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6
“水”与中国法律起源(1)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从“法”字“水”旁出发,结合古老的传世文献和地下出土文物,证诸神话传说和文化人类学材料,认为“法”字的“水”最初洋溢着神判的灵光,经过上古先民治水活动,从而使“法”由天上掉到了人间,由超人的神明裁判方式变成了权威统治者强制他人服从的暴力工具。“法”字“水”旁有关的传说故事悄悄传述着中国法律的来历,让我们发现了中国法律起源的独特道路和文化内涵。
论文关键词: 水神裁判 治水 法律起源 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在读过沈兼士《鬼的原始意义试探》后,致函沈氏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法”正是这样一个字,对它的破解,即可作一部关于法律起源的文化史。
本文试图从“法”字“水”旁本身表现的事实出发,结合古老的传世文献和地下出土文物,证诸神话传说和文化人类学材料,探寻中国远古初民时代法律文化事实和观念,以期有助于理解“水”与中国法律起源
(1)的内在关系。 一 关于“水”与法律的关系,从文字学的角度切入进行考察,东汉许慎的解释无疑最值得我们注意。
他在《说文解字》十部上“廌”部说:“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
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法,今文省。
”“水”旁在“法”中的意义是“平之如水”的象征,这一解释高度凝聚了秦汉时期人们的传统认识,并影响后代中国人的理解。 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作了解释,在“水”下注曰:“说从水之意,张释之曰:廷尉,天下之平也。
”段玉裁是信服和支持许慎的解释。可见“平之如水”的解释既能长期沿袭流传而不被怀疑,确实是有一定的认识依据。
从造字结构来看,古“灋”字是由“水”、“廌”“去”三部分合成的,对照出土的钟鼎文和秦基竹简可得到证实。许慎的认识依据可以进一步检索《说文解字》:“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凡水之属皆从水。
”由此可见在许慎生活的时代,“水”的主要指示特征为“准”,参照段玉裁注可知,“水”当时普遍取“平”“准”之意。 但是关于法字中的“水”旁是“平之如水”之说受到当代少数学者提出的怀疑和新的解释的挑战。
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三种:
一、蔡枢衡先生认为,“水”当指把有罪者置于水上,随流漂去,即今之所谓驱逐。
二、武树臣先生提出“水”的原始功能是禁忌与流放,本义是消除犯罪和确保平安。
三、苏力先生以为“水”旁,可以理解为古人强调法象流水是自上向下颁布的。他们均怀疑“水”表示“公平”“正义”的抽象含义。
以上诸家大胆怀疑,又小心求证,使我们对“法”字的认识挣脱了迷信经典的好古传统,进入了一个重新思考探索的阶段。 许慎在观念上没有突破时代流行看法的情况下,又缺乏上古材料验证(证明或证伪)他的解释,可能犯了以他生活时代的认识代替“法”字发生时代的事实的错误。
对于“法”字中无意表现的事实,可算得没有参过水的古史材料,可能作了“参了水”的解释,因而出现若干疑点,而且他忽略了“法”对于探寻法律起源的价值,对此,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现在,随着地下考古发现的增多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更新,我们对于中国早期文明有了更生动、更确凿的认识条件,从而可能恢复“法”字所隐涵的古史原貌,并可见“水”与中国法律起源
(1)的内在关系。 二 在出土的上古文物中,甲骨刻辞有“御廌”的字样,周代的铜器铭文正式出现“灋”字。周初彝器《盂鼎》、《师酉簋》、《克鼎》、《恒簋》铭文均刻有“灋”字。由于金文所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真情
- 雨天
- 人的传说
- 生活学习
- 快乐旅程
- 青春落幕
- 温暖的时光
- 惜
- 性格
- 龙塔游记
- 读书之乐
- 高三生活记
- 那点事儿
- 记忆中难忘的一幕
- 故乡的特产
- 秘密就在洗手间
- 十三不靠的科举作文题
- 心平常,自非凡
- 敬一丹的坚持
- 被录取的最差者
- 鼠疫大惨案真相
- 有缘对面不相识
- 馋不是罪,是有品位
- 把上班当成自己开公司
- 你若欣赏,世间皆美!
- 西南联大的后庭花
- 秦始皇偷窥李斯的排场
- 笑点爆表的明朝皇帝
- 蜗牛也可以拥有蓝天
- 耸立于冰箱上的哈佛
- 29、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 2008年四川市南充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 吕叔湘:关键在于一个“活”字
- 《读书分年日程》
- 张中行:作文杂谈
- 张之洞及其《劝学篇》
-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 张中行:眼力的培养
- 《语文常谈》第8章:早就有人主张改革汉字
- 《语文常谈》第3章:异读字要尽量减少
-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 杜威的教育思想
- 《语文常谈》第6章:语汇的变化
- 教育名著解读:王筠《教童子法》
- 2008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