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山区经济开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研究(1)论文

山区经济开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研究(1)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12

山区经济开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研究(1)论文

摘 要:偏远山区是中国贫困的“重灾区”。山区受亚自然经济状态的困扰很难摆脱世代贫困的怪圈。

克服偏远山区亚自然经济弱点的法宝既不是救济,也不是放弃,而是加大市场的引入力度以获取参与大市场分工的好处。因此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入偏远山区,是反贫困决策的核心。

 论文关键词:山区开发;亚自然经济;市场经济  一个地区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其发展的重要标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个地区不发展商品经济,不参与市场竞争,很难想象它是否还存在任何发展的动力?因为不进入市场就不能参与市场利润分割,就不能形成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的资本积累,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由于大山阻隔,交通不便,许多偏远山区的农民基本上还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自然经济是一种封闭的,惰性的,没有发展动力的经济,仅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也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贫穷的命运,还得在山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如新鲜的血液、健康的心脏之于人的价值。

 1 偏远山区当前仍处于亚自然经济状态 亚自然经济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一方面带有浓厚的自然经济色彩,另一方面,又渗入了部分市场因素,但总体而言,自然经济的成分相对比较多。 在偏远山区,仍然沿袭着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式。

农户作为一个经济主体,它生产的产品,一部分用于直接的生活消费,如生产的粮食、蔬菜、瓜果等一般是用于自己的家庭消费。另一部分用于第二年再生产的生产性消费,包括预留来年所需的种子和用于牲畜饲料的谷草、秸秆等。

偶尔也将一些家畜家禽拿到市场上出售,换取农具、食盐等无法自产的物品,这些拿出去交换的产品是满足自给性需求之外的剩余产品,其品种和数量取决于市场供求和价格,如果某种产品价格高,农民就会有意识地压缩自己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量,想方设法挤出尽可能多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反之,农民就扩大自己的消费量,不再去市场上出售。这样的经济虽然与市场有一定的联系,但从总体上来说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自己的消费,因而是自给、半自给经济。

 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偏远山区目前处于商品经济的萌生时期,商品交易的规模小、数量少、不正规。总之,山区人民离市场经济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

 2 亚自然经济严重阻碍着山区经济的发展 2.1 封闭式的生活方式易形成“惰性经济” 自然经济所具有的封闭性内部生产和生活方式注定了人们惰性的消费需求。偏远山区的农民习惯了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不再有新的消费渴望和刺激,以及对新的生产要素投入的渴望与激励。

他们一直生活在自我封闭的循环圈内,只是把尽可能地增加劳动作为自然经济条件最基本的配置方式手段,重复着贫困的生活。 2.2 缺乏“市场”观念,无法扬长避短发挥山区资源优势 山区的自然条件特征一般表现为:地势垂直分布明显,地形复杂多变,地块零星分散,气候独特,昼夜温差大;山区的山场面积是耕地面积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同一块地如果像平原地区一样种植普通农作物可能连种子都收不回来,但若经营某些特色农作物、禽畜产品,则可能收获经济价值高的上等农产品。然而由于山区人民与外界缺乏交流,在封闭生活圈中,很难产生“买”、“卖”意识,他们认识不到宝贵的资源优势,而是世世代代从事着处于劣势的粮食业的生产。

以山峡腹地山区为例,该区土地面积中,林地占21.74%,草山草坡占22.33%,水域河滩占3.23%,这些非耕地合计占土地总面积的47.41%,而耕地只占24.59%。但从农业结构来看,种植业占60.99%,种植业中粮食占73.3%。

因此,该区农业产值的绝大部分是由占山地总面积24.59%的耕地创造出来的,而占土地总面积47.41%的林地、草地和水域共创造的产值只占农业产值14.7%。这说明非耕地利用率很差,没能发挥出山区的优势。

 2.3 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使农民不能享受分工带来的好处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根本原因。分工制度在经济领域中能引入迂回止步方式,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可能带来收益递增、技术进步和知识信息存量的扩大。

分工的好处是动态的,一方面促进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加速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生产中工人的集中减少信息,强化社会分工,进而为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在偏远山区,农户往往是自己生产点什么就消费点什么,需要从外部购买的商品支出多半是靠打工的收入支付,自己不利用资源进行专业化的生产,没有什么产品与外界进行交换,被远远的排斥在大市场外面,不能享受市场分工带来的好处。

 2.4 因循守旧的意识形态使农户缺乏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 自然经济下的小农受自然经济本身所固有的各种内在惰性的影响,在意识形态和个人行为方面成呈现出较强的保守性,主要表现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想僵化、谨小慎微等,在生产活动中缺乏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他们很难改变以农为主,特别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发展思路。

在他们看来以其冒“亏本”的风险,不如保全现有的生活状态。据调查,一个养几百只鸡的农户在“非典”期间遭遇市场阻隔和鸡瘟,结果欠了3000元债务,据说“几年都翻不了身”,其他农户也都不敢“轻易投资”了。

 3 偏远山区开发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由于亚自然经济存在致命弱点,生存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的农民,无法享受参与市场分工带来的好处,很容易陷入世世代代贫困的怪圈。而自1992年国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已有16年的历史,有很多地区已充分体验到了市场经济的高效率,享受到了市场经济带来的高收益。

而广大偏远山区的农民,他们却离市场经济还很遥远,这种差异只会使其生产和生活水平与外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克服这种差距的办法有几种:一是提倡山区人民忍受贫穷落后,继续苦难的生活,这显然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以及“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目标;二是尽可能地救济山区,而这种方法只会进一步强化山区的“惰性经济”,只是治标不能治本;三是鼓励山区人民打破传统的生活方式,利用山区的特有优势参与市场分工,融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去,毋庸置疑,这将是最可行最有效的办法。

 从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是历史性的变化。太行山区是我国山区开发的排头兵,因其成果显著,1986年国务院把开发太行山的做法誉为“太行山道路”,太行山区的开发成为全国山区开发的一面旗帜。

我们且来看太行山区从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历程。 在太行山,这一变化是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变来实现的。

过去农民只是在占山区面积比重很小的耕地上生产粮食,把占地比重极大的坡地荒废掉。现在,太行山人在小流域治理的广大隔坡梯田上种植了柿子、板栗、苹果、山楂等,还发展了一定规模的牛业、养兔业、毛皮兽养殖业等;农业内部的产品结构调整引发了整个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

在农村生产率提高后,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他们选择了具备资源优势,对资金、技术要求低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采掘业、电力工业,在有旅游资源的地方还发展了旅游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带来了流通领域的变革。太行山区产业结构调整所引发的大规模的农产品以及相应的商品性生产资料的涌现,呼唤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流通组织和流通渠道,以及为流通服务的信息、运输、储存、加工等产前和产后行业,社会分工在太行山区悄悄的深化。

最初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只是分散和无组织的,但是随着生产领域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各种蔬菜、苹果、板栗、养牛、兔的生产基地的建立,流通也相应地走向专业化、组织化和规模化,他们能够提供现代专业技术、现代专业生产资料,产品收购、运输、储存、销售、加工以及信息、资金服务;而从事第

二、三产业的农户往往在一些交通比较方便的山口镇集聚起来,使这些镇成为山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的基地以及连通山外与山内经济的交流点。这些山口镇随着服务量的增加而迅速扩大,繁荣起来,推动了山区经济开发。

太行山区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山区开发的历程就是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变化的过程。 4 偏远山区构建市场经济的切入点 4.1 通过宣传教育,强化山区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 应通过向山区农民宣传农村专业户、重点户发展商品生产的事迹,增强他们的致富信心和进取精神;同时应增加教育方面的投资,提高农民的素质,便于其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以及树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时间、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另外向外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开阔眼界,也能使他们学到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增强市场经济意识。

 4.2 围绕农业产业化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

(1)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的土地(特别是山地)流转制度,坚持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使其能有偿转让、互换、入股、租赁,并使之法制化,推动土地流转,便于实现规模经营。

(2)完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政府要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在税收方面,应实行低税率,在一定时期内,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在金融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的作用,保证农业获得金融支持。

(3)制定培育中介组织的政策,帮助农户走向市场。

(4)促进农业服务组织的发展,以便为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

(5)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以示范区向周围辐射,并提供成功的经验。 4.3 增加基础设施投入 被大山分割包围的山区,如果不能解决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本问题,仍然摆脱不了贫困。

应加大对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便利的交通、信息、以及有保证的水利和能源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山区的自然经济和闭锁的环境,开阔人们的视野,促进人流、物流、服务及资金的畅通。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瑞珍,王征国,罗丹.山区的综合发展——理论分析和太行山区经验证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骆永菊.三峡腹地山区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真受不了我的同桌
感恩教师
我的表妹
妈妈de智慧教育故事
拾金不昧的小学生
我是一只猪
贪吃的我
严厉的亲情
黄老师走了
妈妈的唠叨
我校的老师象水果
我的表哥
一个让我佩服的人
疯侠朋友
二“请”徐墨泓
论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优秀的公务员应具备的政治素养
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加速后发赶超建设美丽沿河
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大学体育教学与传统武术
工程数学考试方式探讨
初中体育课学习评价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流动商贩的治安综合管理
浅谈加强企业党支部廉政教育的有效方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和制度的认同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意义
走出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新路
梁漱溟先生民主自由思想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特点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0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3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26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6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1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8
《皇帝的新装》教案2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1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14
有关《春》一课的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设计17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9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9
《木兰诗》教学设计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