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积极心理学领域中的谦虚研究

试析积极心理学领域中的谦虚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析积极心理学领域中的谦虚研究

"

〔论文摘要〕谦虚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谦虚的概念分为“卑己尊人”的传统内涵和“尊己尊人”的现代内涵,同时也具有中外差异。谦虚行为的相关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儿童对谦虚行为的定义与评价是儿童道德判断与推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跨文化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谦虚观念的建构不同。谦虚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能促进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与培育。

〔论文关键词〕谦虚;谦虚行为;说谎观念;亲社会行为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新的领域,它的研究目的在于使积极成为重点并不断扩展——积极的情感、积极的行为、积极的人格力量和积极的制度。积极心理学家更致力于研究“积极”性格品质,包括一系列被称为人类性格的方向的心理强度——创造力,谦卑和谦逊以及好奇心,开放的心态,热爱学习,深刻,勇敢,坚持,正直,审慎,自我约束,喜欢美丽和优秀,感恩,希望,幽默和高尚等。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的重要道德素养。几千年来,谦虚在推动中华民族迈向文明,走向进步,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在当今建立健康祥和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历程中也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把握和认识“谦虚”的含义,了解谦虚行为的产生,关注谦虚的进一步发展,对人们继承与发扬谦虚的美德具有重要意义。

一、 谦虚的概念

1.谦虚内涵之古今对照

谦虚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的典型人格特征之一。“所谓谦虚,便是较低看待自己,而较高看待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低己高人,以人为师的心理和行为,是卑己尊人,以人为师的心理和行为”。朱熹说:“谦则抑己之高而卑以下人,便是平也。”以卑释谦。可以说无论是现在,还是在远古,对谦虚的认识与理解大抵相同。即谦虚有两部分内容——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态度。简言之,一是卑己;一是尊人。“卑己”就是谦虚中较低地看待自己,是低己的部分;“尊人”是较高看待别人,以人为师的部分。谦虚这一传统概念在当代社会中固然存在其进步意义,然而我们更应该认识符合现代社会的谦虚的新的含义。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观念的不断加深,人们崇尚在竞争中个性的张扬,推崇自我推销展示的方式。然而在“自荐”过程中刻意融入行为主体的主观思想,夸大事实,便导致浮夸、虚假现象层出不穷,形成一种风气。这使得人们丧失了对自己和他人行为最基本的判断能力,被一种歪曲的价值取向所左右。不切实际的“夸己”行为,必将导致“卑己”的另一个极端,即妄自尊大的“傲己”现象的出现。

“卑己”与“傲己”正是两个极端,都不是正确、客观认识自己及对待他人的正确方式。谦虚要求道德主体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客观地对待他人。

谦虚并非需要“埋没”自己。孔子说:“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就是说应该主动使自己的才能为别人所了解。取“卑己”而代之的肯定不是“傲己”。客观、真实地评价自己的才干与行为,前提应该是建立在自爱基础上的对自己的尊重。只有尊重自己,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同样,只有尊重他人,才能正确评价他人。“尊己尊人”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谦虚”美德的准确内涵。而有人认为,“尊己”就是骄傲。事实并非如此。此“尊己”之“尊”实为“敬”,是指行为主体的内在志趣,而非对待他人的外在关系;是正确看待自己的行为、价值的心理和行为。强调对自身内心潜在的修养,并把这种修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从而实现尊人。“尊人”则是这种内在修养的外在行为表现。

2.谦虚观念之中西比较

《易经》中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这句话的意思是,谦虚有道德的人,总是以谦逊的态度,自守其德,修养其身。儒家思想也告诫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自古以来,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可以说“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谦虚也是做人的一条基本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的谦虚品质,就无法具有外在的真诚恭谨的表现。所谓“谦虚”就是较低看待自己,而较高看待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低己高人、以人为师的心理和行为。

而谦逊的含义在英文化中就是“减少对自己的表扬,而不是根本不要自我表扬”,因为西方式的谦虚是把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谦虚”与雷切(Leech)提出的“谦虚准则”有所不同,中国人之“谦虚”主要体现在“贬己尊人”。“贬己尊人”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西方社会人们惯常遵循的“尽量贬低自己,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表扬”的“谦虚准则”在中国社会不仅不适合,反而常常构成对中国人面子的威胁。

二、谦虚的研究

1.谦虚观念的相关研究

所谓谦虚,指的是虚心,不自满(《辞海》,1979)。谦虚行为是亲社会行为中的一种。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捐献、谦虚、安慰、同情等(《心理学大词典》,1989)。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儿童对谦虚行为的定义与评价是儿童道德判断与推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谦虚行为的研究日益受到了心理学家的重视。国内外都有学者对谦虚观念及谦虚行为进行了研究。 自皮亚杰研究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说谎的研究没有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焦点。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研究者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兴趣,有关说谎的研究又重新掀起了热潮,人们对有关说谎的发展才进行了严格的研究。布西(Bussey,19

9

2)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能正确判断在各种情况下是否说谎和说真话,并对说谎给出更消极的评价。布西(19

9

9)进一步发现学前儿童对亲社会和反社会的说谎作出不同的评价。彼得森(Peterson,19

9

5)、西格尔(Siegal)及彼得森(1996,1998)的有关年幼儿童如何理解谎言和失误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熟悉的情境中,4岁和5岁儿童及一部分3岁儿童能够理解谎言和失误之间的区别。

2.谦虚的跨文化研究

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谦虚观念的建构。为检验东西方对于谦虚概念的差异性,萨拉·考克福斯凯(Sarah Kulkofsky,2006)等以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个实验室研究,以测量欧裔美国学生与亚洲学生在被公认的谦虚信念与自我关系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谦虚的概念对在西方和东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的自我有着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在美国长大但有着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人们身上得以体现。显然,在东亚文化背景下,谦虚自我与相互依赖、自我批评及自我改善的动机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西方文化中的谦虚自我似乎与其独立和自我增强的文化规范不一致。

三、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国内外学者对谦虚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我国学者比较一致地赞同源自《辞海》的解释,谦虚即虚心,不自满。但国外学者在谦虚概念的界定上却存在着多种意见分歧。如茱莉娅·德里弗(Julia Driver)认为,“谦虚就是低估自我价值”。欧文·弗拉纳根(Owen Flanagan)说,“谦虚的人能精确地感知自身的成就及价值,但却不高估它们”。而有学者指出,“谦虚就是要充分尊重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他们对何为谦虚持有不同的看法。概念的界定是相关研究得以进行的基础,因此明确及整合谦虚概念将有利于后续研究的进行,这也成为谦虚研究的首要任务。 关于谦虚的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样本局限性。查阅以往有关谦虚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不管是本土化研究,还是跨文化研究,其样本的选取均较单一。国内的研究对象多为低龄儿童,很少涉及更为广泛的年龄阶层(如中学生、大学生等),这就使得相关研究更加狭隘。因此,在以后的谦虚研究中,应注重吸取更为广泛的、更具代表性的被试,这将有助于形成兼具深度和广度的研究。而跨文化的研究中,大多数是以加拿大人和日本人为被试的。中国是最典型的东方国家之一,是集体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以中国人为被试来进行跨文化研究是一种较好的尝试,或许将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这也应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纵观研究文献,关于谦虚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者们也对古今中外的谦虚概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索,也研究了谦虚行为的产生机制等。然而,对谦虚的影响因素研究进行得甚少。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人格特征之一的谦虚,若将它与多种不同的因素(如自尊、幸福感等)进行相关研究,相信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主峰》有感
《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有感
观“普法宣传节目”有感
我读《神探福尔摩斯》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
感想
读《悔》有感
读《生的喜悦》有感
读《让自己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有感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
顽强的女孩
读《爷爷》有感
观《纸飞机》有感
重男轻女的思想何时消
谦让之美
试论不同知识观时期大学制度形态解读及启示
试论地方性院校走读生的教育管理与对策研究
浅论“反教育行为”的社会和教育原因分析
关于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心理因素分析
论以后勤文化建设推动校园和谐发展
试论大学生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关系
关于培养提升师范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及策略
对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实施细则修订中的思考
对于文化视角下教育公平的探讨
论地方高校考风现状、原因及改进对策
关于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关于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精神文化育人功能摭探
关于加强高教研究机构建设的思考
《沁园春·雪》教学案例
《沁园春·雪》教学片断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贯穿研究性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沁园春·雪》教学个案随想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杂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一次扣人心弦的“悬崖阅读”──《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导语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实录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