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运用电教手段强化化学复习效果
【关键词运用;电教手段;强化;化学复习;效果
复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复习的方式是提高复习质量和记忆效果的重要条件,但效果的方式单调,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改革传统的复习模式,运用电教手段,丰富学生的视觉感知,使学生感到新颖,激起智力的积极性,能使学生更深入地巩固掌握和记忆所学知识。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复习,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一、比较法
要想区分事物的异同,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需要在头脑中对同类事物或不同类事物进行比较,这是复习化学应掌握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于化学知识本身确实有许多相似的东西存在,容易导致学习晨的混淆,只有通过比较找出其差异,发现其矛盾,找出其各自的特征,才能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如,复习离子和原子时,经钠原子、氯原子和NaCl分子中的钠离子、氯离子为例。根据离子和原子结构不同、性质不同的特点,制成幻灯片(如图
一、图二),分别进行演示比较。在复习分子的形成时,以MgCl2和H2S分子的形成为例,将正确的写法和错误的写法用复合片(如图三)分别映出MgCl2分子的正确写法和错误的写法、H2S的正确写法和错误的写法进行比较,然后映出了全片进行比较辨析。运用电教手段,通过比较学生一目了然,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Na原子 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中性) Na原子半径
大于
Na+离子半径
Na+离子 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带正电)
Cl原子 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中性) Cl原子半径
小于
Cl-离子半径
Cl-离子 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带负电)
图1
Na原子 Na+离子
1、金属纳呈银白色
2、化学性质很活泼,与水剧烈反应,释放出氢气
3、电中性
1、无色
2、化学性质稳定,不与水发生反应
3、带一个单位电荷
图2
MgCl2分子的形成
正确:
错误:
H2S分子的形成
正确:
错误:
图3
二、分析、综合法
分析、综合是把事物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从不同层次或不同角度去考虑的高级整体思维形式。进行这种思维方法训练,就是要使学生从整体出发认识和分析一个问题或一个事物,考虑整个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各种联系。例如,复习氧化——还原反应,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时。演示复合片(如图四),引导学生逐步进行分析:①氯气是氧化剂,只有氧化性,在反应中起氧化作用,本身发生还原反应。②钠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起还原作用,本身发生氧化反应。然后演示活动投影片(如图五)进行综合;氧化和还原反应,必然同时发生,在这类反应中,有一种物质被氧化,必然有另一种物质被还原,而且得失电子的总数必然相等。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必然伴随着正负化合价的升高或降低。以上过程,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仅对这部分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所见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习惯的养成,对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不无好处的。
三、归纳、总结法
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就需要经常地进行归纳、总结。在复习课中充分运用幻灯投影模象,将直观表象作用于学生的视觉感官,有助于培养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例如,复习钠的性质、用途时,向生提出掌握Na2O、Na2O
2、NaOH、Na2CO
3、NaHCO3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学生会感到很困难。为此,在复习这一内容时,我们通过演示投影片(如图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其抓住特点观察、分析、理解,从中找出反应进行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图六复合成如图七所示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分析,使其很快掌握了Na2O、Na2O
2、NaOH、Na2CO
3、NaHCO3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而且不难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这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提高了解题速度,发展了直觉思维能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仁者无敌——孟子的人生哲学
- 乘着音乐的翅膀,翱翔
- 千金难求真性情
- 孔子办学
- 伴着音乐一起飞翔
- 音乐的魅力
- 欲速则不达
- 我喜欢音乐
- 西部的歌声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暗香
- 用心灵歌唱
- 歌中情
- 我和音乐
- 爱上莫文蔚
- 金融监管发展前景
- 谈完善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细节
- 浅析三本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论FDI会引发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吗?
- 支票的托收手续
- 对金融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
- 供应链融资风险分析模型的构建策略分析
- 简述英国要求中小学教师获硕士学位
- 探究金融学资产定价模型
- 机电一体化粉体精密计量装置及控制系统的设计
- 金融经济对央行治安治理的影响
-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浅谈图书馆人的职业价值与责任心
- 谈职高金融学教学创新思考
- 谈合同解除与违约损害赔偿的关系
- 《万年牢》教材解读
- 《万年牢》教学设计(一)
- 《万年牢》教学设计(三)
- 《万年牢》相关练习(二)
- 《万年牢》相关练习(一)
- 《七月的天山》同步作文 范文习作
- 《万年牢》说课稿
- 《万年牢》教学设计(二)
- 《万年牢》教学设计(四)
- 《万年牢》段落结构
- 《万年牢》教学设计(五)
- 《七月的天山》趣闻故事
- 《万年牢》作者简介
- 《七月的天山》同步作文 写作指导
- 《万年牢》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