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0-26
探索新理念下的音乐教学
毕业论文
[内容提要]:什么是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都能受到正常的音乐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价值观。
[关键词]:新理念、以人为本、创新、新课程观
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虽然知识能够较为系统的传授,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充分得以表现,教学过程也清晰可见。然而,在音乐实践中,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也实在令人深省:过分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单向灌输,强调书本知识,忽视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唱几首歌,在现实的音乐活动中良莠不分,审美能力不高,缺乏求新、求实和求异的创新精神。
“我认为家里盖新房时,全家人个个喜气洋洋的场面用笛子来演奏很适合,"1个学生大胆的发言立即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我趁机进行引导:“这位同学很会观察生活,并以自身的体验来作为创作题材,相信如果创作成乐曲来演奏的话1定很棒!那么其他同学还有更好的创意吗?”这下学生的讨论更热烈了,思维显然被调动了起来。
“农村老百姓娶新娘时,到处张灯界彩,喜气洋洋,用唢呐来演奏使气氛更热烈!”“哗1”,顿时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情绪更高涨了。
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能营造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改变教师1言堂结论性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实现教学上的民主,使学生敢想敢说,大大激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重点欣赏民乐曲《喜洋洋》的两个乐段时,我让学生们边听边讨论对比分析两个乐段的节奏特点及感情色彩。
“这位同学听得很认真,其他同学的观点呢?”
“为什么这位同学有这种感觉呢?”我及时向学生提问。
“第2段除了加入了2胡演奏外,同学们还听出有什么打击乐器吗?”
“是木鱼!”许多同学显得特别兴奋。
“我认为可以用唢呐来演奏第1乐段,这样气氛显得更炽热。”1位学生的大胆发言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是呀,作者为什么不用唢呐呢?!”
“因为唢呐声不够清脆,没有轻快活泼的感觉?”。“因为唢呐音色太强烈,盖住了其它乐器的声音。”……。学生们的思维特别活跃,发表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见解。最后我在小结中告诉同学们,是由于乐曲的主题取材于山西民歌《卖膏药》,作者利用了笛子独特的演奏技巧,可以充分发挥原曲的轻快活泼的特点,并增加了炽热欢腾的气氛。这时,部分同学由于观点和我说的1样而感到1种胜利的喜悦和欣慰。这1教学过程的设计着重强调了新型的教学过程是怎么样体现师生互动及新型师生关系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在这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在这里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目的是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加深对作品的了解和对知识的巩固。课后,同学们对我说,这样的音乐课生动活泼,学起知识来1点不枯燥,感觉好像不在上课,师生间是平等的,像朋友1样交流。在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巩固学生和运用知识,记忆更加深刻,掌握更加牢固,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能力。因此,教师的角色更多的充当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而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于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对每1个学生的鼓励。
1 2下1页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根据音乐的概括性和非语义性的特点,欣赏同1部音乐作品,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因而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答案。因此,应鼓励他们各自抒已见。如果1味拿起教师的架式,满堂灌后,给作品下结论,以示权威性。久而久之,容易影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欣赏民主管弦乐《喜洋洋》后,学生通过讨论,根据自己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来描绘他们的音乐形象:有的同学认为是丰收时节农村人民喜庆丰收时的热烈场面;有的认为表现的是改革开放给山村带来的1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有的认为是农村妇女第1次进城赶集的热闹情景等等,他们有声有色的描绘让所有听者闻之而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对此音乐作品已从知觉欣赏上升到了情感欣赏并触摸到了作曲家的表现风格和写作意图即理智欣赏的高度。因而,音乐教学中的语言文学参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能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堂成功的课,取决于教师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和驾驭教材和学生的能力。开放式的宽松教学模式,比1言堂的旧传统模式难度要大得多。课前不仅要考虑备好课,还要备好人,对教材内容要进行多项思维,挖掘深度。对学生要考虑到如何设问才能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1种创造性的聆听状态,并产生对音乐的体验;对学生具有个性的独特想象、结论,怎样做出恰当的评价,才不会挫伤积极性,又不脱离教学内容要求和背离艺术特点;怎样才能让每1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感觉,爆发出创新的积极性……。这种教育思想的改革和进步,在于挖掘了教师的创新潜能,解放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有着美好的前景。
[参考资料]:
1、吴梅:《创设民主氛围是音乐教学成功的前提》
2、李朵:《新理念带来的新方法》
3、龚明玉:《新世纪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新理念》
4、曾欣荣:《音乐欣赏教学中课堂参与的几种方式》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发生在“语文月”的故事
- 包千张包
- 做书架
- 快乐十分钟——打雪仗
- 创建文明城市
- 捉河虾
- 学绣花
- 拔河
- 鱼缸里的石头
- 省钱大比拼
- 我爱小马
- 真想再玩一把
- 当小老师
- 拥有成功
- 打字记
- 关于以德治校的思考与实践
- 加强道德建设 坚持以德治校
- 让人类生存的环境更和谐
- 浅谈“以德治教”: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
- 谈以德治校以德示教以德育人
- 以德治校及师德建设
- 以德治校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的思考
- 充分发挥高校工会组织在以德治校整体育人中的作用
- 图书的网络化生存
- 论信息社会与创新教育
-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主体性策略下的教师课堂教学
- 浅析中职学校如何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 浅谈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继续教育创新
- 关于关注社会民生 注重应用创新
- 简述“创新”内涵的三层拓展与社会意蕴
- 《再见了,亲人》教学中主题的体现
- 《再见了,亲人》第二自然段的层次分析
-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 《再见了,亲人》词句教学
- 反差中的震撼──《再见了,亲人》的理解误区
- 《再见了,亲人》的抒情方式
- 《再见了,亲人》引读教学
-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 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 谈《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
- 阅读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再见了,亲人》教学漫谈
- 新“东施效颦”──《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 《再见了,亲人》导入语设计
- 由苦及乐──我教《再见了,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