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点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1)论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点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1)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点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1)论文

摘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远性、协调性、补偿性和自主性特点决定了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也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和复杂的过程。中国当前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经济发展的问题。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思考 在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人甚至认为,“西部的开发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因为中国西北、西南共十个省、市、自治区,加上内蒙古和广西,共有5个民族自治区和27个民族自治州,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 000多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以上,占西部开发地区总人口的1/4还多。

而中国当前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经济发展的问题。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已成为当务之急。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中,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而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就必然会触及到一系列复杂而多变的矛盾。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那么,可持续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矛盾呢?针对这些矛盾,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首先,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长远性特点。

这一特点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与很多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的状况和人们求富心切的心理倾向是矛盾的。

可以说,在西部开发中存在着一个主观上的“快”和客观上的“慢”的关系。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贫穷落后,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

这样的趋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民族地区社会的不稳定甚至边疆动荡。就此而言,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况,这也是少数民族人民的共同呼声;与中东部地区比较,西部地区如此落后,西部地区的人民要求政府加大投入,加快西部开发的力度和速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这是主观上的“快”。但另一方面,又有很多因素不允许我们这样做。

因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种种因素纠葛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矛盾统一体。

也就是说,诸多客观因素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这是客观上的“慢”。

这一快一慢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呢?欲速则不达,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着眼于未来,力戒急躁冒进,急功近利的思想。换言之,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群众,尤其是处于落后地区的人民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开发西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是一项长远的工程,艰巨的工程,也是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的工程。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仅需要群众的学习,群众的动员和群众的自觉,而且,也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地解决群众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其次,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协调性特点,这一点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建设的复杂性和艰苦性。所谓协调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二是人与社会的协调。

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类不能离开自然环境而存在,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皆受制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产活动必须的各种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各种生产活动的内容。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不仅适应环境,还改造环境。因此,人对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

应该说,人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人类对于环境的影响则以消极的成分居多。

发展经济的同时,几乎不可避免地要影响环境,给自然环境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状况多种多样:有的保持了原始的自然环境状态,是中国少有的生态环境完好的地区;有的处在大江大河的上游,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有的地处干旱的荒漠地区,生态系统异常脆弱。

不管怎样,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在今天的经济建设中,已是一个时刻也不能忽视的课题。因为,由于忽视环境问题而带来的巨大损失,已经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

可喜的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看到了与以往不同的开发思路,不同的构想和不同的做法。西部开发在较为成熟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稳步前进。

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工业布局以及调整种植业结构等等无不立足于长远,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基点。这一切都是为了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和谐、互补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协调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能否保持稳定,能否健康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取决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平衡。

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群集团构成的,民族是其中最为稳定的一种社会共同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大多比较落后,和汉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何况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这种状况造成了社会发展的诸多不协调因素:即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极不相称的。

第三,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补偿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必须从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开发性的思路出发。因为,西部地区虽然落后,但开发得并不晚,这是人所共知的。

相反,西部地区有很多地方表现出过度开发的问题。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土地沙化等,都能说明这种现实的状况。

补偿性是说人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要有节制,要有一个度,要保持环境的自我恢复、自我平衡的功能。人类不能只是向环境索取,人类还必须给环境以补偿。

可是,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较为落后,如何能给环境以补偿呢?这就是一个矛盾。虽然,只要我们一提起西部,几乎总是要说西部地区土地辽阔,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土地辽阔是不假,可要说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恐怕就得打个问号了。身处西部,我们的感受是,西部地区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许多资源相对贫乏且较分散,不易开采;西部省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临近边疆;且西部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关系复杂,民族问题突出;西部教育相对落后,人口素质较低。

这些决定了在西部地区、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中,必须始终贯穿一个重要思想,这就是补偿的思想。补偿是为了协调,为了发展;今天的补偿是为了明天的协调,明天的发展;而局部的补偿是为了全局的协调,全局的发展。

第四,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自主性特点,这一点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必须建立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之上,它要求少数民族人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可持续发展战略呼唤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素质的提高相应地会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新时期出现的新思路、新构思。它的确立说明了作为执政党的执政素质的提高,其实也是人的素质提高的结果。

同样,要把这一战略方针贯彻执行于我们的工作之中,就必须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不仅如此,还必须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提升人口质量。只有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才能真正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执行。

这又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人才缺乏,人口素质较低的状况是矛盾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从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入手。

只有他们的能力提高了,发展经济的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因为具体工作要由西部地区的人民来做,任何好的思想,好的计划都必须要靠当地人民群众去付诸实践,否则这一切都将成为一句话。

解放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中,出台了许多的特殊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扶持帮助,即所谓“输血式”的政策。

结果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低下,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并非全是由于政策的原因所导致,但政策的指向性作用确实是十分明显的。

今天我们所实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变“输血”为“造血”,依靠群众,依靠科学,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使少数民族人民依靠自己的努力富裕起来。 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是一个特殊的研究课题,有许多问题是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的。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少数民族开发中的应用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这正是由其特点所决定的。了解这些特点,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地区开发中出现的一系列复杂而多变的矛盾,也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这些矛盾。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矛盾发生的必然性,只要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它就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在少数民族地区顺利实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正确地处理好这些矛盾。

如果我们忽视这些矛盾,或回避由此而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就很难把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搞好。因为,这些问题牵涉到少数民族人民的切身利益,牵涉到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合理布局,也牵涉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甚至亦涉及边疆地区的稳定。

参考文献: 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刘夏蓓.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论[G]//杨建新.民族学论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93. 戴小明.中央与地方关系[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 [美]西奥多·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吴珠华,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美]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M].张风林,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母亲
我的“基迷”老爸
“一线天”
我的同学
我的爷爷
我的爸爸
临考老师都变魔术师
我最宝贵的――一个需要被关爱的世界
吾班野女
我家有个追星迷
我的妹妹
缩写《小抄写员》
我们的数学老师――真“傻”
DIY老爸
我是“林黛玉”
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协同工作机制研究
浅谈土地开发整治项目测量
城市建设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论现代图形设计的商业意义
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和谐矿区建设的思考
《机械基础》的教学方法探讨
南江侗寨民居营建仪式与工序
浅议高等数学与素质教育
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形成的原因分析
基于知识经济的企业经济管理实践与创新研究
浅析影响汽车销售的因素及对策
高水头加劲环岔管设计实践
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在装饰设计教学中的微课运用
从法律的角度看财政评审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
《明天 我们毕业》课课练
《师恩难忘》课文内容
《理想的风筝》说课材料
《理想的风筝》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有关师恩难忘的作文
《孔子游春》课文原文
《孔子游春》教案之一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之二
《陶校长的演讲》教案之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明天,我们毕业》教学评析
《陶校长的演讲》教案之三
《明天,我们毕业》课文原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之一
《陶校长的演讲》教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