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剖析师生对绿色化学的认知偏差

剖析师生对绿色化学的认知偏差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剖析师生对绿色化学的认知偏差

摘要:在绿色化学思想逐渐普及的当今,仍发现许多学生和教师对“绿色化学”和“绿色化学实验”的认知存在偏差。学生错误地认为“绿色化学”就是任何时候都禁止排放任何废物的化学;教师错误地认为:实施绿色化学实验教学时,不能向教室或实验室泄漏一丁点废气,以至于学生的嗅觉等感官体验被剥夺,造成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不完整。

关键词:绿色化学、绿色化学实验、认知偏差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化学会首次提出“绿色化学”概念,短短十几年后,绿色化学思想便风靡整个基础教育界:渗透绿色化学思想的新一代化学教科书出版了,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实验改进层出不穷,教师与学生绿色化学意识显著提高了。但在绿色化学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时,也应该冷静地看到,很多教师和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知仍存在着偏差,值得关注。

1、学生曲解:绿色化学就是任何时候都禁止排放任何废物的化学

最近,笔者在高三学生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问题是:

用热的浓盐酸清洗做过KMnO4分解实验的试管。A、对;B、不对;C、不知道;

选A的原因: ▲ ;选B的原因: ▲ 。

1.

1、数据处理:

发放4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份。

选项 A B C

人数 10 30 8

百分比 20.8% 62.5% 16.7% 1.

2、结果分析:

第一,占39.6%的学生能想到“Cl2污染环境”,说明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绿色化学思想已经相当普及,这是可喜的,是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成功体现。 第三,学生夸大了微量Cl2的毒性,过分关注环境污染的现象,暴露了当前化学教育中过分侧重于事实知识的背诵,缺乏必要的调查、实验、比较和综合的过程,缺少化学知识同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的相互联系。学生的生活内容只有背书和做题,没有社会实践,导致了学生不能够将对绿色化学的理解与整个人类、环境和文化系统的复杂性结合起来,所以,学生不能够以此为根据作出正确的决策。正如,当学生遇到问题“能否用热的浓盐酸清洗做过KMnO4分解实验的试管”时,他们不会通盘考虑现实的情况,不会合理取舍后进行科学决策,只会机械地搬出绿色化学思想去硬套,采用一票否决制,作出武断的决策:“不能,因为不符合绿色化学思想”。

2、教师曲解:绿色化学实验就是全封闭、全无毒的实验,不向教室或实验室泄漏一丁点废气,不伤害师生健康的实验。

纵观近几年先后出版的化学教科书和各种化学期刊,化学实验绿色化改造的活动风起云涌,这极大推动了绿色化学教育的发展。但是,教师在使用绿色化学实验进行课堂教学时,由于实验装置的全封闭性,导致学生嗅觉等感官体验被剥夺的现象。

2.

1、实验的绿色化程度越高,学生的嗅觉等感官体验越少

“铜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实验,已成为各版次教科书必选的经典演示实验,但不同版本教科书对该实验的设计有所不同。

1995年人教版《化学》:[在试管里放入一块铜片,注入少量浓硫酸,给试管加热。观察试管里所起的变化。用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所放出的气体。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把试管里的溶液倒在盛着少量水的另1支试管里,使溶液稀释,观察溶液的颜色。]3

2000年人教版《化学》:[在一支试管里加入一小块铜片,然后再加入3mL浓硫酸,用装有玻璃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加热。放出的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或品红溶液(如图6-8)。观察反应现象。把试管里的液体倒入废液缸,在盛有固体剩余物质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水。观察水溶液的颜色。]4

图6-8 浓硫酸与铜的反应

图4-6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装置

三种版本教科书“铜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实验装置的比较:实验装置是敞开的还是封闭的 敞开 半封闭 封闭

浓硫酸的用量 少量 3mL 2mL

有无尾气处理 无 有 有

笔者曾经执教过这三种版本的教科书,“铜与浓硫酸混合加热”演示实验的教学情景仍记忆犹新,下面作一个对比。教学时间 1996年 2002年 2006年

部分

教学情景 整个教室弥漫着SO2,所有学生都能嗅到气味。教室内没有一个学生想睡觉,情绪高昂。 前两排学生能嗅到刺激性气味。后排学生几乎嗅不到气味。 几乎嗅不到刺激性气味。

评价 优点 所有学生均嗅过SO2的气味,记忆深刻 少数学生嗅过SO2的气味,记忆深刻 绿色无污染,不会引起师生的身体伤害

缺点 有污染 少许污染,多数学生未嗅过SO2的气味,记忆不深 无污染,所有学生均未嗅过SO2的气味,记忆不深

分析比较上述两个表格内容,不难得出:绿色化学实验越来越普遍地进入课堂教学的今天,绿色化学思想逐渐被学生接受的时候,遗憾的是,学生的嗅觉等感官体验被剥夺了。这种因为进行“绿色化学”教育,而牺牲学生“嗅觉体验”的教学是偏颇的,有顾此失彼之嫌。要“绿色”,也要“体验”,二者要兼顾。

2.

2、成因分析——教师对绿色化学实验存在认知偏差

因为实施“绿色化学”教育,而牺牲学生“嗅觉体验”的教学是偏颇的,分析其根源主要有两条: 第二,教师把“用教材”误解为“教教材”。譬如,“铜与浓硫酸混合加热”演示实验的教学目标有两点:一是通过实验了解SO2的主要性质;二是树立绿色化学思想。笔者当年完全按照1995年人教版《化学》进行教学,第一个目标能很好达成,但第二个目标不能实现,即:学生有嗅觉体验,但没有绿色化学思想的熏陶;另外,笔者完全按照2006年苏教版《化学》进行教学,第一个目标不能很好达成,但第二个目标能较好实现,即:学生没有嗅觉体验,但有绿色化学教育的熏陶。笔者这两次都是“教教材”,自然就不能同时达成上述两个目标。

2.

3、笔者的教学建议

要达到“绿色化学教育”和“嗅觉等感官体验”双赢的教学目标,教师不能完全依照教科书施教。笔者的教学建议是:第一步,先用2006年苏教版《化学》的“绿色”装置进行“铜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实验,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更要指导学生浏览整套仪器装置,让学生体会绿色化学实验所蕴含的绿色化学思想;第二步,实验结束后,千万不要把实验仪器立即撤离教室,而应该打开试管的橡胶塞,故意泄漏部分SO2气体,让全体学生嗅到SO2的气味,让学生亲身感受SO2的性质。

笔者的教学建议至少有2条理论支撑,可以大胆操作。

理论之一:环境科学认为,只要教室内或实验室内有害物质的浓度能限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不会对师生造成身体危害。 理论之二:教育心理学的感知理论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眼、耳、手等感觉器官同时活动,从不同的感觉通道向大脑传递信息,通过大脑的分析和综合,才能产生全面准确和完整的感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铜与浓硫酸混合加热”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故意泄漏少量SO2气体,让学生嗅一嗅气味,看一看颜色,做一做实验,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才能使学生全面准确和完整地感知SO2的性质。

参考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第一册).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79

[4]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5 [6] 白林,陈明凯.绿色化学实验,化学教育,2002,7-8,51

[7]刘俊.化学教学实验的绿色化思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5

(3),94

[8]、[9] 奚旦立,刘秀英,郭安然.环境监测.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3

30、1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令我感动的事
我爱我家
世纪老人的诉说
最顽强的生命力
童年
春游
第一次与蔬菜亲密接触
种鸡蛋
烈士陵园
父爱如山
素色
大话三顾茅庐
千年不换
我的故乡
同学给我的爱
浅谈南阳汉文化的发展演变
浅谈操作材料与教育活动的关系
浅析英美烟草公司在哈尔滨之广告宣传
语文课要注意提问的方式与效果
随文识字 2014年5期
清朝晋西碛口镇商业研究
略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佳木斯地区的农业移民活动
试析中俄蒙协约的签订
学校食堂饮食信息公开系统设计思路
对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角色认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举隅
建国初期广西匪患对水灾的影响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利用网络拓宽小学语文课堂空间
彝族历史文化传承的困境及对策思考
《永不凋谢的玫瑰》探究感悟
《永不凋谢的玫瑰》说课材料
《钉子的故事》探究感悟
你从《竹石》中体会到竹子的什么精神?
《永不凋谢的玫瑰》拓展资料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竹石》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太阳,你好》教案
《永不凋谢的玫瑰》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介绍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单元分析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钉子的故事》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和平鸽》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永不凋谢的玫瑰》教学设计
《竹石》拓展资料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钉子的故事》教案
《竹石》作者郑燮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