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 [摘要]在中学生个案心理咨询工作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家长的主观性教育和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成也父母,败也父母”已成为当前青少年学生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现象。

[关键词]心理咨询 家庭教育 家长

我们在近十年的上百个青少年个案咨询工作中发现,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青少年来讲,中学生在个案心理咨询中无论内容、形式还是咨询效果都有其独特性。总括其特点主要有:一是内容多为学习问题。涉及学习成绩、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计划、生物钟等;二是表现比较强烈。如与父母、同学关系出现问题之后负气离家出走、心灰意冷的;三是极端化倾向。一次考试成功会使他们觉得自己不得了,飘飘然溢于言表,而一次考试失败又能把他们打入十八层地狱;四是心理表现的表面性和简单化。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而产生的挫折感尽管表现强烈,但大多很肤浅简单,或者说他们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情绪反映;五是可塑性强。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论从认识上、情意品质上还是个性特征上都处于一个质的转折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合情合理的引导、推心置腹的沟通、没有任何条件的尊重接纳以及通情达理,都会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六是家长的配合是咨询效果的最基本保障。中学生来咨询百分之九十五是有家长陪伴,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在中学生咨询模式很特别:家长——学生——家长——家长学生。在此模式中,家长的地位很重要。这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并通过实践证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几乎百分之百与其家长有高的相关关系、心理问题能否有效解决也离不开家长的全心全意配合,与其说家长想通过咨询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不如说是家长通过给孩子咨询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结果是家长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的所谓问题也就解决了。通常的情况是家长生病,孩子吃药,也就是说当孩子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一般不会考虑到自己与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关系,认为孩子的问题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于是会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治病,甚至把孩子弄到精神病院吃药打针。然而在我们的中学生咨询模式中,家长最终意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才是孩子心理问题滋生的关键,孩子真正的病根是家长。既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全家总动员共同解决问题,家长生病家长吃药。这样的效果在个案心理咨询中的作用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大的,由此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能否顺利走过人生这个转折期、能否健康成长、成材的最重要因素,而家长又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家庭教育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点:从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来看,他们之间更多一层血缘关系。就是这一点使家庭教育在实施中表现出感染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与亲切感,因而,对父母的教诲愿意听取。父母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时刻受到父母的不自觉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严密计划和系统性的正规教育。家庭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进行影响。比如对孩子进行表扬和批评等,这是一种显性教育;二是家长利用和控制家庭环境并使之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如注意自己的言行,布置家庭环境等,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两种教育形式使得家庭教育表现出熟知性和继承性。父母子女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最多,所谓“知子莫若父,知父莫若子”便说明了这一点。长期的家庭教育熏陶使子女自然而然地把家庭中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即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其实质就是人的人格心理形成的生理基础。所谓“家风”、“家传”就是家庭教育继承性的一种证明;从家庭教育实施的时间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表现为早期性和终身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李全彩,2000)。正因为此的家庭教育特点也就必然带来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问题,而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也是最能动的因素是家长,家长在家庭中对于孩子的不良影响主要由于其有意无意中对客观存在的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忽视——太主观所造成。我们在咨询中家长的主观性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想当然的家长

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认识水平,无论是低文化水平的家长还是高文化水平的家长,他们在孩子未出现严重问题之前都固守自己的教育方法方式,认为自己的教育没问题,而有问题的是孩子,因此一般带孩子来咨询的家长总是把孩子的缺点数落的很多而且非常生气,恨铁不成钢之情益于言表。这类家长的教育观念与他们的自我中心思维紧密关联,在他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孩子其实只是他们的一部分或者延续,因此必然的只能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无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当然这种观念不仅仅制造了许多问题青少年,而且造就了大批缺乏创造性的平庸者。家长的欲望就是孩子服从,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可以为所欲为的对孩子实施他的教育,也就是说家长认为的好的教育都能够在家庭中进行,这是由家庭教育不可控的特点所决定的,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种家庭教育。尽管孩子会有不同形式的反抗如婴儿可以哭闹来反抗家长肆意的更换奶品,幼儿利用逐渐灵活的身体动作挣脱家长的手,甚至小学生学习撒谎来反抗父母的附加作业,但客观上的力量悬殊、脑力的巨大差异,孩子绝对不是家长的对手,最终的结局,至少是短暂的结局孩子输多赢少,家长是赢家。也就是这个赢家满足了家长的统治欲、权利欲、占有欲,但恰恰牺牲孩子的敢为、敏感、求新求异、自我保护、抗挫耐挫、自信自尊、爱、理想等优秀心理品质的形成。任何心理品质都是一个养成的过程,一旦过程中的教育刺激是不良的,尤其是当个体的主观经验还不足以对刺激甄别的情况下,隐患是巨大的。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就是这些隐患的突显时期,前来咨询的青少年尽管问题不同,但根源性问题是一致的:普遍的家长都有自我中心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家庭教育

尽管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但反应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外向孩子反应强烈,有的内向孩子反应舒缓甚至表面很平静。前者从客观上会引起家长的关注、会造成矛盾的激化,使成长问题明朗化,一般不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后者的成长问题则往往被家长忽略,许多家长说孩子一直都很乖,没想到会弄成这样。如一位叫小敏的初三复读生在新学校学习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她离家出走,家长动用警力被找回,后又割腕自杀而因刀不快未遂,按她的原话就是“想死,刀都不快”。这位少女是不是真的对生活绝望了呢,不是!作为一个内向又刚刚转入新学校的复读生来讲,她的自尊因为刚开学的一次课堂上表现不佳被老师罚站多达10节课,受到了近乎完全的破坏。于是她多次向家长提出转学,但家长总以该生所在学校教学质量高等理由拒绝;她多次向同学表达她对老师的做法的反感情绪,以期试图从同学中找到缓解自己心灵痛苦的途径,但她又失败了,因为已经习惯了老师做法的同学并没有与她产生共鸣。小敏最后选择了前述的反抗方式。终于唤起了家长的注意。小敏在其父母等几个大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工作室。我与小敏只聊了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就达成了共识:换一个环境,重新投入生活。小敏显得信心十足。小敏的悲剧性故事可以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作为一名中学生家长,务必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只一味地按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想当然地去要求孩子,甚至于去逼迫孩子,就如" 小敏的父母,那不仅不能培养出人才,而且连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都危险。

家庭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一个很难掌握的问题就是在教育子女中,家长如何讲究分寸,把握尺度。有一种翠鸟,开始窝筑得较高,怕小鸟摔死,便住下挪窝,一次又一次,最终把窝移得离地面很近,结果小鸟被人抓了去。同样严格要求也是需要的,但过了度,不讲分寸,就会成为苛求,不但不能对孩子起积极的教育作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就会束缚孩子个性的发展,使孩子成为一个萎靡不振、少年老成的小老头。平等、民主、宽容自然是我们教育孩子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但一旦过了头,就会成为放任,姑息养奸,家长也会失去教育的主动权。马卡连柯曾说:“不管你们采取哪一种教育方式,你们都需要一个尺度。因此,也就需要在自己的身上培养分寸感。”这话是颇有道理的。家庭教育难就难在分寸的把握上。家庭教育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艺术。(季成军,19

9

8)若不能很好地把握这种艺术,教育的结果往往于希望相反。

(一)追求完美的家长造就了一个一无是处的休学女生

梦成第一次来咨询室面询是爸爸妈妈陪来的。之前梦成的父母单独来联系,他们介绍孩子情况的时候是声泪俱下的:17岁的梦成已经休学一年,在过去一年里,去过国内许多大医院的神经科室检查过,结果是没有生理疾病,也有家医院希望孩子住院进行精神治疗,因为孩子母亲考虑名声不好拒绝;在家体养的梦成仍然念念不忘的学习,但一拿起书本就胡思乱想,越是看不下就越着急、焦虑,便向父母尤其是其母亲发泄,其母亲经常被打骂撕咬;新的学期如期到校,但很短的时间后,不在愿意去学校,不仅如此,继而不愿出门、不愿意见别人,但母亲必须在家里陪她,陪她的母亲就是她任意发泄的对象(其母说道此处哽咽不能语)。梦成的父母一再请求救救他们的孩子。于是我们约好了第一次的面谈。

父母在前,梦成在后。我仔细留意了梦成的举止:1.7米的个头,身材瘦长;低头颔胸弯腰斜肩,漫漫踱进来。简单的介绍,我请其父母离开,并请梦成坐下单独交流。从走进咨询室时,我不能看到她的脸,坐进沙发的她头几乎与漆盖连在一起,更看不到。开始的半小时除了极个别的常规性人口学问题的答话外,她没有主动说一句话,头也一直没抬。快到40分钟的时候,她才抬头用眼翻看了我一眼,回答了我非常友善的问题“咱们来想一想除了学习外你的优点?!”她沉默了足以让我快要沉不住气的时候,伴随着再一次的抬头,看着我的眼睛,她说了一句我永远都不能轻松的话“我使劲地想了,要说优点一点也没有,但我的缺点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梦成的这一抬头和这样一句话让我接受了这样一位服务对象,也找到了我工作的切入点:自卑和追求完美是症结。经过了大约三个月十次的咨询,本案主基本能继续学业,后期的电话追踪是她如愿考上高中。)

后来与梦成的父母交流,了解到梦成的父母对孩子从小要求严格甚至严厉。这是一种典型的苛求型家庭教养方式,是一种对子女要求过高,成龙心切的盲目的教育类型。父母对孩子盲目地进行教育,给孩子“加餐”,把孩子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使他们没有一点娱乐、休息和体育活动的时间。由“加餐”而承担的任务是孩子力所不及的,他们会越干越没劲,甚至对学习产生厌恶和恐惧心理。

(二)家庭关系不和谐是中学生心理危机出现的导火索

一位叫静的初一女孩因吞吃安眠药被父母认为有精神病前来咨询。因为又瘦又小看上去不像中学生,从表面看你也无法把自杀与她相联系。与静的第一次面谈,我认识到她是一种习得性无助,心理成熟的程度与其生理年龄极不相符。静与我说话的时候要经常看看门口,在我一再的说明安全保密的情况下,她说了她的成长史:在记忆中父母除了吵架、撕打就是冷战,不管谁不高兴谁受了憋屈,她就是出气筒,尤其是母亲生病后,更是脾气暴躁,稍不注意就会招来漫骂或殴打。初次咨询的形成的初步印象,静这个女孩是父母矛盾的牺牲品,要改变孩子的心理首先就要改善她的生存环境,而其父母是环境的主要制造者,由此咨询工作找到了切入点。

按照我们的咨询模式,我对起父母进行了咨询。这对夫妻在形体上差别非常大,妻子高大粗壮,丈夫显得比较瘦小。谈话开始后不久,夫妻的矛盾就明显暴露,即使对孩子的问题上也是互相指责、埋怨:丈夫说妻子不照顾家和孩子,妻子强调自己是个病人,需要人照顾,而丈夫不关心体贴自己,感觉很委屈。在交谈中我了解到,静的母亲多年前被诊断为抑郁症。这个家里的成员,一个是忙于工作的丈夫,一个是未成年的女儿,时间久了,谁也保证不了不惹病人生气。由此夫妻矛盾经常的激化,孩子承受家庭的这种痛苦很显然是别无选择,她小小年纪不能承受生命之重也是必然。

(三)母亲的溺爱造就了一个怕脏的强迫症患者

虎子的父母因感情不合在他上初二的时候离婚,当时的虎子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跟着母亲生活。母亲是个好强的女人,家里家外都操持的很好,这些让虎子感觉很温馨,很快地习惯了只有母亲操持的家,自己像所有的独生子女一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因为单亲的缘故,母亲对虎子更是百依百顺,某种程度上也纵容了孩子的自私行为,尤其是加剧了青春期的虎子的自我意识膨胀,以至于后来的他不能容忍除了母亲之外的任何人。

离婚后经人介绍和规劝,虎子的母亲有意重新组织家庭,几次很好的机会都因孩子的反对而放弃,当时的母亲只想到孩子是因为爱妈妈而反对,并没有引起她的特别关注,考虑再过两年孩子大了再组织家庭也不迟。谁知计划赶不上变化,工作中遇到了一位男士不仅对她好而且对孩子也特别关心,两人都有意生活在一起。这次他用默然来反抗:不说话,成绩下降,期末考试时因写错了字而大闹,既而写作业时要不停地擦,后来发展到满张纸上都是小洞眼,再后来回家就洗手,长时间地洗,严重时想洗手的时候要找水洗,即使冬天破冰也要洗,手都洗烂,不能正常学习,问其原因是手脏了。在我们对虎子的强迫洗手进行咨询与治疗过程,我们发现尽管他想治疗但没有决心、怕吃苦;在寻找原因时,他说都是她母亲再婚造成的;他说他爱他母亲,但说到最后都离不开一个我字,所以我们认为虎子根源问题是太自我,没有任何责任心,不会爱。

家长们的素质参差不齐,但孩子又无法选择父母。高尔基说:“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的事。”为人父母者,不爱自己的子女者微乎其微,舔犊之情,动物尚有,何况人乎?对子女的爱是人性的集中体现之一。而在当今的独生子女家庭里对子女的爱就更为强烈。然而这种爱太多、太滥使爱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往往是爱子有余而教子不足,结果只能是“慈母败子”,培养出“比先天愚型儿更可悲的情感愚型儿”。 家长爱的动机和效果没有呈正相关关系。

爱是一种能力,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中发现这是真理。我们要指导家长学习如何爱孩子:首先要让家长了解孩子。一些家长总觉得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了如指掌,其实并不尽然。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了解都有许多“盲点”。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大多数家长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不能换位思考、不能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尤其是孩子的思想、人格得不到来自家长的尊重,所以家长和孩子关系紧张;而有的过于严厉、粗暴,孩子一见家长就害怕,就会对家长存有戒心,有意躲避,有意掩盖真实思想,不讲真话,只讲家长爱听的话,以假象蒙骗,家长就无法了解孩子的真实思想情况。其次是让家长要学会欣赏孩子。现代的家长似乎都与自己的孩子过意不去,孩子无论怎么好也总是不完美,家长在此蛮不讲理、霸道专横,竭尽家长的权威或淫威,就如上述的梦成。家长要全面看待孩子,要全面了解孩子,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带任何的框框,不能受印象的左右。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值得喜悦欣慰的过程,用欣赏发展的眼光心情去对待孩子成长中的任何问题,青春期是什么,它是人真正成为人的巨大兑变、裂变,成长总要付出代价。但我们的家长似乎应验了那句老话:好了“疮疤忘了疼”。家长们普遍存在家庭教育观念是只要结果没有过程的,当我们与家长们探讨此问题时,他们几乎都惊讶于:“生命需要过程”“生命都有过程”,但却被自己忽略了。因此,我们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家长生病,孩子吃药”“成也父母,败也父母”已成为当前青少年学生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现象。

[参考文献] [2]季成钧主编.家庭教育学.南方出版社,1998年4版.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家的小猫
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钓龙虾
我最爱吃的水果
我的妹妹
我的小表弟
校园一角
聪明的兔子
暑假日记
小兔还桃
我爱……
黄鼠狼偷鸡
母亲节
妈妈,我想对您说
铅笔橡皮转笔刀
关于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因素的应对策略
浅析现代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
试析中等职业学校物流项目教学中竞赛方式的综合运用
浅析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试论艺术类高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关于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例谈
浅析中等职业教育中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试论职校生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与培养
关于《导游业务》课程改革与导游服务技能系统研究
关于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素质结构模型初探
试析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现状
浅谈对我院美术教育和教育实习现状的思考
试析积极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基础英语教学初探
试论信息管理在高职高专教学管理中的运用与创新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艺术构思
《女娲造人》简案
感情·意境·语言──谈《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写作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课文导读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学法指导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案例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学法导引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课标解读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案例分析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反思
童话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重难点突破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