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青少年逆反心理透析及对策

试论青少年逆反心理透析及对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6

试论青少年逆反心理透析及对策

"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和行为在青少年中是普遍存在的,教育不当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又有教育失当的原因。文章对青少年逆反现象的表现、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预防、纠正的对策,对减少消极逆反心理与行为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分析;对策

一、概述

青春期是逆反心理的多发季节,是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依赖性和独立性交织在一起,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时如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往往会导致其逆反心理和行为,不接受教育者的正确教育,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在现实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家长、老师对孩子无微不地关心,唠唠叨叨地叮嘱,声色俱厉地批评,一味说教灌输。事实上,这样非但无济于事,还会使他们的逆反变本加厉,会使他们感觉厌烦,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产生对立的情绪。如果听之任之,则会产生新的逆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的思维过程

逆反心理,是一种以“对着干”为基本特征的心理行为反应,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逆反心理,是指对家长和老师的话对错与否都一概不听,凡事都要反着来的心态,即使他心里认为“甲”比“乙”好,为了与家长和老师“对着干”,也要故意弃“甲”选“乙”;狭义的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内容或教育者的不满及抵触。逆反心理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要素构成。

认知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基础。当外部刺激与主体认知体系基本理念相冲突时,主体必然产生对外部刺激的否定性评价和态度。这种否定性评价和态度反复m现,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情感是逆反心理的助推器。否定性的认知会引发否定性的情感,否定性的情感又会阻碍主体认知的客观、公正性。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总是指责批评,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形成了嫌弃、厌烦的情绪,在这种情感作用下,父母的话不管是否在理,是否对孩子有益,孩子都反感,一概拒绝。

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的外在形式。知、情、意、行是统一的,由于认知上的错位,情感上的排斥,行为意向上就必然表现为抵触和逆行。总之,逆反心理是始于认知止于行为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反应。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逆反心理是其在受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抗、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在学校,对正面宣传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完全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对思想教育及规章制度消极抵抗;对老师指定阅读的书籍不感兴趣,却对那些禁止阅读的书刊想方设法地偷读。在家里,有的拒绝与父母交谈,有的对父母的话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等等。

这一时期,他们事事处处希望被当成“大人”看待,渴望自己作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立身处世,不任人摆布,当这种独立的试探遭到否定,他们在心理上就会觉得蒙受了屈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会产生对家长、老师的话一概不听的逆反心理和行为。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也有教育者教育失当的责任。

(一)青少年自身生理和心理原因

首先,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机能的发育成熟,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超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其次,随着青少年第二特征的口趋成熟,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其心理上产生断乳,形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凼此,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他们会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另外,由于青少年生理上的Ft趋成熟和心理上仍处于“断乳期”,两者的不平衡性使得他们产生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他们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产生对抗心理。

(二)教育者的原因

教育方式简单,方法粗暴。家长、老师对孩子的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孩子稍有不从,则反复唠叨,偶有过失则不断责备,平时过分地干涉孩子的言谈举止交往,没有很好地说服引导孩子,没有给孩子独立的活动空间,等等。孩子感到总有一双眼睛时时盯着他,让他事事处处不自在,从而在心理上造成一种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断积莆、沉淀,却找不到渲泄的渠道,便在情感上对家长老师的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缺乏耐心,没掌握好教育分寸。教育者要么三两语,孩子爱听不听,缺乏耐心和诚意;要么讲一堆大道理,引起孩予的反感;要么自身教育理论不足,无法以理服人。

教育者缺乏对孩子的了解、宽容。教育者情感上的亲和力对孩子非常重要。孩子对家长、老师心理上的接受程度与其对孩子的影响力成正比。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行为往往是由于教育者缺乏亲和力,缺乏对孩子的理解和宽容,因而没有在情感上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纳教育者过于强调自己经验的正确性,忽视或否定青少年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教育者的观点有时尽管本质正确,但如果不与新时代新生活接轨,不与青少年对生活、对社会的体验和探索相对应,那么青少年也难认同、接受。比如提到勤俭节约、吃:新耐劳,孩子们就觉得老套、过时,这是因为教学者总是从自己所处时代出发来教育孩子、教育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教育者总是希望或要求青少年按照自认为是正确的恰当的合理的方式去生活,去为人处世,否则就要走弯路,吃苦头,摔跟头;当孩子稍有异义,就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结果,孩子困反感而产生青少年逆反心理。

三、预防、纠正消极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对逆反心理的正确认识 因此,父母和老师要重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正确看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对逆反心理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因势利导,促其成才。

(二)对逆反行为的正确态度

1.理解、沟通是化解消极逆反的重要渠道

逆反心理的基础是对问题的认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常以代沟形式表现出米。作为教育者,理鳃、沟通是化解逆反的重要渠道。教育者必须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同孩予交流、沟通,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设身处地替孩子着想;遇到分歧时,多反躬自省,将心比心,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2.尊重、信任是化解消极逆反的有利条件

青少年都渴望被尊重、被信任,但大多数家长却常常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总认为孩子们不可能自觉学习,不可能照顾好自己,不可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因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事事叮嘱再三,时时忧心忡忡。其实,成人的经验永远代替不了青少年自己的实践,即使是青少年的一次失败的实践也比成人给他的几十句成功经验印象深刻。家长要充分信任他们,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做,对他们的失败抱着宽容的态度,让他们在失败中成长,在挫折中进步,在他们承受挫折和失败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这样,孩子们才不至于因不甘心被人看扁而产生逆反心理。

3.鼓励、赏识是淡化消极逆反心理的最佳武器

教育者要善于从孩子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多用鼓励、赞美、赏识作为教育武器,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赞美是一颗种子,在孩子心灵深处种下的是信心和力量,是奋进向上;赏识是一种兴奋剂,让孩子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多一次鼓励、赞美、赏识,就少一个消极逆反的孩子。

4.营造和睦、平等的人际关系是防止消极逆反的良策

预防青春期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纠正其不良行为,需要主、客体双方的共同努力,需要营造一个和睦、温馨、平等的人际关系环境。像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睦、温馨、平等的家庭氛围就会最大限度地防止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利于逆反心理的转化。

5.教育音改变教育观念是预防消极逆反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是“好孩子:孩子+听话”“好学生=学生+听话”。把是否“听话”作为孩子“好坏”的标准。这种陈腐的观念与今天的t-,H~格格不入。时代需要创新人才,需要标新立异,只要“逆反”得有理有据有利,教育者就应该认同、接纳。

6,重视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影响。所以,教育者要纠正青少年的消极逆反心理和行为,就不能把他们局限在学校家庭这个小天地里,要让他们:置身社会,要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总之,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行为,教育者除了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古今中外都有,要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质,对积极的逆反心理加以正确地引导,对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矫正。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小抄写员>有感
星球大战
20年后的世界
以棋达意,献给母校百年华诞的礼物
春趣
考试时刻
《青少年法制教育》观后感
妈妈的微笑
我是这样一个女孩
瞧,这个歌迷
饱满的“向日葵”
秦始皇兵马俑见闻
世上没有后悔药
我的爷爷
我眼中的妈妈
谈谈分期履行合同的诉讼时效问题
民诉法修改的基本思路
关于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几点思考(七)
所有权及其内部结构论
寻找契约的价值——评李永军教授《合同法》
对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规定之理解(中)
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竞合之管辖权确定
美国对专利侵权的法律救济
窗前绿地的权属争议及解决规则
保证与物的担保并存时如何解决
论调解在民事审判中的价值
浅析人身损害案中的权利竞合
论民法中的客体利益
论我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典权制度弊端的法理思考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结构分析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学法导引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素质教育新学案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审美鉴赏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反思体验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课文题解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学习要点及方法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写作背景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心思想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课文评点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学习指导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难句解析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学法指导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主题思想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词句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