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22
分析音乐创作中的灵感
分析音乐创作中的灵感 分析音乐创作中的灵感
一、灵感 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灵感往往产生在艺术家经过苦思冥想以后,这正说明灵感是创造性想象活动进行到某一个阶段时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它应该是想象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想象过程中的某一个特殊的心理想象。何其芳先生说:“其实所谓灵感,就是诗人在想象中捕捉住了动人的不落俗套的构思。他把灵感看作
是创造性想象的一个有效的结果。”
虽然,灵感与作曲家有意识的想象有密切的关系,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它毕竟是超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因为灵感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到来,它似乎是作曲家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贝多芬曾经说过:“您问我的乐思是从哪里来的吗?这我不能确切地告诉您,它们不请自来,象似间接地,又像直接地出现,我在大自然的环保里,在林中漫步里,在夜的宁静中扑捉它们,清早起来,心情振奋,这种心情诗人用文字表达,而在我这里级转化为声音,发出响声,喧闹声,狂吼声,直到以乐谱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莫扎特也曾经在一封信中谈到:“当我的感觉良好、心情愉悦时,或是饱餐后漫步时,或是夜里不能入睡时,乐思就异常灵巧,成群地向我走来。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一点我也不知道。”作曲家的创作实践以明确告诉我们,灵感是一种与我意识相对的无意识的心理行为。
但事实上,灵感的降临总是在灵感获得者经过反复冥想后才产生的,所谓“我一点也不知道”它产生在何处,实际上是由于无意识的想象在暗处煽动着灵感的翅膀,它使艺术活动触而不知。所以,我们可以对灵感做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它是作曲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想象之中获得的一种“带有自发性”的创造性心理行为。
二、 灵感产生的心理依据
既然音乐创作中的灵感是作曲家在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想象之中获得的,那么,灵感无疑是想象活动的产物。心理学家认为,灵感是在潜意识中形成的,虽然它有复杂的组合过程,但作曲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同时,一旦灵感在潜意识中形成之后,它又在意识的水平上爆发出来。所以,灵感具有突发性。
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表明,潜意识表象活动有三种情形,第一是表象的改变。就是作曲家感知现实中包括音响现象在内的客观对象,形成表象记忆,具体地说是根据作曲家意愿在改变。第二是表象的局部突出,即作曲家在改变表象记忆的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而使整个表象记忆中的某些部分突出,这一突出的过程也往往在潜意识中进行。第三是i表象的组合。这可以说是潜意识表象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正是这种在心灵暗处的神奇的组合,才使作曲家在创造新的听觉表象中闪射出光辉,这就是所谓灵感之光.
三、 灵感产生的其他条件
我们认为灵感的产生应具有现实的依据。这不仅是因为在潜意识表象活动中现实生活中的其他表象再起作用,而且还因为促成灵感产生的想象活动的本身也与现实的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如此,灵感并不是一种“天启”,而是在长期、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音乐创作过程中灵感的出现表现形态上带有突发的、飞跃的特点,常常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或因外界的某以刺激而受到启发,或由于某种联想而触类旁通,他甚至表现为一种难以捉摸的、自发性的心理现象,很难解释清楚。然而,它并不是神秘的,从根本上说,它是在作曲家在创作实践中对他所创作的音乐表象的热烈顽强、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的结果。所以,我们认为灵感产生的首要条件是作曲家不倦地工作。
四、 正确对待音乐创作中的灵感
对待灵感历来有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种是把灵感神秘化,认为灵感是神赐的天赋才能,而且只有少数超人能获得。柏拉图认为诗人并非借助自己的力量,而是有神灵凭附着来向人说话。他还认为灵感是不朽的灵魂从前世带来的回忆。在作曲家中也有对自己的创作作出神秘解释的。如海顿曾经说过他的清唱剧《创世纪》有一部分是“来自天上”的。现代某些西方学者还把灵感和梦境、幻觉、错觉、精神错乱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人想用某些药物来人为地刺激创造性想象,寻求灵感的出现。这和我过古代相传的唐代诗人王勃是靠喝墨水才引出灵感的谬说颇为相似。另一种观点是否定创作中的灵感,认为灵感只不过是唯心主义的谬说。这种观点在我们过去的理论工作中有一定的影响,致使我们长期对灵感这种在创作性劳动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很少问津,更谈不上从理论上对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不灵感神秘化和否定灵感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不符合创作心理实际。我们认为灵感是存在的。并进一步认为它产生于艺术家长期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过程中。灵感在音乐创作中的主要功用在于引发创造能力和把以往的艺术经验付诸实践爱昵所以灵感虽然貌似神秘,但它却又深刻的现实基础。灵感虽然具有突发性的创造力,但它却牢牢地依赖于作曲家以往的艺术经验。我们应该对音乐创作中的灵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便能正确掌握规律,并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触发灵感的产生,以推动创作心理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柯克《音乐语言》.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
[2]黑格尔《美学》. 商务印书馆. 1984.
[3]捷尼索夫《论作曲过程》.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老师,谢谢您
- 骄傲的小鹿
- 那次我哭了
- 小树漂流记
- 我家的庭院
- 地球母亲,谢谢您
- 无私的奉献
- 我的理想
- 我的那只牧羊犬
- 自由活动课
- 做人不可太贪心
- 游洛迦山
- 春天
- 2040年的新型别墅
- 万象山公园游记
- 浅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 浅论邓小平与我国外交战略的“两个转变”
- 关于提高黑龙江省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素质的思考
- 现代社会和谐的理想:政治正义与个人自由的统一
- 对外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
- 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 乡镇行政权力的运作:模式与绩效
- 浅论全球化、多极化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竞争力及提升策略
- 论民间艺术对中国油画的影响
- 浅谈增强忧患意识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信念
- 对洋快餐转换营销模式给供销社企业的启示
- 谈课堂教学中的艺术
- 论孙中山的一“直接民权”思想
- 网络语言变异词语对中小学生语言发展的侵害探微
- 《黄山奇石》讲读教案
- 《我为你骄傲》写话设计
- 《富饶的西沙群岛》|人教版
- 《黄山奇石》课文围绕黄山石
- 《一次成功的实验》|人教版
- 《可贵的沉默》|人教版
- 《动手做做看》|人教版
- 《小摄影师》|人教版
- 《路旁的橡树》|人教版
- 《三个儿子》|人教版
- 《中彩那天》|人教版
- 《灰雀》|人教版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
- 《掌声》教后记二
-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