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荣格介析心理学的道家文亿渊源

关于荣格介析心理学的道家文亿渊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关于荣格介析心理学的道家文亿渊源

"

论文关键词:道 真我 无为 共时性原则 人格类型

在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史上,荣格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这不仅因为他曾是弗洛伊德“钦定”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皇太子”,而且也因为他所创立的分析心理学理论直接影响了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但是,一提到荣格,人们自然想到他与弗洛伊德的渊源关系,殊不知,他的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基因更多地来源于中国的道家文化。

荣格说:.‘卫礼贤给了我无限的启迪,我所受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人多。这句话暗含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卫礼贤给荣格的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人,包括弗洛伊德在内。二是作为汉学家的卫礼贤给荣格的影响主要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影响,卫礼贤是西方“道家热”的代表人物。所以荣格又说:“卫礼贤的工作给我们带来了中国文化基因,一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世界观的中国文化基因。那么.中国道家文化如何成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基因。下面对此略加分析。

(一)“道”、‘受陀罗’,与“真我”

在《太乙金华宗旨》的评论中,荣格写道:“我在自己的思考与研究中.发现了最关键的问题,即关于SELF的概念,我才又一次重新回到现实的世界。”“很多学者对荣格理论中的.‘SEIF一词的翻译感到困难。就笔者所掌握的材料看.译法五花八门.例如自我、自身、自己、自性等等。而且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席M盯r叮Ste:n说:.‘荣格的’SEIJF’好比中国的‘道’,这种将SEIF与道的类比,比任何专业的心理学术语或概念.都更能有助于使荣格的本意越过这种文化的障碍。因此,笔者认为,要确切理解self的含义,就必须研究荣格对“道”的领悟以及Self在荣格理论中的位置。

荣格认为,人格结构由两部分构成,即自我(ego)和潜意识(uneonsious)。自我大致和意识相当,包括我们对外界事物和对自己的意识。现实生活中,人的形象不是自我的自然流露,而必须给自我带上面罩,称为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自我与社会的一种协定。潜意识则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个人潜意识,包括我们生活中那些被压抑或暂时遗忘的个人历史经验。个人潜意识中有许多“情结”,影响和作用于人的行为。第二层是集体潜意识,这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集体潜意识存在于精神的最深层,全人类都具有.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心理遗迹,由先天的能力所组成并构成原型(archetype)倾向。原型没有具体的内容.只是一种活动的可能态势。荣格认为,主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以及我们前面所说的self。lf是一个中心原型,作为一种内驱力平衡和调和人格的对立面。集体潜意识是通过“曼陀罗”显现出来的,而“曼陀罗”画中的中心则是Self。“曼陀罗是显示有关、。lf状态的密码”。爪Self是个体生活中的根本目标.但却没有一个人完全达到这个目标。正如中国人所说的“道”.道可道.非常道。荣格说:、elf的探索直接把他引导到对“道”的领悟轨道。那么荣格是怎样解释“道”的呢?

在卫礼贤看来.“道”可以拆分为“首”和“走”。首即脑,指人的意识,走即历程.合起来,“道”即为“意识的历程”。然而荣格并不满意此说法。在《太乙金华宗旨》的评论中.荣格引用了《慧命经》开篇语:“道之精微.莫如性命,性命之修炼,莫台如一。”荣格的理解中,“道”即性命,性即意识(前所说的。命即为集体潜意识和肉体生命。性和命在父母未生个体前二者融合,至人出生时相分离。《慧命经》描述了此过程:“自此而往.性不能见命,命不能见性.少而壮.壮而老.老而呜呼。故如来发大慈悲,泄漏修炼之法.教人再入包胞.重造我之性命。”道的修炼.在于弥合性与命的缝隙。所以.“舍利由此而成”。“欲成漏尽金刚体,勤造烹蒸慧命根.定照莫离欢喜地.时将真我隐藏居”(《慧命经》渴语)。在荣格看来,成道必须超脱意识与世间事物的“互渗”关系,使意识既空非空,只有这样才能观照到自身的潜意识,才能将个体人精神中的诸原型外化出来。

成道的最高境界就是self-aeeumplish,这一概念为荣格首次提出,后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只是由于大多数学者并未了解此概念的来龙去脉,将此概念译为“自我实现”。而“自我”在荣格理论中特指eg。,显然不妥。这里,笔者依上述理解将self拟译“真我”,self-aeeumplish则译为“真我实现”。其实荣格用的德文,原意为自我的本体,self只是slolbst的英译.所以译为.‘真我”较其它词更加与荣格的原意相吻合。

(二)“自然无为”、“无人感应”与共时性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马斯洛认为,真我实现就是超越正常状态下经验的习俗的影响。马斯洛把它称为“道教的无为(Taoistieletting.be)”。这一观点显然是受到荣格理论的影响和启发。马斯洛自己也坦然承认,荣格等心理学家“开了第三思潮的先河”。那么,荣格是怎样理解“自然无为”的呢?在《太乙金华宗旨》的评论中,荣格多处提到“无为”这一概念。此前.荣格曾利用道教材料考察人格发展过程。他认为,自我是个人后天的经验内容,集体潜意识是人类千百万年积累下来的行为模式或心理发展模式,这两者的关系如何?在自我形成之前,支配人的精神活动的主要是集体潜意识,人主要依靠本能、情感活动。随着经验的增多,人的活动逐渐地变成有意识的自主的自由的活动。自我的形成和发展常常使人的精神摆脱潜意识的束缚,脱离了他以往立足的基础。自我的过度生长招来了集体潜意识的报复,导致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疾病的产生,这也是人类痛苦的根源。“无为”才能保证人格的全面均衡和统一。无为.意味着抑制自我的过度膨胀.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这样才能对生活处之泰然,追求终极幸福。"

(三)阴阳四象八卦与人格类型

《易经》为中国群经之首。历史上许多学者认为它是儒家之作,而在台湾陈鼓应先生看来,《易经》的哲学思想实属道家而非儒家。对此.笔者深表赞同。《易经·系辞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太极也称为“太一”或“太乙”,即老子的“道”;两仪,指阴阳二气;四象为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八卦则为乾、兑、离、震、翼、坎、良、坤。这是《易经》中著名的阴阳四象八卦本体论。荣格正是从这一理论中获得启示,提出了相应的人格类型理论。

l、阴阳与内外倾两种基本定势

《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现象,无不依当时的时机与所处的地位,或者成为阳刚,或者成为阴柔,这一阳刚与阴柔动静变化作用不息的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更是人生的要谛。

荣格认为,虽然真我(self)是人格的根本目标,但却没有一个人完整地表达这个目标,我们都是从片面方式发展,例如,有许多人发展了意识的生活,而忽视了潜意识生活.女性忽视了男性的方面(阿尼姆斯原型),男性则忽视了女性方面(阿尼玛原型)。在此基础上,荣格提出了两种倾向的极性.或者称为定势,即内倾—外倾。性格外倾者向外活动,面对外界;性格内倾者较安心于其内心世界,并从诸如阅读和艺术的生活中取得较多的快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种倾向.但是却往往是偏向一种倾向,而留下另一种倾向没有充分发展,成为潜意识。

2、四象八卦与人格类型

由于简单的内外倾分类不足以说明人们之间心理与行为的巨大差异.荣格引进了他称之为机能的四个调整变因。第一种机能是感觉.感觉是对物理客体的觉知.即通过感官意识到外界刺激;第二种机能是思维,思维是一种产生意义和领悟的过程,确认客体是什么东西并形成概念;第三种机能是情感,情感是权衡和评价的主观过程,即确定心理经验的情绪涵义;第四种机能是直觉,直觉是潜意识的知觉过程,它是关于我们心理经验之后意义的预感。这四种机能中,思维、情感属理智机能,感觉、直觉属非理智机能,分别与四象中的老阳、少阳、老阴、少阴相对应。"

四种心理机能与内外倾相联系,构成了八种人格类型.即外倾思维型、外倾感觉型、外倾情感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感觉型、内倾情感型、内倾直觉型,分别与八卦中的乾、兑、离、震、翼、坎、良、坤相对应。

张春元先生对荣格关于道家的解释推崇备至,称:“在此之前,从未有人用现代心理学解释中国道家,并真诚地将它提升为人的精神活力,减轻人生痛苦来践行。’,。其实.荣格对道家文化的接受与阐释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一方面当时“目的理性”主宰一切.“世界丧失魅力”(韦伯语),随着人类理性的异常发展,物质文明越来越繁荣,但人类白尔痛苦、焦虑、优愁反而日益加剧,生态平衡的破坏、能源枯竭、战争等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悬在人们心上的利剑,特别是战争,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荣格体验尤为深刻.所以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无为”,这一文明批判之投向恰好成为医治人类深层痛苦的一剂良药.另一方面,西方哲学的认识以及现代物理学的研究都表现了与道家思想惊人的相似性。海德格尔、胡塞尔等人的思想不同程度地烙上了道家文化的印记。正是由于此,德国汉学家卜松山把道家文化看成是20世纪“时代精神的玩偶”。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可以说是西方道家热中的一朵奇葩。但是,正如卜松山所说,西方对中国道家的接受存在创造性误读。荣格对道家的阐释,无疑也是一种创造性误读,但是世界上哪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是创造性的误读呢?中国人自己对道家经典的解释不也是见仁见智?何况,荣格为西方人理解中国文化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这种独特的视角为中西文化的深层沟通融合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也为我们充分发掘我国古代文化的心理学意义.推进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一直以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心理学是舶来品.所以无论研究或者教学,“言必称希腊”。而很早就有西方人指出:中国是心理学第一故乡。荣格的研究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一点.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神奇的黑板
小制作--坦克
眼睛、耳朵、鼻子和嘴
假如我是一颗水滴
快乐的拼句游戏
美丽的雪花
今天,母亲节
认错
庆祝会
日记一则
认错
我是一朵小雪花,
我的邻居
给伊拉克小朋友的一封信
到芗客隆购物
关于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绩效管理研究
关于后危机时代韩国大学生就业对我们的启示
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本质的多元论思考
试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关于高职英语教师素质的构成及提高途径
试论学生自我评价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历史与现实
试论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的关系之辨
试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思考
关于中职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思考
试论高职生管理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关于《人才规划纲要》引领下的西部高技能人才培养
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
关于现代社会职业女性角色变化与价值选择
关于行业的职业教育指导职能分析
《琵琶行》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两首》有关资料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马嵬》(其二)赏析
咋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探究性学习述略
《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课文赏析
人之常情是解读作品的钥匙──《琵琶行》教学后记
《琵琶行》课文导入
说《琵琶行》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杂谈
《琵琶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