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简述黑塞与心理分析

简述黑塞与心理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简述黑塞与心理分析

" [论文关键词]黑塞 荣格 心理分析 原型

一、黑塞的生平与背景

黑塞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够继承牧师的道路,于是黑塞14岁时考入了墨尔布隆神学院。入学后不久黑塞便时常陷入沮丧的精神状态,逐渐患上了神经衰弱和抑郁症,并多次企图自杀。黑塞在其《自传》中说:“我不是个唯命是从的孩子。我好不容易才适应那个虔信的教育机构,那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压制和扼杀人的个性。”[1] (P612) 不到两年,黑塞几度逃学后最终告别学校生活而开始另谋生路。在其后的10年中,他做过书店店员、钟表厂的学徒,也曾尝试书商的职业。

尽管生活艰难,但黑塞却也能充分利用祖父与父亲的藏书,潜心自修和持续地写作。1904年,黑塞人生中的第一道曙光来临,他撰写的长篇小说《乡愁》(Peter Camenzind)出版并引起热烈的反响。同年,黑塞与长他9岁的玛莉亚·佩诺立(Maria Bernoulli)结婚,移居至凯恩赫芬(Gaienhofen)小村,在此过着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专事写作。

二、黑塞与荣格的交往

1916年,身心疲惫且身患神经衰弱症的黑塞移居瑞士,住进鲁柴伦 (Lucerne) 的松麻特 (Sonnmatt) 疗养院,开始与荣格的学生约瑟夫·贝恩哈特·郎昂(J. B. Lang)做分析性心理治疗。荣格曾被弗洛伊德视为其精神分析的法定继承者,1909年和弗洛伊德一起受邀赴美国参加克拉克大学的百年校庆之后,便奠定了他在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界的地位。1913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分裂之后,建立了其分析心理学体系,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而著称。 1921年的夏天,黑塞前往荣格在瑞士库斯纳赫特的住所,继续他们的心理分析。同时,荣格也邀请黑塞在苏黎世的“分析心理学俱乐部”做演讲。通过黑塞的书信,我们可以看到,黑塞对于荣格的人格及其心理分析能力都有着极大的热情:“我与荣格一起,此时,我正经历着十分困难,有时是难以承受的生活危机,也体验着心理分析的冲撞……它震撼着你的内心,也同样伴随着痛苦。但它是有效,是有帮助的……所有我能说的是,荣格博士正用其出色的专业技能引导着我的心理分析。”[3] 即使是在黑塞完成了与荣格的心理分析之后,他也曾这样表示:“我希望能够继续与荣格做心理分析。他是一位崇高,充满活力与智慧的人。我对他充满感激,很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与他一起做心理分析。”[3]

荣格对于黑塞也有着同样的热情。在1919年的一封通信中,荣格对黑塞邮寄《德米安》(Demian)给他表示了感谢,并且指出书中呈现出黑塞所领悟的心理分析意义。荣格说:“读你的书,就象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了灯塔的闪耀。”[4] (P573) 在这封信中,荣格称自己本来就认识“德米安”,他可以为黑塞提供更多的有关“德米安”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实际上,那也是其分析心理学的最重要的发现,与无意识接触中所获得的领悟,以及他在其《向死者的七次布道》中所呈现的心灵的真实性(the reality of psyche)。

在《荣格书信集》中所收录的荣格给黑塞的最后一封信是在1950年,荣格的75岁生日后不久。荣格写信给黑塞,感谢他邮寄的生日礼物。荣格说:“在所有给我75岁生日的祝贺中,你的致意与礼物最使我感到惊喜和高兴。”黑塞给荣格的生日礼物大概是其《东方之旅》,因为在那封信中荣格接着说:“我尤其感谢你的《东方之旅》(Morgenlandfathrt),我要用安静的时间来静静地读它。”[4] (P563)

三、黑塞的心理分析经历

黑塞开始寻求心理分析和治疗的时候,正遭遇着严重的心理危机。由于反战,他被迫背井离乡,生活陷入困境。1916年初他父亲去世,年幼的儿子又身患重病,妻子的精神病急剧恶化而不得不住院治疗。一连串的精神压迫和心理压力使黑塞深受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折磨,于是,他找到荣格的学生朗昂开始了分析性心理治疗。 1921年前后,黑塞的生活仍然笼罩着某种阴影。他的小说《悉达多》的创作也受到困阻。于是,他直接找荣格寻求帮助。在库斯纳赫特的家中,荣格与黑塞一起做了数周的心理分析。据贡特·保曼(Gunter Baumann)论文中的资料显示,黑塞对于他和荣格所做的心理分析给予了十分积极的评价。他承认自己当时仍然经历着严重的心理困难,包括难以承受的生活危机和痛苦的内心冲突。在1921年4月写给友人鲍尔夫妇(Hugo and Emmy Ball)的信中他提到在荣格那里的心理分析,并且说:“我要再停留长一些的时间。我开始吃的果子必须要吃完,荣格博士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4] (P576) 同时,黑塞也明确告诉他的朋友,接受荣格的心理分析是有效的,正是他所需要的帮助。

四、黑塞的心理分析感受

黑塞的心理分析感受,可以从其作品中得以体现。我们也可以根据黑塞创作的线索,从《德米安》到《荒原狼》,从《东方之旅》到《玻璃球游戏》,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分析的意义。

(一) 面对阴影:黑暗中的求索

荣格用阴影(shadow)来描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阴暗存在或无意识层面的人格特征。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自我的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但大多是让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诺伊曼在其“关于阴影的看法”一文中说,“阴影是人格未知的方面,它通常以黑暗的形式、以怪模怪样的邪恶图形来面临自我,面临光明面和意识的中心和代表——对它们的面临对个体来说总是一次重大的经历。”[5] (P115) 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若是能够具有面对阴影的勇气,通过阴影的挑战,那么往往就可以从阴影中获取积极的力量。德特勒夫森和达尔克在其合著的《疾病的希望》中,发挥了这种关于阴影的心理学观点:“阴影使人生病——同阴影的交锋会使人康复!这是理解疾病和治愈的关键!一个病症永远是一个具体的阴影部分。”[6] (P46)

在黑塞的《德米安》中,从第一章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对比,辛克莱在孩童时代就面临着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是他中产阶级的家庭,一切井井有条;另一个是仆人和劳工的世界,充斥着醉鬼、泼妇、谋杀和痛苦。流浪儿克罗默就是来自这个可怕阴暗的世界。开始的时候辛克莱认为这个世界很黑暗,克罗默很堕落,但后来他发现这正是他自己的阴影。德米安告诉了他该隐和亚伯的故事,并作了重新解释。他认为圣经故事是对事实的歪曲,也许该隐并不是一个由于嫉妒而杀害自己亲兄弟的恶棍,也许他的勇猛和智慧使人惧怕,人们才编造出这样的故事为自己的懦弱开脱。通过这个故事,辛克莱认识到走向黑暗世界并不一定意味着邪恶,也许还是勇猛或智慧的表达。

“阴影与我们同在……我们在某个地方有一个邪恶而可怕的兄弟,那是我们血肉之躯的复本。”[7] (P38) 这很像黑塞的文笔,但却是荣格的表达。在《克莱恩和瓦格纳》中,小职员克莱恩也发现在他拘谨的外表后面隐藏着一个成为顽童和谋杀者的欲望,他把他的阴影叫做瓦尔纳。而《席特哈尔塔》中的主人公在其第三个阶段对世俗的学习里,遇到了他的阴影:酒鬼、赌徒、世俗贪婪的商人,并接受了面对阴影的挑战。面对阴影的挑战在《荒原狼》里就更加明显,哈勒意识到在其高度理智化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兽性的生灵,他不得不在文明人和狼的争论中度日。作为人,他是理智富于人性的,他痛恨自身的狼性;作为狼,他是粗野不驯的,肆意妄为的。但是有时他们又能和平共处,彼此互补,他发现两种倾向的和谐共存使他与神更接近。黑塞在其《荒原狼》瑞士版的跋中写道:在此之前的小说里,我一心想表现一个美而和谐的世界,避而不谈内心那些黑暗、混乱的方面,只强调敬畏之心,高尚的品格,因而压制了千万种真理,使我自己作为诗人和作为人都感到疲惫和沮丧。承认恶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

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来说,阴影并不完全只是消极的存在,意识到阴影存在本身,已经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面对与认识阴影需要勇气,正是勇者的风度。阴影中包含着许多本能的内容及其能量,原始与幼稚的心理特点,以及阴暗之中的玄妙。觉察自己的阴影,乃至达到某种心理的整合,也是心理分析过程中重要的工作目标。

(二) 阿尼玛意象:心灵的指引

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中,阿尼玛(Anima)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一种原型意象(archetypical images)。荣格认为,无意识的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而这种象征性的意象,包含着人类精神发展的创造性源泉。而就个体心理分析过程中的阿尼玛意象而言,其往往被视为心灵的指引。 在《荒原狼》中,赫尔米娜(Hermine)这一名字是黑塞本人名字的女性化形式,也正是他自身阿尼玛意象的体现。赫尔米娜引领哈里从其绝望与自杀的边缘,重返于充满希望的生活和爱情中去。在《纳尔乔斯和歌德蒙德》中也有同样的寓意,当黑塞把“追求永恒的母亲”作为歌尔蒙德风流行为的动力时,阿尼玛的意义就显现了,而且,歌尔蒙德对生活矛盾的解释也是和母亲原型有关的。尽管黑塞后期的作品中女性人物较少,但阿尼玛的原型仍然存在,如在《东方之旅》中,记录者说他的生活目标便是去获得一位美丽公主的垂青。“内在的女性引领我们向前”是歌德的浮士德体会,也是黑塞心目中英雄们的感受。

(三) 超越与整合:自性化过程

在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中,“自性化”(individuation)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过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安德鲁·塞缪斯(Andrew Samuels)在其《荣格心理分析评论词典》中曾作这样的定义:“自性化过程是围绕以自性为人格核心的一种整合过程。换句话说,使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或她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同时又是一个平凡的人。”[8] (P76-79)

自性寓意着一种超越,超越于人格所呈现的面具与阴影,获得一种内在的心理整合性。黑塞曾表示,他的所有的作品,从《卡门钦特》到《荒原狼》再到《玻璃球游戏》,都可看作是对个人人格或其自性化过程的捍卫。黑塞在其《玻璃球游戏》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综合的科学和艺术,而且是一种“使心灵趋向宇宙整体目标的运动。”正如书中的克乃西特所追求的,是要到达我们自性的最深处,去感受那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尽管还没有开化却已具有一颗包容万有的心灵。”[9] (P464) 荣格曾经说过“自性化并不与世隔绝,而是聚世界于己身。”[11] (P432) 我们在黑塞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自性化过程的主题。注重精神生活者的孤独以及他们的需要,把个人的生活和行为加入超越个人的整体之中,是黑塞持久的努力。瑞典皇家学会主度斯格尔德·库尔曼在黑塞获诺贝尔奖的时候,称黑塞为我们提供了摆脱精神困境的道路。黑塞借他那充满灵性的创作向我们呼喊着超越与整合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2]黑塞. 我的传略[A]. 赫尔曼·黑塞小说散文选[M]. 张佩芬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Gunter Baumann.‘Hermann Hesse and the psychology of C.G. Jung’[D] . A Paper given at the 9th International Hesse Colloquium in Calw,1997.

[4]Gerhard Adler. C.G.‘Jung Letter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5]诺伊曼. 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德特勒夫森,达尔克. 疾病的希望[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7]C.G. Jung.‘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M]. Bolingen Series XX,Pantheon Book,1953.

[8]Andrew Samuels.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Jungian Analysi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7.

[9]黑塞. 玻璃球游戏[M]. 张佩芬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10]Miguel Serrano. ‘C.G. Jung and Hermann Hesse’[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66.

[11]C.G. Jung. ‘Collected Works(Vol 9)’[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水娃娃
我和哥去成都玩
我喜欢
娃娃鱼逃生记
踩影子
做豆浆
英英真勤快
有趣的书
游动物园
校园一角
国庆节
我的校园
我多想……
美丽的校园
有趣的现象
2012新的一年社区工作思路
卫生工作安排
2012检察工作思路
公安工作谋划
公司工作展望
2012安全生产工作思路
工作展望
乡镇工作谋划
检察工作思路
及早谋划工作
检察工作总体思路
公司党委工作安排
镇政府办公室工作思路
乡镇工作安排
2012信访工作要点
中日两国将重启防务安全磋商会议
对规范的管控何以可能
徐勇凌:中国在军事交流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
二十世纪乡里能人审美形象嬗变论详细内容
中国24小时内通过3种方式抗议奥巴马会见达赖
中方就奥巴马会见达赖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当代建筑美学思维的兼容性问题探讨
试论中国当代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构建
浅论中国传统灯具中的设计美学内涵
试论体验美学视野下的散文教学
加强大学生社会伦理责任教育路径研究
浅谈西方现代美学与艺术独立问题研究
中国军队利用京沪高铁投送轻装建制部队
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精神
介的美学困惑与本雅明的艺术理论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设计
大自然是一本书
名人谈对自然的感受
《敬畏自然》课文评点
《罗布泊,消逝的汕湖》教学设计5
《敬畏自然》研读赏析
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
《敬畏自然》难句解析
《寻觅春天的踪迹》活动评价
哭泣的天空
《唐山大地震 》〔节选〕
有关春天的诗歌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1
《敬畏自然》课文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