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08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禁果逆反;超限逆反;信度逆反

【论文摘要】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独立的过渡期,逆反心理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心理表现,逆反心理引导不当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消极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春期生理和身心发展迅速有关,也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不当有关。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分类,只有针对不同形式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态。是指个体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取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它与中小学生的执拗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中小学生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一、逆反心理的结构和危害

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在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第二,从特殊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他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即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论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因此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第四,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发生根本变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此时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其具体表现的特点是:

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或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只是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热爱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

四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和消投对抗的态度。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学生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或产生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止其发生。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的类型

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既常见。也正常。由于教育引导的时间、内容、方式、本人的示范作用、人格特征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学生所产生的逆向心理活动也各异。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分为:

1.禁果逆反。人们往往有这么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反而常常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心理学上移用潘多拉打开魔盒的神话,称之为“潘多拉效应”。

2.超限逆反。所谓“超限逆反”,是指同样的刺激物,由于刺激强度过大、过强,刺激时间过长,或者机械、无时间间隔地重复作用于个体,从而引起个体产生的一种逆向态度。

3.信度逆反。是一种常见的逆反心理。其产生原因之一。是消极经验的积累,造成对信息源的怀疑、不信任,因而采取消极抵制态度。与“狼来了”的寓言故事以及“烽火戏诸侯”一样。人们接受信号后本该采取积极态度,但由于以往消极经验的积累,则转而持否定态度。

4.情境逆反。所谓“情境逆反”,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场合。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热点,处于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如果引导者不顾个体当时所处的情境,会诱发情感障碍,使个体紧闭心扉,对引导取逆向、排斥态度。

5.主逆反。处在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中小学生,强烈地要求成人予以尊重,给他们以独立、自由支配自己的权利。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过分地对学生进行控制,使之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本来愿意去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这种现象就是“自主逆反”。

6.评定逆反。这是一种因教师与学生之间评定差距过大而导致的逆向反应。例如,教师对学生过头的批评,不仅会使学生不愿接受批评。承认错误,而且也会使他人同情被批评者,甚至为其错误辩解。

7.归因逆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互了解,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目不单纯满足于了解行为的性质,还需要了解其产生行为的动机。假如学生一旦了解教师行为的动机不是利他而是别有所图时,会产生心理对抗,这就是“归因逆反”。"

通常在以下情况下,容易诱发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①过分强调自我。中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他们中大都有摆脱家长和教师控制的想法,独立意识增强了,这其实是正常现象,是走向成熟的表现,但是一过分就不对了。片面强调自我,就必然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忠告”反感,美其名日:“不为别人活着”,其实是拒绝一切意见,包括正确的意见。

②好奇心。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在只做出禁止而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他们的猜疑、揣度、推测,以至不顾一切地寺根究底或亲自去尝试。

③企图标新立异。中学生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上获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

某些特殊生活经历对心理模式的影响,比如,有的同学爱踢足球,但踢足球误了功课,父母一怒之下,没收了他的足球,不许他以后再踢,于是他干脆逃学去参加“街道足球队”。还有,父母讨厌子女撒谎,见子女撒谎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毒打一顿,结果往往造成子女用撒谎来逃避对撒谎的惩处还有些中学生本来循规蹈矩,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就会性情大异,变得粗暴、多疑、乖僻。这种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是逆反心理的典型例子。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势,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左右他的举止行为,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

三、逆反心理的分类防治

1.禁果逆反行为的预防

禁果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不恰当的“禁止”行为引起的。因此,要防治这种逆反行为,必须从合理应用禁止行为着手。具体应注意:

慎用禁令。越是禁止的内容。越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行为。这似乎是一条心理学规律。在许多情况下。不禁止某种事物时,人们并不一定知道这种事物,一宣布禁止这种事物,反而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使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和固着在这种事物上。非要关注、弄清楚这种事物不可。因此,如果能用其他的方法消除某种有害的事物和现象,就不要用禁止的方法。

耐心说服和讨论优于硬性禁止。当教师和父母认为应当使青少年避免某些有害的事物和现象时,如果耐心地说服他们,与他们进行平等的讨论,使之明白这些事物和现象的有害性,就有可能使青少年自觉地加以避免。相反,如果武断地硬性禁止青少年做某件事情,那么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行为。

禁止要说明理由。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定要使用禁止的方法时,一定要说明禁止的理由。如果没有说明禁止的原因和理由,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青少年的各种假设、推测,引发他们的好奇和探究行为。父母、教师等如果只是禁止而不向青少年说明禁止的原因和理由,会使青少年觉得禁止没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就会对禁止的正确性发生怀疑,这会促使青少年产生犯禁的意向和行为。

2.超限逆反行为的防治

超限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于教育活动时间过长引起的,因此,预防和消除这类逆反行为的主要方法,是尽可能缩短教育活动的时间。教师、父母等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要做有意识的准备工作,确定要讲的内容,把最重要的内容讲出来,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就不讲,精心准备每次讲话;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基本按照事先的准备进行,不能一开始讲话就滔滔不绝、出口千言、离题万里或废话连篇,使讲话时间过分拉长,使听者失去耐心,产生逆反行为。

为了使教育活动取得切实的效果,避免超限逆反行为的产生,不同类型的演讲应注意不超过一定的时间。

3.信度逆反行为的防治

信度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于对教育者缺乏信任而产生的,因此教育者要想使青少年心悦诚服地接受他们的教育,就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自己所提倡的观点,只有用实际行动为青少年做出榜样,才能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使青少年在其良好人格和模范行为的感召下,模仿教育者的行为,接受他们的观点。

4.情境逆反行为的防治

由于情境逆反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情境不适当,因此。在防治这类逆反行为时,应当注意:

①认真选择教育情境。社会情境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就教育活动而言,情境对教育活动的形式和效果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由于教育活动性质的差别,情境对教育活动的效果有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对于奖励性质的教育活动而言,如果在公开的情境中进行,那么。奖励的效果将会大大增强,受到奖励的个人会感到更大的自豪和兴奋;对于惩罚性质的教育活动而言,如果在公开的情境中进行,那么,惩罚的效果也会大大增强,受到惩罚的个人会感到更大的羞愧和耻辱,对个人自尊心的打击也就更大。考虑到情境性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于个人的自尊心在别人面前受到损害而引起的,因此,为了减轻这种负面效应,如果受教育者的问题不是极端严重的话,批评性的教育活动最好在比较封闭的情境中进行,对这种教育活动知道的范围越小越好。深入的批评教育如果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话,产生情境性逆反行为的可能性最小。效果也可能会最好。"

②适时停止教育活动。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情境性逆反行为时,最好的处置办法就是立即停止教育活动,将受教育者带离当时的情境,使其在另一个安静的情境中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重新考虑问题,不再继续进行教育活动。如果在受教育者已经十分激动的情境中,教育者为了控制、压服对方。或者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采取诸如找另外一个人来讲话或评理、让更多的人来围观、贬低受教育者的人格、侮辱受教育者等措施,那么,就会更加强烈地助长双方的激动情绪,使情境变得更加不可收拾,最后有可能发生更加消极的后果。

③间隔一定时间后重新开展教育活动。在将情绪激动的受教育者带离当时的情境之后,不宜马上接着进行类似的教育活动。因为这时受教育者的情绪还没有得到平静,心理上仍然有对抗、抵制、不愉快等妨碍教育活动的成分。一般而言,可以根据受教育者情绪激动的程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对立程度等,确定再次开展教育活动的时间问隔。情绪激动程度和对立程度较小时,间隔一二天就可以再次开始教育活动;如果情绪激动程度和对立程度强烈,那么,再次开始教育活动的时间间隔就应当长一些,以便使双方都有充分和冷静反思的机会。

5.自主逆反行为的防治

在防治自主逆反行为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尊重学生。青少年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如果无视这些情况,把青少年当成一无所知、没有自尊的人,对他们随意支使,在他们面前卖弄最基本的常识。就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①态度要谦虚。教育者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青少年,即便自己对某些内容有很深的研究,也要用谦虚的口气表达自己的见解。中国人有“满招损,谦受益”的传统认识,把谦虚视为不可缺少的品德。因此,过分自负、骄傲自满,只会引起青少年的鄙视和反感。②理解青少年的意愿。青少年由于身心特点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与成年人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父母等应当站在青少年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考虑和尊重他们的意愿。

6.评定逆反行为的防治

青少年的评定逆反行为,主要是由教育者不恰当的评价引起的。为了防治这类逆反行为,应当注意:

讲行评价时注意区别不同情况。在中学生的理智特征比较明显时,应当对事物做较低调的介绍和评价,让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推理,了解有关事物,得出自己的结论;在青少年的情绪特征比较明显时,可以对事物做比较含糊的评价,使青少年能够不受评价的影响,情绪投入地体验、欣赏事物。从情绪感染中得出对事物的评价。

在一般情况下,应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介绍和评价;对事物的优点、长处的介绍应当简要一些,给青少年留下自己发现、欣赏的余地;对事物的缺点、不足的介绍应当含糊、抽象一些,以免把青少年的注意力引向缺点和不足。应该避免夸大缺点与不足的现象。

在对学生本人的评价时,应该努力使评价个别化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内倾性格的青少年,一般可作稍高的评价,以增强自信心;对于外倾性格的青少年,一般可作稍低的评价,以引导他们正视自己,防止骄傲情绪的滋长。

在评价青少年的学习、劳动等活动内容时。应注意与这些活动相关的因素,以便使评价结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此外。在进行难度较大的活动时,不容易取得成绩;相反,在进行难度较小的活动时,就容易取得成绩。因此,不注意活动本身的难度,就无法作出恰当的评价。

还要注意青少年付出的努力,注意活动效果与主观努力的统一。这是评价个人的学习、工作等的成绩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7.归因逆反行为的防治

由于这种逆反行为的发生与受教育者对教育动机的怀疑有关,因此,在防治这类逆反行为时,应当注意下列方面:

教育者要心存善意。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向善、为善,变成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因此,自然而然地就要求进行这种活动的人必须心存善意,出于善良的愿望和动机进行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如果教育者心存恶意,那么,这类人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最终是要失败的。因为出于不良意图和动机而进行教育活动的人。虽然可以暂时蒙蔽受教育者,但是,这种欺骗、蒙蔽行为终究是不能长期进行下去的,一旦受教育者发现了真相,那么,就会对教育者做出强烈的否定性反映。

尽管社会上存在很多的恶人,但是,如果教育者也想以恶制恶、出于不善的动机进行教育活动的话,那么,肯定不会达到预期的、积极的目的,只能形成恶性循环,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进行必要的解释活动。如果受教育者由于错误归因而确实发生了误会时,应当进行必要的解释工作。根据情况的不同,这些解释工作可以由不同的人来做,例如,教育者本人、其他更加合适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中的某个成员、受教育者的父母等。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与爷爷比童年
你是否记得
绿色环保
狂欢的夜
我是富人
友善
找不到方向谁帮我
那个人
在忙碌中,翻过那些山
第二次的拼搏
无奈的我
妈妈的教导
祖国在我心中
我是一只青蛙
落叶是秋的眼泪
浅析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有效性需求
浅谈三角合并制度
试析内战结束以来斯里兰卡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难点分析
郑州市特殊教育状况分析
人民币贬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我国海关在对外反倾销中的作用研究
乡村文化对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管理的影响
商贸流通业与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基于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对“雾霾”灾害的思考
浅谈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考察
Tesco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分析和跨国零售企业在华发展建议
娃哈哈饮品市场营销调查研究
居民参与、利益分化与基层社区管理意愿实证分析
《她是我的朋友》说课设计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札记
《她是我的朋友》说课设计
《七颗钻石》教学实录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
《她是我的朋友》课文
《七颗钻石》教材理解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
《她是我的朋友》其它杂项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
《她是我的朋友》说课设计
《她是我的朋友》说课设计
《她是我的朋友》说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