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研究(1)论文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研究(1)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25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研究(1)论文

内容摘要: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面临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刻,武汉城市圈应该抓住机遇,创新发展,在构建“两型社会”过程中,促进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使其真正成为中部发展的战略支点。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 国家发改委在全国体制改革的总体布局中,从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和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出发,在中部地区选择一些层次较高、内容具有全局性和代表性的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促进全国改革和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湖北武汉作为中部地区惟一的特大城市,在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更因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及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业区域,构建“两型社会”具有先天优势。 武汉城市圈发展概述 对湖北省及武汉城市圈而言,获批建设综合配套试验区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在武汉城市圈这个平台上,建立“两型社会”试验区,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新型社会的发展状态,推广新型社会的实验结果,实现武汉经济的腾飞。

“两型社会”是武汉乃至湖北成为“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目前,湖北已发布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3年内,武汉城市圈将形成产业对接及市场、道路、通讯、管理五个一体化。

武汉通过产业对接和辐射,把周边城市连接起来,这种辐射,最初由武汉1+8城市圈内逐渐可以扩大到省内,与湖北另外两个有实力的城市襄樊、宜昌对接,形成大湖北城市圈概念,然后辐射到中部邻省,并与西部成渝城市圈、关中城市圈遥相呼应。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武汉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交通枢纽。

“十一五”期间,铁道部计划投资1000亿元,其中武汉就占了500亿元,现在三大火车站都在新建或改造扩建中。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已经完工,到第三航站楼完工,年吞吐量可达4000万人次。

未来,更多途经武汉的高速公路要建成通车,武汉中部交通枢纽地位将更突出。 打造武汉城市圈内布局合理的经济结构 武汉是中部惟一的副省级城市,“一城独大”是武汉城市圈有别于其他城市圈的显著特征。

武汉虽然“大”,却缺乏中心城市应有的经济聚散功能,城市的综合功能比较薄弱。“九省通衢”的武汉,区位市场优势明显,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自古就是地区经济的中心。

然而,近年来武汉的传统优势逐步减弱,总体聚散能力逐步下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大;圈内的知名品牌产品很少;九大城市间主导产业具有较大的雷同性,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不明确,存在同质竞争;城市之间、城乡之间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差距明显。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发展。 武汉城市圈在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仍会受阻。

从市场主体户数(包括企业和个体户)这一重要指标来看,无论是注册资本金和户数,还是市场主体总量,重心仍然明显向东北部倾斜,而西南部呈明显弱势,这种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仍将持续,不利于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武汉城市圈内多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具有较大的雷同性。

同时,各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不太明确,城市间缺乏协调和合作机制,这是武汉城市圈当前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而这也是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推进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两型社会”建立的出发点就是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强调环境保护,着重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从当前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走生态型路线,既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也符合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自身要求,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绿色科技为动力,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就具体途径而言,本文认为,首先要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和工程的节能减排,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大工业结构调整,设立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其次,要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建立“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无害化”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最后,应大力发展和应用绿色科技。

突破传统的科技进步方式和思维,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共存,立足丰裕、清洁、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取向;建立绿色科技的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和应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优先解决影响我国生态与环境的重大问题和重点退化区域;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生态产业和环境基础设施链条,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快武汉城市圈发展体制的改革创新 武汉城市圈构建“两型社会”的综合试验改革,着重解决的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走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内生型发展模式。

这在全国各个城市并没有具体实施的方案与经验,所以必须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改革中建立符合武汉城市圈发展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其一,改变传统城市化道路中以制造业等重工业为龙头的发展模式,建设以更强调第

二、第三产业为龙头的新型城市化,即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其二,武汉城市圈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差异很大,发展很不平衡,区域矛盾和城乡矛盾紧紧相连。

因此,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必须改变传统城市化吸附周边农村的优质资源,却没有带动农村发展的现象。发挥武汉城市圈区域内各自不同的优势,突破影响经济发展的地区分割和城乡二元体制障碍,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体制和机制,通过区域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其三,武汉城市圈核心城市首位度高,周边城市腹地广阔,有利于区域产业布局一体化、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从资源配置上看,武汉拥有相对完善的商务环境,周边城市拥有相对宽松的资源条件、较低的开发成本和广阔的经济腹地。

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体城市化,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建立起城市之间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共同发展。 全面落实武汉城市圈的战略部署 在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湖北省、武汉市政府进行了精心规划和部署,并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以保证“两型社会”在武汉城市圈的顺利建设。

如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定位于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和加速器而提出的“五个一体化”以及针对武汉城市圈的四大“软肋”,武汉市政协提出相应的四大“突破口”。这些政策都是针对武汉城市圈的优势、问题及具体的情况制定提出的,具有积极的指导性与切实的可行性。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要求,武汉城市圈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在实现品牌知名度的过程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探索城市之间、城乡之间新的链接方式,完成生产分工的分配,以优惠整合资本配置,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统筹区域发展机制,实现城市、城乡协调发展。面对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要求,武汉城市圈需向节约型、内涵型的新型城市发展。

如合理利用土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坚决杜绝传统城市化中出现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以环境牺牲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实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目标,促进武汉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张昌勇.中部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2.左峰.中国三大城市经济圈的现状及其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3

(5

3) 3.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的论争及近今进展述评[J].国外城市规划,1997

(2) 4.袁家冬,周筠,黄伟.我国都市圈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中的若干误区[J].地理研究,2006

(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致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遥寄四川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路边小摊小贩的一封信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写给父母的一封信
给四川灾区小朋友一封信
给贵州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知心姐姐的回信
心存感激——致老师的一封信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写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转向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应引入“研究式”教学模式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探析
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校实践教育模式研究
关于高校政治理论课应对消费主义思潮影响的策略思考
试析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创新的若干思考
试论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路径选择
试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再审视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大众化问题的双重反思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施案例教学法初探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之四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之四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之一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之三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之三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之八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之一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之二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之九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之六
关于《两只小狮子》的教学设计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之五
《两只小狮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之七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