沦为荒漠化的土地。时至今日,在武威、张掖、敦煌等地的沙漠和戈壁上,仍然可以依稀地看出汉代城堡、烽燧和农田的遗迹。但此时的土地荒漠化是有限的。许多后来沙化非常严重的地方在当时生态环境仍然是较好的。如当时黄土高原北端的白于山南麓有茂密的森林,白于山北麓的芦河流域和红柳河流域则是灌木草原,间有乔木散生其间。公元5世纪初,匈奴首领赫连勃勃曾说:“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见若斯之美!”[9](卷555引崔鸿《106国春秋》) 并在此地修建了著名的“统万城”,作为大夏的国都。说明此地生态环境很好,根本不存在荒漠化的问题[10]。 宋元明清时期,荒漠化的规模进1步扩大。在宋辽夏金对峙阶段,由于战争和动乱,北方地区人口逃亡情况严重,不少地方农田荒芜,水利失修,沦为荒漠。在辽、金和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荒漠化的情况特别突出。《辽史》卷32载:“辽国尽有大漠”,《宋朝事实》卷2○载:“自京、镇等处土田丰好,兵马强盛,地利物产颇有厚利,其他自中下州固已寂寥荒漠。”《西夏书事》卷33云:“夏南境地仅存56千里,居民皆散处沙漠、山谷间。”显然,宋元之际是北方荒漠化扩大的重要阶段。明清之际,由于人口大量增加,西部地区再次掀起开垦土地的热潮,许多地方的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荒漠化不断扩大。在西域地区,绿洲面积急剧缩减,许多汉唐时期的遗迹都被掩埋在黄沙之下。在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毛乌素沙地不断向东南地区推进。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情况与日俱增。在西南4川、贵州等地,石漠化区域也在扩大,以毛乌素沙地南缘为例。毛乌素沙地南缘在明代出现大规模屯垦。清初长城沿线放垦,所留草地仅10之23。结果出现“古沙翻新”或“就地起沙”的情况。形成“地拥黄沙草不生”的荒凉景观。民国时期,鄂尔多斯与黄土高原之间的天然植被继续遭到破坏,荒

漠化随之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目前的状况。

3、导致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西部土地荒漠化会呈现出加速的态势?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4大高原和4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10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全新世以来,我国气候曾发生过周期性的变化。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大致可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13](P475—4

9

8)。温暖期气候温热,水草增加;寒冷期气候干凉,风力强劲。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无论是干旱的西北地区,还是多水的西南地区,都曾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 西南地区的大部分地方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降雨较多,水资源相当丰富。这1地区虽然没有什么沙漠,但存在着大量的喀斯特地貌。此类地貌石多土薄,植被很少,极易受到水力侵蚀。在水力侵蚀的情况下,水土大量流失,形成石漠化景观。古代西南地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似乎并不严重,但近代以来由于人口骤增,情况发生很大变化。20世纪50年代,贵州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占该省国土总面积的14.2%,60年代增至18.9%,80年代增至28.4%,90年代增至43.5%[7](P2

8

4)。4川等省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也较严重。正因为如此,长江之水日见浑浊,被人称为“第2条黄河”。

从社会方面来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大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已有5千年的历史。在5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西部开发的活动基本上没有停止,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有时出现高潮,有时停滞不前,有时甚至出现倒退的局面。大体说来,西部开发的历程可以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14]。有些王朝在进行西部开发时,不考虑西部各地经济社会的差异。或只注重军事控制,不注意经济效益;或只注重开荒种田,不注重多种经营。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方,进行过度开发,甚至竭泽而渔;对其他地方则视而不见或很少过问。有的为了扩大马羊的生存空间,不惜驱逐农户,破坏庄稼,把农田变为牧场;有的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砍伐森林,开垦草场,把宜林宜牧地区变为农业区。而滥垦滥牧、毁坏森林和粗放的耕作方式则直接影响着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对西部土地荒漠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滥垦滥牧、毁坏森林、草原的事件时有发生,其后果是森林和草原不断缩减,有些地方甚至成为濯濯童山。这种情况在黄土高原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黄土高原地区曾经存在过大片的森林和草原。在原始社会末期,黄土高原东南部、秦岭山脉、中条山、吕梁山、豫西诸山及渭河、涑汾河、伊洛河诸平原都属于森林地带,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则属于草原地带或森林草原地带[17](P4

3

4)。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黄土高原的平原河谷地带逐渐被开垦成农田,平原河谷地带的森林随之缩减。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农业区的扩大,平原地区规模较大的森林逐渐消失,除关中地区的上林苑中尚有较多林木外,其他平原上已经很少有森林的记载。平原地区的森林消失以后,陇山以西、秦岭、晋西北诸山及阴山山脉的森林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唐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和草原继续缩小。到了宋代,秦岭、陇山、黄龙山、岚州、石州、汾州等地的林木被大量破坏。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和草场进1步缩小。由于大量屯田,过度开垦,加之滥砍滥伐,平原地带自不必言,丘陵和山区的森林也迅速减少。如渭河上游的森林在这1时期大量消失,只有渭源、陇西、天水诸县的5竹山、首阳山、马鹿山、辛家山等地尚有少量森林残存下来。陕北地区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黄陵、洛川、富县、延安、延长、宜川等县的某些山区。清代中期以后,对森林的破坏犹为严重。据说在周至至洋县的300里间,砍伐林木的人经常不下数万。如此乱伐,自然对森林的存在构成巨大的威胁。此外,清代对河套等地的大规模开垦,不仅使草原面积越来越小,而且也使畜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耕区的植被大量减少。据民国《横山县志》讲,“草地仅10之23”。森林和草场的毁灭,使土壤失去了应有的屏障,不仅难以含养水分,而且在风力、水力侵蚀的作用下日益退化,甚至就地起沙。这两个原因互为表里,恶性循环,使土地荒漠化情况愈演愈烈,不少地方因此变成了沙漠。

此外,对水资源使用不当也曾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如塔里木河两岸在汉、唐时期曾有不少规模较大的城镇,天然植被良好,农业发达,但过度开垦用水,使河流萎缩,水系变迁,从而导致大片土地荒漠化,昔日繁荣的城镇也相继沦为废墟

[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如果……微笑
环保诗歌
给我……
当,樱花飞舞的时候……
渴望
飞越天际的微笑
爱的乞丐
秋水
美丽的梦
奥运之梦
献给我的老师
清风
失败
政府债务审计的几点思考
地方政府审计职能软化问题研究
从民生的视角看《审计法实施条例》
审计意见与债务期限约束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监督浅析
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对企业的意义和作用
如何使投资审计充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上市公司审计问题相关研究
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
浅谈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公务员绩效考核论文(1)
浅议内部审计在企业财务控制中的作用
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关系实证研究
动态表分区技术在网络安全审计系统中的应用
浅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审计预警系统
改写《乌鸦喝水》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之五
《要下雨了》识字教学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之六
《乌鸦喝水》教学个案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乌鸦喝水》教材特点及教学建议
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借尾巴》理解
随课文识字——以《乌鸦喝水》的字词教学为例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之八
《荷叶圆圆》教学导入
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主角——《美丽的小路》教学片断及评析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之七
《胖乎乎的小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之二
初读 品读 美读──《四个太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