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加强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势在必行

加强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势在必行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16

加强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势在必行

"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逆反心理 认识 调适

论文摘要:在对青少年的施教中,教师、家长及专职青少年教育的工作者们,普遍感到当代青少年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同时又表现出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状态。因此,逆反心理正在使很多教育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和动摇。鉴此,揭开逆反心理的神秘面纱,了解其实质、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它的良策的问题便撂在我们面前,而且,学校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心理机制

所谓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逆反心理并不是无缘无故就会诞生的,它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演变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2、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其中,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是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这是因为,无论什么人(不包括思维不健全者)怎样认识某一现象或问题,在其心理上都具有一定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认知,支配人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即是拥护、支持、顺从态度,还是怠慢、反对、逆行的态度。

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个构成要素,主要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观念,一般会感到一种满足、充实和愉悦;而对不理解的信息和观点,一般会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将这些对新观念、信息的情绪感受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存储的知识内容、态度加以比较,当原有的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时,不良情绪就会愈加强烈,从而导致产生去抵制有关教育管理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当这种意向倾向越来越多时,逆反心理就会逐渐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

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的第三个构成要素,在逆反心理中是显而易见的,它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不但能加深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而且对我们寻找解决对策,并有效地预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的意义。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一般原因

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主观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3、1、1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3、1、3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还是不平衡的,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青少年在心理学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和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3、2客观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除了主观因素外,还有诸多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2、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一是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的积蓄、沉淀,在青少年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家长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二是某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使用的方式往往有些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属品或者是把孩子当成孩子,很大程度上没有给与孩子尊重,导致孩子自尊心匮乏、孝心沦丧,最终“被迫”走上逆反的道路,甚至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潭。

3、2、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总是把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教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教师施教的内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3、2、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青少年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3、2、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此外,互联网给青少年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良的网络文化很容易把个性日趋独立,但又无法完全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是是非非的青少年误入歧途,而不能自拔,现在网恋给青少年带来的悲剧已经屡见不鲜。

4、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方法

通过前面对青少年逆反心理实质、活动和机制以及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4、1 加强教育者指导思想的转变,充分尊重被教育者。从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这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我们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青少年。进而就会减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4、2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教育者能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和背离,那么,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

4、3 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导,则更是必要的。

4、4 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把它提出来置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帮助青少年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起到预防、消除逆反心理的作用。

4、5 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和成功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他们认为: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屡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

笔者认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装载成功之船的海水,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可能性则是极有可能的,也就是说,对于青少年逆反心理处理得当,则会把青少年从罪恶的鸿沟中拉回来,反之,则会是青少年坠入犯罪的深渊。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知心姐姐”卢勤建议: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即使表面顺从了,但是,逆反心理的祸根将扎得更深;那么,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

为此,我呼吁!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应该由枯燥的应试教育转化为妙趣横生的互动教育!学校对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考核是不容小觑的!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情商教育也是当务之急,加快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的步伐更是势在必行!

重要参考文献:

(2)岳珍:青少年心理医生,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6

(3)刘翔平:学校心理学-学生心理教育评估与干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6.6

(4)朱宗顺:现代学校教育导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

(5)卢家楣 魏安庆 李其维: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

(6)宿春礼:自己是最好的心理医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9

(7)卢勤:告诉孩子,你真棒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5

(8)宋晓明:犯罪心理学,人民公安出版社,2005.4

(9)王向阳: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思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7卷第2期,2005年6月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工作狂——爸爸
游古城西安
象棋班的同学
我身边的奥运
捉螃蟹
可爱的“小老鼠”
我的一个教训
我的表哥
小老鼠
粗暴的伯父
观察发现
空调和蒲扇
2008年科尔沁国际夏令营
找秋天
给外国运动员的一封信
聚会邀请函范本
毕业x周年聚会邀请函
电子商务事业发布会邀请函
网上招聘会议邀请函
医学文化节邀请函
学生实习就业合作邀请函
六一活动邀请函
大学同学聚会邀请函
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邀请函
春游邀请函
战友聚会邀请函
教育讲座邀请函
建筑产品推广会邀请函
集体春游邀请函
请老师吃饭邀请函
其它医药学论文: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仲裁若干问题研究
其它医药学论文:关于防范医疗纠纷的理性思考
胆道术后结石残留9例分析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之优缺点
西医院校中的中医教学体会
《弗莱克斯纳报告》与美国医学教育认证的起源
喜炎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低血压患者维持血液透析的护理
其它医药学论文:浅论医疗侵权的举证责任倒置
西安市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HIV/梅毒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误诊一例教训分析
松滋市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与探讨
教师应如何教好《人体解剖学》实验课
其它医药学论文:浅谈医疗活动中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其它医药学论文:医疗事故责任的法经济学考量
《献给母亲的歌》主题班会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雪》导入语设计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1
《献给母亲的歌》参考资料
《献给母亲的歌》活动建议
《雪》难句解析
母亲、家庭与祖国
《献给母亲的歌》活动评价
《雪》教学新点子
柳暗花明又一村──《献给母亲的歌》的教学体会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
《再塑生命》教学设计1
《再塑生命》教学设计
《雪》内容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