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一个不可回避的领域:试析死亡教育

一个不可回避的领域:试析死亡教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一个不可回避的领域:试析死亡教育

"

〔论文摘要〕死亡,长期以来是个禁忌的话题,这无形中给死亡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如何挖掘死亡的积极意义来观照学生的生命,是死亡教育的职责。文中从以下方面来阐释死亡教育:死亡教育的涵义、死亡教育的内容、死亡教育的意义,以及实施死亡教育的途径。死亡教育从死亡的角度来关照生命,以死亡为切入点来帮助人们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彰显出生命应有的色彩。

〔论文关键词〕死亡;生命;死亡教育

死亡,从古至今都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人们对它不是面有惧色,就是闭口不提,不敢正视:一方面恐惧它,另一方面又逃避它。著名生死学家卡洛说:“死亡就像一座大山,每个人从不同途径迈向这座山,但最后都走向这座山。”可见,死亡是无法逃避的。生与死是共生体,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连续体。有生才有死,有死才有生。只有对死有了明晰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生的意义。所以,死亡教育应运而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一生由许多不确定的时间组成,但只有死亡归宿是亘古不变的。死亡只存在于一种生存上的向死亡存在,只有理解了死,看清了人生的有限,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更清楚地看清人生自我发展的无限。海德格尔由此提出了“向死而生”的价值理念,它引导人们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直面死亡,用倒计时的方式审视生命,积极入世。死亡教育是“由死观生”的教育,是以死亡为切入点来凸显生命的意义,正是因为有死的存在,才让人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在有限的时间中,努力提升生命的质量。

一、死亡教育的涵义

在我国,由于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普遍对“死亡”有误解,所以要真正理解“死亡教育”,不能望文生义,要在正确的死亡观的基础上去领会“死亡教育”。“死亡教育”不是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死”,而是如何更好地“生”——教育学生形成一种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智慧,最终的目的是生命品质的提升。这就触及到了死亡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在“生”,而不在死,即由“死”观“生”。

综合国内外专家的意见,死亡教育是探讨死亡的本质以及各种濒死、丧恸主题与现象,促使人们深切省思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乃至宇宙的关系,从而能够认识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的教育;是使人们能面对死亡、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超越死亡、省思生命,体会谦卑与珍爱,展现人性光辉,活出生命意义的教育。

二、死亡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有着鲜明个性的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生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教育对人的培养应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圆满,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它是使学生“精神生成”的一个过程。教育是在不同的生命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与对话,它直面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灵魂,强调内在人生意义的获得,它的终极目的是生命的完满、人格的完善——“关注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精神,培养人的个性,完善人的人格,促进生命意义的获得、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理想的形成、生命意蕴的绽放,使人不断走向超越、走向辉煌、走向永恒。”这便是教育的本真追求。人不仅生活在单纯的自然世界里,“人文世界”更是人的精神家园和生命信仰的终极归宿。在人文世界中,人们强调人的价值,不断地追问人生的“意义问题”,追问“为何为人”这一终极命题,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意义建构,赋予自我生命以整体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珍惜生命,创造有限人生的无限辉煌。在这一追问过程中,对生命另一维度“死亡”的思考而对人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在精神层面上对生命的人文关照。因此,对学生进行“直面死亡”智慧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死亡教育”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这一重任。

现在,科技的进步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幸福,反而引发了许多的社会问题。现代人饱受心理问题的困扰,尤其是近年来学生自杀、伤人的事件屡次发生。越来越多的专家意识到对于死亡的讳谈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如期的吉祥和幸福,相反,对于死亡的无知和愚昧却将许多人带入了死亡的深渊,也让许多生者无法疏解对死亡莫名的恐惧,从而无法提升生命的品质。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普及死亡教育越发急迫。

1.死亡教育有助于缓解学生对死亡的恐惧

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最深刻的恐惧之一。人类为什么恐惧死亡,最重要的原因是不了解死亡。当我们不了解死亡的时候,它就是悬挂在人们头上的一把魔剑,使我们时刻都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而通过死亡教育,学生认识和把握了死亡的本质后,就可以想办法去超越它,并学会坦然地接受它。死亡不应该是一个让人们恐惧的对象,它内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死亡,生命也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明白了生命和死亡的包含关系,学生也就最终会像对待生命那样来对待死亡。

2.死亡教育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的自杀率

学生的自杀率不断上升以及自杀者的低龄化趋势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学术会议上的资料显示:15岁至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自杀。学生自杀现象频频发生的原因既有个人心理因素,也有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应尽早开展和普及对学生系统、科学的死亡教育,配合正面的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使他们能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了解生命孕育、诞生、成长、消亡过程的伟大与艰辛,从而正确对待生命,热爱、珍惜生命,懂得生命只有一次,生命需创造它应有的价值,这对于预防自杀、挽救生命,是十分必要的。 "

3.死亡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死亡教育不仅涉及死亡概念、死亡方式和死亡权利,更涉及学生对待死亡的正确态度。谈死,实际上是谈生,是人生哲学的一种深化、延续和扩展。通过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能够使他们获得对人生的整体观念,从而对自己的生命过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生命。”死亡教育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晓因为死亡的存在,所以生命是很有限的,从而不放任自流、虚度光阴,而是积极作为,赋予有限人生以无限的意义和价值。真正做到:生如夏花般灿烂,死若秋叶般静美!

三、死亡教育的内容

关注死亡就是关注生命。Klass在1993年的研究中指出:死亡会让我们重新思考自身、思考宇宙的公平性和有序性并重新确立或修正我们的宇宙观——宇宙是怎样运行的,自己在宇宙中所占据的位置和力量的大小,如何与死者相处,上帝是否存在,是否真有超自然的精神实体或理念,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死者的死又意味着什么,等等。

死亡贯穿整个生命领域,我们的生命充满着死亡,我们不应该把死亡仅仅理解为生命的最后一个瞬间。生命是不断的死亡,是同死亡的不断共存,是人的身体的局部死亡。自从生命孕育的时刻起,死亡就伴随我们而来。胚胎学告诉我们,就在胚胎发育期间,死亡己在悄悄地发挥作用了。在器官的形成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细胞的死亡。就以我们的手的五指形成为例,正是某些细胞的死亡导致指间组织的消失从而使手指分离。死亡是一种普遍的无处不在的现象,在个体的一生中,死亡是一种过程,它可以在生命的每一阶段出现。

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首先是让学生了解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谁都逃脱不了的。就像花开花落,冬天掉落的叶子是为了来年的花繁叶茂。新陈代谢是以一些物质的死亡为代价而换得的。大自然给了我们很多死亡的启示,在大自然的关照下,我们对待死亡就能多一份达观与坦然。

其次,开展死亡教育需要让学生学会珍视自我、他人和动植物的生命,学会善待生命,因为每个生命都是来之不易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不能不说是自然的恩赐。正是因为这独特,才更显出生命的价值所在。生命都有终结的时刻,但是,既然它来到这个世上,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有需要它发挥作用的地方,毕竟大自然是不会做无用功的。

再次,死亡教育使死亡浮出“水面”,让学生正视死亡,使学生持有一个正确的死亡态度:不畏惧、不回避、不否定死亡,学会与它共处。

最后,死亡教育需要教会学生在面对身边的死亡事件时,如何应对、如何调适好心态。当亲人还有朋友离开时,学会怎样尽快从悲伤中恢复过来。总之,要加强学生应对死亡的能力,不至于在遇到死亡事件时束手无策。

四、死亡教育的实施

死亡教育的实施方式有讲解和实践两种。讲解的方式重在死亡知识的传递,通常是教师向学生讲述,并以图文资料或多媒体为辅助;实践的教学方式则侧重于活动的参与和情感的交流。不少文献强调死亡教育的实施方式应倾向于实践性的指导而不是传统的课堂讲解,多与临终患者接触对死亡教育的开展非常重要。

第一,开展一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对未知的—切有好奇心,渴望探索未知的世界,但是他们对学校枯燥的道德灌输又很厌恶。所以在死亡教育中,应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会体验和选择,并形成有关生命的价值判断。例如可以在活动中进行角色扮演,采用心理剧的方法,让学生演绎一些包含死亡情节的经典话剧,使学生成为剧中角色,体验剧中人物在死亡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情绪和感受。

第二,采用课堂讲授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有关 “死”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动物的生长、衰落和死亡来帮助学生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可以通过植物的花开花落来让学生领会只有完整的人生才能带来鲜花和果实;还可以通过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专题,从独特的视角适当地向学生传递死亡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学会与死亡共处。在课堂讲授时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如把动物或人的生命成长过程录制成光盘,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使他们有直观感受,唤起他们相应的情感体验;或者选择一些包含生死过程的影视作品、新闻报道,让学生在心理上卷入有关的故事情节,从中认识生命的价值,学会如何看待死亡。

第三,采用生命叙事的方式,让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生命中的故事,再现当时的情景,这不仅能使述说者加深情感体验,而且能引起情感共鸣,使听者从中受益。如让学生回忆自己去世的亲人,诉说失去亲人后自己的悲痛,唤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并通过移情,使其他学生认识到要珍惜生命,避免自毁生命给他人带来痛苦,树立生存的责任意识。

死亡教育,目前在我国受到的重视还不够,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死亡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禁忌,所以经常遭到回避,这样就更加重了它的神秘感,让人们对它既恐惧又好奇。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的阶段性,所以,死亡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日益凸显出它的价值与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死亡教育,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因为对死亡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生命的意义。在死亡的面前,每个人都是无法逃脱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生命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是每个人都要好好思考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神秘岛》有感
请保护这群可爱的天使
读《匆匆》有感
读《孟子》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读《淘气的年龄》有感
观《爱心》有感
读《比目鱼的故事》有感
《悯农(一)》读后感
读《一粒种子》有感
读《皮皮鲁》系列有感
《新二十四孝》读后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浅谈舞台灯光配置
班级动态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论网页设计中的视觉传达
浅谈爱心教育的艺术
关于包豪斯的色彩空间应用研究
浅论形式美
为小主人们创造全面发展的乐园
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
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对比中美中小学教育
关于建筑中的人像柱起源研究
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
当阳峪窑,宋代北方民窑的集大成者
关于史前彩陶与中国书画
美国公立中小学教师终身职及其对我国教师聘任制的启示
也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比尾巴》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自己去吧》
人教版第一册 自己去吧
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爷爷和小树》教案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影子》教案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
《小竹排在画中游》教案
《小小的船》教案
《画》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一组课文第四课《哪座房子最漂亮》
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比尾巴》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影子》教案
《自己去吧》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自己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