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高一学生的语文心理透视

关于高一学生的语文心理透视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关于高一学生的语文心理透视

"

论文关键词:高一学生 语文教学 心理问题

论文摘要:高一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许多盲目甚至错误的心理表现。很值得教师关注。我们应当了解学生对待语文的心理,并寻求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

送走了勤奋、忙碌、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高三毕业生后,迎来了新一届的高一学生,他们的活泼稚气带给人无言的轻松愉悦。然而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交流,我发现如今的高一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面对读书、学习表现出一脸的茫然,每天刻苦学习但收益却不大,课业负担的加重和知识体系特点的变化更让他们不知所措。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我要求学生以《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的方式谈谈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自己对语文的认识,并附带着向我提一些意见或建议。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我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心理问题,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以期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尚未摆脱的“当年勇”心理

考入高中,对每一个高一新生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他们无形之中流露出佼佼者的自豪感。因此“经验主义”、“当年勇”心理便表现得极为突出,有很多学生将以前的学习经验随之拿来继续运用.但是在新的学习阶段中就出现了各种问题:入学时的基础还可以.但过了一段时间,月考、期中考试的成绩令人吃惊,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学生的成绩呈下滑趋势,屡战屡败。

如此,很多学生就凭当年的成就来质疑如今的危机:“我小学和初中时的语文成绩是相当不错的,为什么现在的成绩这么差?”这种“经验主义”心理实质上是未完成初中到高中知识特点认识的过渡,有学生认为中考成功的经验在高中照样可行。盲目运用自我经验,不能正确判断和理性分析同一课程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上的要求。也就是说本应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可依旧是原有曲调、旧的心态的简单重复。

二、“可学可不学的自我发挥”心理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待语文学习是任其发展,不思改进,不作努力,存在“语文从小学时候就学,都上了近十年的语文课了,有什么陌生的啊”的惯性心理。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考试时可以随便写上些话.任意发挥。可是当与别人的差距拉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必将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其实这种心理从根本上说是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轻视,使得语文课名义上是主课,而在学生内心里已经由我们经常说的“语数外”变成了“数外语”,排名已经靠后了。"

三、“忽视语文的基础性。盲目追求所谓的审美情趣”心理

在学生700字左右的作文中,标点的滥用、误用现象令人瞠目结舌,错别字更是家常便饭,意思的表达前言不搭后语。除此之外,书写潦草、书信格式不当的问题就更不胜枚举了。可是他们还在信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些要求:语文课要新鲜一点、有趣一点,老师能够再天马行空一点。试想一下。面对学生这样的语文基础现状,教师怎么可能像筑建空中楼阁一般去盲目地追求开拓视野、进行人文性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中的确有一条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人们却只强调挖掘文本的人文思想内涵,而忽视了品位文本的语言魅力,忽视了语文工具性本身所包含的人文性….更忽视了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人文性和文学性教育强调过了头,盲目地强调探究性学习,人为地拔高,脱离实际地高唱人文审美口号的影响,势必让众人都产生了好高骛远的心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了心理上的误导,导致了学生自身追求的盲目性。

四、“盲目屈从或随心所欲”的极端心理

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两种极端现象。

1.内容泛化,屈从大众。

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会出现“大合唱”现象。若是谈及“失败与成功”,必少不了爱迪生;若论及“磨练意志”。必提到张海迪、海伦·凯勒:如果说“奉献”.总少不了焦裕禄。一次作文训练中,我们听到的几乎是同一个调子,看到的是同一色的人群。好像除了这些曾经的经典人物,社会人生没有新气象。不然就是“唱高调”,“借势”伪装.凭借名人来打造空洞无物的文章。部分学生动辄建国大业、治国方针、战略技术,好似都曾经指挥过“重大战役”一般;学生的笔下尽是秦皇汉武、屈原、司马迁、苏格拉底、歌德、尼采,一个个有来头的名人铺天盖地,轮番亮相。文章只是在转述别人的话语,而缺乏自己深刻的认识,自己的思想全被名人事迹覆盖。学生盲目地屈从大众心理的表现,反映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忽视了文章应当是自我真性情和生活体验的表达。更为直接一点地说,学生作为写作主体,不能通过自己的感受从生活中摄取感情材料和心理体验,对表象生活缺少心灵的审视和主动的感受思考。

2.随心所欲的“畸变”个性

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另一个心理极端,是将“个性”理解为一种完全的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在《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中,学生很理直气壮地表达出这样一些意思:“作文中只要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就是创新。”看似有道理的话.在学生的笔下反映出来的内容却是诸多缺乏逻辑常理的言论和一批信口开河、极不负责任的话语。更甚者.有的仅为了追求独特性,只注重表达,而没有重视传达,故作深沉的口气,好似历经了沧桑似的莫名其妙的话语.让他人读来不知所云。学生这样的作文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没有把表达与聆听结合起来.更是没有从内心深处关注体验思考生活,使写作脱离了生活的真实性和个体内在体验的感受性。

学生以上这些语文学习的心理,都对当今的语文学习极为不利.对于一门基础学科和高考必考科目,如此盲目的学习心态是非常值得大家注意的;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具体心理状态,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有着阶段性的不同,教师应当通过课堂或课后的学习交流告诉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引导学生转变心态对待语文学习,并且应当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引.以此扭转学生学习的滞后心理。"

心理上的重视是学好一门课程的首要条件。高中语文学习是慢工,不像在初中,凭借小聪明,考前突击,随便发挥就能拿高分。有一些习惯性的做法需要培养,对待语文课,呆板地盲目接受或随意地任其发展都是极其错误的。高中生应当尽早养成“散兵游勇.由少到多”的学习习惯,丢弃应付考试的侥幸心理,学会塑造自己的“大语文”意识,简单说,就是用重视的心态留意观察语文知识、语文现象,做一个有心人。

开设语文课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升语文能力,开拓视野.塑造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但对此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出现削弱语文基础.忽视语文知识的负面现象,脱离文本的放言高远.只会让语文的“教”与“学”步入歧途。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实际,遵循学习基本规律,脚踏实地,在训练把握好了技能的基础上,再渗透人文性的培养。

作文是写作主体由内而外的倾吐、创造,是个体生命以大千世界为关照对象经由心灵世界的自我感受,从而得以独创出“精神”产品的过程[2],既然是产品。就有了除了作者外的其他读者,因而不能只顾自己表达而忘记关照读者。文章不是对记忆痕迹的简单记录,而是作者以整个心灵去拥抱生活时的精神产物。因此,我们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塑造学生内省的人格精神,使学生对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引动学生对生活有所触发.在心灵上有“为之一颤”的震撼。总之,教育教学都是不能脱离实际情况的,语文教学同样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屈从于“空口号”和“高调子”,只有根据所带学生实际情况.了解他们面对学科的真实心理,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七十六级台阶
阳光
“火星”风波
爸爸,我想对您说
“暖”流
秋菊
我的梦想
放鞭炮
美丽的秋雨
陌生
落叶之美
蜡烛
那只鸟儿啊
黑暗
浅论高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浅谈高职院校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
关于就业导向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
关于就业导向下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体系的思考
浅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高职教育新发展
基于就业导向的我国高职高专课程改革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应对WTO的主要对策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高等院校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关于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初探
浅谈高校实行科技管理创新的主要对策
浅谈关于警官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办好高职教育的几点讨论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失物招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