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清末音乐启蒙教育探析

清末音乐启蒙教育探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06

清末音乐启蒙教育探析

清末音乐启蒙教育探析 清末音乐启蒙教育探析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清末音乐启蒙教育探析 更多精品来自3edu论文

一、精神教育 精神教育主要是指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在清朝末年的背景下,以音乐为载体的精神教育不仅指通过音乐来影响人的思想精神,更主要的是爱国精神、道德精神和民族精神,以达到开启民智、培养新民的目的。 首先,精神教育是通过音乐来影响人的思想精神,或者是由欣赏音乐时达到一个极佳的精神体验。如李

宝嘉曾提到:“故欲握人情之中枢,使归教育之范围,舍音乐不为功……特于音乐学极力研究,并拔其曲谱之粹而无汉文歌词者,缀而补之,以谋整理中国国民之情,定精神教育之基础。”[1](p153—1

5

4)陈鸿年在其《东游日记》中有音乐与精神教育的详细而生动的描述:“至横滨大同学校观学校演艺……开演,风琴、洋琴、军乐、唱歌……均有可观。最后演《班定远平西域》新戏,尤足激发吾国尚武精神。演至未出,欢迎凯旋,以军歌军乐和之,其声悲壮,令人慷慨激昂,泣数行下,华人莫不拍掌,呼中国万岁,不愧精神教育。”[1](p

90)

其次,精神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来启发国民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以达到开启民智、培养新民的目的。梁启超在将音乐定性为精神教育时曾说过:“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此稍有识者所能知也。”[2](p

5

8)日本的铃木米次郎在、《中学唱歌集》的叙言中也有关于音乐精神教育的一段话,能够使我们更好的理解精神教育的内涵:“夫音乐一科,与各种教育相辅而行者也。小学时代,学生之脑力幼稚,故各种科学精神之教育,必附丽于形质;至中学,则智识渐完,优美之思想,完全之人格,必于此时期养成之。音乐之道,何独不然。是编修辞、选曲,多以精神教育为主,其唤起伦理之观念,政治之思想,振武之精神诸作,皆能令歌者奋然兴起。”[1](p1

5

9)由上可以看出,精神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精神教育就是以音乐为催化剂,发挥音乐教育的启蒙作用,以图能够实现开启民智、培养新民的目的。

二、美育教育

王国维第一次提出“美育”一词,他在其《论教育之宗旨》中不仅提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3]还强调美育有其自身的独立价值,更充分肯定了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在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三、塑造新的国民性教育 由上述可以看出,清末的国民性在很大程度上有麻木不仁与惰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大概是最常听到的描述。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开明的仁人志士想要改造国民性的急切心理。那么清末是用什么来改造这种国民性呢?在音乐启蒙思潮的背景下,音乐于国民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已被这一时期的仁人志士认可,同样,学堂乐歌作为这一思潮的产物,也被赋予了改善国民性的重任。清末时期,乐歌一直被认为是塑造新国民性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如此,有人提出对于死气沉沉的国民性,只有用乐歌才能改变。也有人指出音乐教育应放弃学堂,速设唱歌一科。可见音乐教育在塑造新的国民性时所具有的巨大作用。曾志忞是学堂乐歌方面一位非常有名的音乐理论家,他对音乐在塑造新的国民性方面也有很深刻的认识。他说:“然则音乐有利于国也何如?曰:音乐之于学校改良儿童性质尚小,音乐之于社会改良一般人民性质更大。”[1](p2

10)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弱民颓的社会背景下,音乐启蒙教育能够刺激国民的灵魂,使国民摆脱颓废、麻木的精神面貌,从而塑造新的国民性。

综上所述,清末音乐启蒙教育,是以音乐教育为方途径,音乐的精神刺激为手段,通过音乐这个载体以改良社会新思想和新内容、塑造新民、唤醒民众的爱国精神与民族精神,最终实现启发民智、救亡图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梁启超.饮冰室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俞玉滋、张援.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宋志明选注.新民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秦港西(1989.3—),男,河南省太康县人,声乐与表演方向。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妈妈
观察小鸡
我的课余生活
爱干净的妈妈
秋天的图画
快乐的十分钟
美丽的家乡
美丽的学校
观察小蚂蚁
第一次购物
暑假南昌一日游
我的课余生活
家乡的变化
镜子里的我
有趣的北湖公园
论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课程改革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及问题解决
关于社会科学信息需求类型及特点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化研究
数字转播车规模设计思路的突破与一级切换并车的实践(1)
浅谈对完善以县为主的树基础教育投人体制的探讨
关注新课程中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
互动的观看表演——电影传播中的受众分析(1)
简述努力完善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入政策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及教育救助研究
世纪转折时期的历史见证 ----论90年代中国的影视文化(1)
投入不足:农村基础教育面临危机
浅谈高师教育改革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尝试
浅谈对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现状的反思
《给予树》教学实录
《花钟》教学设计
《陶罐和铁罐》教案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案设计
《掌声》教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第一课时教学预案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
《掌声》教学设计
《蜜蜂》教学设计
《三个儿子》其内在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