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协同学对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系统自组织演进的解读

关于协同学对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系统自组织演进的解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23

关于协同学对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系统自组织演进的解读

"

论文关键词:协同学 体育价值观 自组织 演进

论文摘要:体育价值观是全球体育事业演进的动力源,基于自组织协同学理论对中西方体育价值观进行了审视。系统自组织协同学理论赋予中西方体育的个体与整体、人格化与竞技化、养生化与健身化、单一化与多元化等多维度体育价值观全新的发展基调。

伴随全球体育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与现代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中西方体育交流与互动的平台不断跃迁,中西方体育的差异性逐步缩小。体育价值观作为社会文化的 “橱窗”在中西方体育的胚胎中孕育和生长着,表现出鲜明的差异性,并影响着世人对体育的理解。体育价值观依附于体育活动,同时又以一种意识形态来影响体育运动,制约着中西方体育的发展。如何使中西方体育价值观和谐发展,加快全球体育事业发展步伐,探索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的 “和合”发展是当前体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l 协同学自组织观

协同学理论是在 2O世纪 7O年代后崛起的自组织理论精髓。协同学理论指出,系统各要素问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某种协同与竞争,从而推动系统自组织的不断演进。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但非平衡走向有序的过程是通过自组织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来实现的。

竞争将导致协同,协同是指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的相互协调的、合作 的或 同步的联合作用 ,是系统整体性 、相关性的内在表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嬗变,正是由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由无协同向高度协同的转变所致。序参量的形成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协同与竞争的结果,在协同与竞争的相互作用下,系统运动中的某些模式得到加强,把更多的子系统吸引到自己的影响下来,从而不断壮大,另一些模式则失去了原有支持者,逐渐走向衰败,最后一个或少数几个模式就会战胜其它模式.取得支配地位,成为序参量,役使子系统协同发展.推进系统的不断演化。

体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体育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体看法,是体育的基本价值反映在信念、信仰、理想等方面的总和。中西方体育价值观在协同与竞争的相互作用下,系统运动中的某些模式量的出现得到加强.把更多的子系统吸引到 自己的影响下来,从而不断壮大,另一些模式则失去了原有支持者逐渐走向衰败,最后取得支配地位成为序参量的少数几个模式就会支配其他模式,役使子系统的协同发展,推进系统的不断演化。协同学为我们探索体育价值观的演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2 协同学对现代 中西方体育价值观自组织融合的解读

2.1 “个体”与 “整体”价值取向

在确定性的科学观视野里,整体特性可以还原为个体特性,认识了个体特性,再把其累加起来即可以了解整体的特性,这样的思想同样也触及到了体育 “个体”与 “整体”价值取向的问题。以个人为社会本位的西方文化中的个人或自我是独立的,是和他人分离的,鼓吹 “人是绝对自由的”“他人就是我的地狱”。这集中体现了西方体育文化的个体型特征。这种追求个体先行发展的体育价值取向割裂了全球体育价值观的整体性。

哈肯主张,“以超 出系统的部 分特性来 理解 与掌握系统”,认为 “系统存在整体性,宏观系统能够表现出微观系统所没有的系统量,描述整体的行为必须用与微观量完全不同的新概念”,个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并不是单纯的组成整体,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部分叠加所无法具备的宏观主导参量.它在全部微观量贡献基础上形成且具有部分叠加所无法具备的主导参量。这种系统观无疑为我们审视 “个体”与“整体”的体育价值取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也凸现了笔者强调的寻求整体共性与单一特性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2.2 “竞争”与 “仁和”价值取向

“竞争”与 “仁和”是现代中西方体育价值观中相随相伴的一对概念。古代中国注重情感和尊崇道德观念,这在体育运动领域得到了充分的体观。这些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自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如孔子的 “尚仁”,墨子的 “兼爱”,其积极意义在于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平和社会气氛。中国人的个体竞争过早受到压抑,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历代相传,反映在体育上即是崇尚体育的伦理价值而贬低体育的实用价值,直到今天仍可以在体育观念中找到它的踪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是以儒家 “天人合一”、“身心一元”道家 “各安天命、无为而治”,佛教 “克己复礼”为哲学基础,它是传统农业文化的产物。古代采取的是修身养性与嬉戏娱乐的运动观,其代表产物是气功、导引养生术和嬉戏娱乐。礼仪观和嬉戏观是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影响最深刻的两种思想,把体育运动纳入到道德培养、教化民心的轨道上,要求体育只能在 “礼”与 “仁和”的节制下发展。 "

哈肯赋予了 “仁和”与 “竞争”体育价值观全新的思想内涵。协同学中的 “协同”概念,从广义上讲,既包括仁和、协作,同样也包括竞争的因素。“竞争”与 “仁和”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体育这一结构系统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因素。协同学指出,序参量的形成是协同与竞争的共同结果,中西方体育价值在 “仁和”与 “竞争”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下,出现各种各样 的子系统的各 自运动模式和集体运行模式,每一个集体运行模式的出现,都是参与这一集体的组成部分之间协同的结果,而多个整体模式的出现,则是因为子系统之间存在差异与竞争。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体育价值观中的 “仁和”与 “竞争”正是微观子系统间的竞争与协同、集体模式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序参量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成为推动系统演化的动因。系统的发展离不开协同的作用,否则将会变成一团散沙,但同样也离不开竞争,否则系统内的协同将缺乏最初的驱动力。系统通过协作达成有序,而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媒介,显然就是通过促使运动员之间形成竞争,并利用竞争来相互沟通与交流,在自发的基础上产生协同,完成 “竞争对手 竞争 (仁和) 更高层次的竞争……”的循环链条,无论是对运动员、教练员而言,这显然比单纯的强调 “仁和”或 “竞争”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力 。

2.3 “人格化”与 “人体化”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体育观是以人格为主的价值取向,而西方体育也强调 “身体”与 “精神”的统一,但他们更注重对人体的塑造与培养 ,把人体培养放到第一位。和中国相比,他们更强调人体的 “力”与 “美”。他们心 目中的理想人物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某种内在人格,而是血统好、发育好 、比例匀称、身手娇健 、擅长各种运动的人体。古希腊对人体的崇拜和重视对它的文化、教育、艺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导致了人体艺术和雕塑艺术的兴起。这种注重人体本身价值的文化风气,直接影响到古希腊人的体育价值观。

协同学的序参量原理和支配原理指出,系统的有序性并不是外部强加给它的,而是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自由竞争导致序参量的出现,从而对系统内的子系统具有约束力量,统合子系统共同发展才逐渐形成的。“人格化”(道德约束)是内在的、自然的而不是某些人或集体给予的,而 “人体化 ”(竞技 自由)则建立在自由的竞争之上。人格、道德、伦理的约束力一旦形成 ,子系统就会自发对此臣服,而不需要外在力量刻意维持。通过这样的途径,“人格化”教育与 “人体化”训练有机地统合在一起,而奠基 于自由 (道德、伦理)之上的约束 (加强科学训练),才能最有效地发挥其功效。协同学的支配原理还包含着时间要素的哲学意义,它意味着不同运动模式占有时间的多少。那些依靠外在强制力量取得的约束性,只是在短暂的时间内或许能够发挥作用,但从时间的角度看来,它们最终会被抛弃,而依靠自由竞争形成的伦理道德的约束性,将会具有更长时间的支配地位,更具备长时效应。从中西体育文化的长远发展看来,我们坚持中方的 “人格化”熏陶与西方的 “人体化”自由竞技互动发展,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2.4 “养生化”与 “健身化”价值取向

在以儒家为主导文化的古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因而,中国体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身体锻炼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其作用主要不在人体。中国传统体育以 “养生”为主,尤其重 “养”。而西方体育以 “健身”为主,尤其重 “健”。西方体育强调运动和肌肉健美,体格健壮,注重对人体外形的称颂,强调身体的外部运动。中国传统体育强调整体效果和直观感受,强调意念作用和内部修炼,对动作的把握靠直观顿悟,动作简单但内涵深刻,讲究动作的神韵,不仅要形似,更重要的是要神似。

“养生化”与 “健身化”在哈肯的协同学理论视野里是中西体育发展的两难抉择,但是这两个趋向却在互动中实现了交流和融合,从 “竞争”逐渐走 向 “协同”。中西方体育价值观两大子系统在不断地进行互动交流,西方体育文化正在不断吸收融合东方体育文化的精粹部分,具有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运动项目如气功、武术、中国象棋等开始移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中,打破 了西方竞技体育一统天下的格局。与此同时,西方一些知识分子和青年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以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之道中寻求解脱。在非线性机制下,“养生”与 “健身”的竞争与协同并存,通过内部交流产生的内在驱动力 ,使中西体育价值观逐渐发生交流融合,从对立走向协同,形成了更加高级的有序结构。

2.5 “单一化”与 “多元化 ”价值取 向

中国社会曾出现过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局面,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独尊儒术就成了一统帝国的思想特色,价值取向的单一性成为了中华一统的象征。这也就导致了中国体育价值观的单一性。长期以来,我国以健身类项 目为主,忽视了竞技运动的开展;片面强调增强体质,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以来就无法体现体育价值观的多元化 ,不能充分发挥体育运动者的个性,不利于提高运动者的兴趣与能力,不利于培养体育意识和终生体育思想。欧洲历史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文化来源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和地域上的分散性。无论是古代的罗马帝国、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还是拿破仑帝国和第三帝国都不过是些松散的集合体。他们的体育价值观也在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呈现出多样的色彩。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的竞争,中西两端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导致体育价值观的不断交流与互动。体育价值观应是多元化的局面.哈肯认为,多元竞争导致了序参量的出现.多元化 是形成部分叠加 的主导因素 ,多元思维的竞争与协同是宏观主导参量出现的内在诱因,多元体育价值观的竞争与协同推动整个系统自组织演进。系统自组织阐明并非单一的体育价值观在起主导作用,而是全球价值观的一种整合与互补。哈肯对于单一与多元的理解,无疑为我们审视中西方传统体育价值取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也凸现了寻求体育价值观多元共性而非单一特性的重要性所在。 "

3 结论

(1)体育价值观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碰撞、迁移、融合的主导因素,全球体育价值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系统自组织视野中寻求中西体育价值观发展的途径,敢于 “正确运用理性寻求真理”来对此做出探求、尝试与体验,能够促使现代全球体育事业的快速与健康发展。

(2)伴随时代的进步与体育事业的发展.中西方体育文化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 “开放的有序”、“涨落的有序”“远离平衡态的有序”推动整个系统 自组织的演进,这是一个有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3)中西方体育价值观存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在新的历史时期,体育价值观将影响到全球体育的发展。协同学理论给予了西方体育价值观在实现途径和制约机制等现实操作层面全新的启示,集中反映在个体与整体、人格化与人体化、养生化与健身化、仁和与竞争、一元化与多元化的体育价值观等多纬度之上。

参考文献:

[2] 孙鸿.中西方体育价值观比较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06.

[3] Jantsch,E The self-Orginizing unverse1[M].OxfordPergam on Press,1980

[4] 周军,左新荣.论体育的社会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8):94—96.

[5]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L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l,184,l85.

[6] 向家俊.中西文化差异与体育价值观[J].体育文化导刊 ,2002(2):32—33.

[8] 宋亨国,李瑜.中西体育文化比较,兼论“入世”与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4(2)41—43.

[9]苗东升.系统科学辩证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2]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6]许苏民.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三只小狗
放寒假了
最伤心的一件事
游 龙湖
小猫吃草
杨寨新村
不听话的徐子桐
我的风筝飞起来了
我爱小金鱼
读追梦有感
秋天的枫叶
英儿的日记
知识就是力量
第一次洗袜子
快乐的秋游
职业学院大学生入党申请书范文
2011年大四学生入党自传
大学生2012年入党个人自传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个人入党自传
即将被批准入党的大学生入党自传
优秀大学生入党申请书范本
优秀大学生入党自传
本科大学生在校入党自传
2012年在校大学生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书
最新3月优秀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2011年普通农民学生入党自传
贫困大学生励志入党自传
经典的大学生入党转正申请书
医科专业大学生入党自传
2011标准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锅炉低温省煤器节能改造技术
浅述显微硬度自动测量程序在金相试验中的应用
印战机欲“远攻”避开我防空火力
在专业成长中找到职业幸福
浅谈汽车门护板与周边配合设计要点
“先进经验”无原则复制使农村学校受困
内蒙古:通过指静脉验证防止高考替考
菲总统“献媚”加速日本挺进南海
金属材料工艺种类及加工方法探讨
中东将掀起新一轮核竞赛
电梯电气控制的相关问题思考
基于化工生产操作控制中应用DCS的研究
国外中小学生怎么过暑假
大学英语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薄壁铝合金封头冲压成形的加工工艺
《池塘边的叫声》教学札记
《雨铃铛》教学实录
《池塘边的叫声》教学设计
《池塘边的叫声》练习设计
《雨铃铛》教学实录
《池塘边的叫声》教学设计
《雨铃铛》教学实录
《池塘边的叫声》课文
《池塘边的叫声》教学札记
《雨铃铛》教学设计
《雨铃铛》课文
《雨铃铛》教学设计
《池塘边的叫声》教学设计
《池塘边的叫声》教学设计
《池塘边的叫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