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景宁县大均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析(1)论文

景宁县大均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析(1)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0

景宁县大均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析(1)论文

摘 要:景宁县大均乡作为浙江省的民族乡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考虑其特殊的民族文化特性。通过分析大均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大均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使该乡在解决“三农”等新农村建设基本问题的同时能做好农村生态保护和民族文化传承,使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景宁县大均乡;社会主义新农村;畲乡之窗 1 大均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1.1 自然条件 大均乡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西南,距县城15公里,面积 86平方公里,属景宁畲族自治县中部低山林、粮、茶、果、畜、药综合农业区,农、林、水力资源比较丰富,其中林地 11.9万亩,占总面积的92.17%。全乡现为9个行政村,总人口4183人,其中畲族人口占35.5%。

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区内多高山,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境内主要有大均坑、大赤坑、新亭坑等河流,均为山溪性河流,水位涨落迅速,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1.2 经济发展状况 该乡依托资源优势,中药材、笋竹两用林、茶叶、食用菌、吊瓜等种植规模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0-2007年全乡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3.4%。

2007年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完成23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50元。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旅游业发展迅猛。

1.3 社会发展状况 近年来通过整治,该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过农村康庄工程、农村电网改造等工程的实施,全乡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事业工作有序开展。 2 大均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2.1 有利条件

(1)资源优势。大均乡特有的畲族文化资源(包括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和生态资源,都为该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畲乡之窗”等独特资源,挖掘民俗风情文化内涵,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经济、民俗经济等特色经济形态。

(2)区位条件。浙江省属于长三角经济发达省份,依托浙江日益改善的区位结构功能,利用周边辐射,对接大市场,拓展发展空间,经济发达省份的大环境为畲族乡镇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后发机遇。

如浙江省的公路联城战略突破了区域交通瓶颈,区位与资源优势的结合为资源向产品转化创造了条件。

(3)政策优势。各级政府、各系统对民族乡镇都有扶持政策,金融系统也给予民族乡镇特殊优惠的贷款照顾,鼓励和支持民族村发展经济,有效解决了民族地区发展经济资金不足的困难。 2.2 制约因素

(1)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

(2)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增收乏力。尽管随着特色产业的发展,该乡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但由于缺乏竞争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和品牌,生产效益普遍不高,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增收不稳定性较大。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共享率低。由于集体经济薄弱,财政扶持有限,大多数村庄文化、体育、卫生、公共安全等设施依然缺乏。

(4)低收入农户比例高,脱贫任务艰巨。目前全乡低收入农户386户占全乡总人口的27%。

由于他们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系统的针对性技能培训,大多数外出劳动力只能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工作,从事技术型工作的人员少,工资收入低,脱贫致富任务十分艰巨。 3 大均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 大均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充分利用民族乡镇的特殊性,将其转化为新农村建设的优势资源,大力实施“生态立乡、旅游兴乡、创新强乡、文化名乡”的发展战略。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该乡独具特色的资源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农业产业化应整合各类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开发特色产品,力争形成颇具规模的竹、茶、药、菜基地。

(2)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充分利用党和国家及省、市、县政府出台实施的一系列富民、惠民政策,积极争取各级公共财政投入支持,充分把握与省发改委、台州市统战部结对帮扶的良好契机,加快康庄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下山移民等项目实施,力争使行政村通公路率、村庄完成整治率、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和无线通讯覆盖率早日达到100%。

(3)突出“畲”字品牌,弘扬畲族特色文化。为促进畲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搭建更有效的平台,加强景区景点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大力促进景区建设,建设“中国畲乡之窗”成为国家4A级景点。

(4)实施转移发展战略,促进农民增收。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有效结合,大力实施包括劳动力转移、产业转移、资金转移以及居住地转移等的转移发展战略,同时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鼓励农村劳动力向第

二、三产业有序转移。 参考文献 黄健英.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赵志宏.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探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9,

(7). 许良德.重庆市巫溪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讨[J].南方农业,2009,

(7).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调皮的桑桑
我的小狗
谢谢你,同学
谢谢你,郭学欣同学
我的自画像
可爱的弟弟
好爸爸?坏爸爸?
抽签
校园艺术节
你背书包吗
未来的家乡
老师,谢谢您
街道的自述
月景
我喜欢的赛车——“雷凌号”
对我国首例贞操损害赔偿案的法理评析刑法论文(1)
谈美术欣赏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感悟美术传统文化 突破审美理解瓶颈
间谍罪若干问题研析刑法论文(1)
在与传统文化对话中寻找大美
试论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刑法论文(1)
关于研究生美育中的传统文化研究
正当防卫法律价值的理性思考刑法论文(1)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洗钱犯罪研究刑法论文(1)
试论西部开发中的经济犯罪案件的特点及对策刑法论文(1)
论金融诈骗犯罪的非刑罚控制与防范刑法论文(1)
传统文化中“和谐”精神的美学探源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美国官场文化:亲民是修养,做秀是传统
《去年的树》教学实录2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3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猫》课堂实录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2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
《巨人的花园》片断赏析
《猫》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母鸡》教学设计
《白鹅》教学设计3
《母鸡》教学设计与反思
《母鸡》教学设计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1
《猫》第一课时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