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广东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研究(1)论文

广东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研究(1)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11

广东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研究(1)论文

【论文摘要】伴随广东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向广度和深度推进,资源、环境、市场供求等状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海洋渔业结构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和优化。

实现海洋渔业内部三产结构调整,加快广东海洋渔业的优化升级;强化海洋捕捞区域结构调整,实现海洋渔业由内海、外海向大洋的转移;强化养殖种类和品种结构调整,实现海洋渔业由大众渔业向精品渔业转变;强化市场结构调整,实现海洋渔业由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转移;强化技术结构,实现海洋渔业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强化海洋渔业的功能调整,实现海洋渔业提质增效;强化渔业劳动力就业结构,实现渔民“转产转业”是广东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论文关键词】海洋渔业 结构 调整 广东 广东是海洋大省,海洋渔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广东沿海各地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这一目标,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在开拓远洋渔业、发展海水养殖业以及发展渔业内部

二、三产业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5年全省海洋渔业产量达到398万t,其中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产量分别为172.1万t和225.9万t,海洋水产业产值达698亿元,在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中约占23.3%。

但海洋渔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向广度和深度的推进和《中越渔业协定》的执行,海洋渔业的资源性、结构性、效益性等深层次性矛盾逐渐显现,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广东海洋渔业的发展。因此,系统地研究广东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对提升广东海洋渔业经济运行质量、争当海洋经济排头兵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强化海洋渔业内部三产结构调整,实现广东海洋渔业优化升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海洋渔业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方针,按照“以发展养殖为重点,控制捕捞,开拓远洋,深化加工,着力提高水产品质量”的思路,开展海洋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力地促进了渔业内部

二、三产业的发展。2005年全省渔业第

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达145亿元和260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加了67.2亿元和99.6亿元,年均递增13.3%和14.3%,远快于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也由65∶13∶22转变为55∶16∶29。 但是广东渔业第一产业的产值比例仍然偏高,占总产值的55%,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只占16%和29%。

渔业经济总产值大部分仍然由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创造,而水产品加工比率还不到20%。事实证明,依靠开发初级资源的现有模式不仅不利于提高渔业企业经营利润和附加值,而且很难维持渔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因此,优化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强化第三产业,是广东海洋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速渔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在第—产业内部,要大力拓展养殖业,压缩近、外海捕捞强度,发展远洋渔业。

养殖业要向健康养殖和绿色养殖方向发展;海洋捕捞要通过归并、整合,提高经营规模和效益。第二产业内部,要大力发展加工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重点是从精深加工和保健品、医药品着手,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第三产业要突出抓好休闲渔业以及各类服务业。

要使广东海洋渔业真正朝着“科学的捕捞业、健康的养殖业、高效的加工业、繁荣的流通业、兴旺的休闲渔业”方向发展。

二、强化海洋捕捞区域结构调整,实现海洋渔业由内海、外海向大洋转移 海洋捕捞业是广东海洋渔业的传统主导产业。为了恢复渔业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1998年农业部提出近海捕捞产量“零增长”后,广东通过划定禁渔区,实施休渔、人工放流、人工鱼礁建设、调整捕捞结构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1999开始广东已连续多年实现海洋捕捞产量“负增长”。与此同时,按照“巩固近海,发展外海,开拓远洋”的方针,广东大力调整近海作业,开发外海渔场,发展远洋渔业,远洋渔业得到快速发展。

2011年全省远洋渔业船数达170艘,产量12.43万t,产值8540万美元。 但是,广东远洋渔业的发展总体上仍未摆脱技术装备落后、规模小,难以大规模开发利用占地球表面50%以上的公海渔业资源的困境。

2011年远洋渔业的产量虽然达到12.43万t,但仅占海洋捕捞产量177.9万t的6.99%。加之广东海洋渔业捕捞产量基数大,使得近海渔场资源衰竭等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缓解。

目前虽然在印度洋、西南太平洋、大西洋有广东远洋船队和远洋基地,但开发潜力还很大。因此,在海洋捕捞业结构调整中,应加强对现有渔业捕捞资源的重新配置、整合,扩大其经营规模,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升远洋渔船在公海生产的比重和效益,实现海洋捕捞业由内海、外海为主向大洋为主的转移,拓展沿海渔民生存空间,保护近海渔业资源的持续发展。

三、强化海洋养殖种类和品种结构调整,实现海洋渔业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优化 统计资料表明,广东海洋渔业从2002年起实现了养殖产量大于捕捞的根本性转变。2005年养殖面积达到22.4万公顷,比1995年增长93.1%,年均递增9.3%;产量225.9万t,比1995年增长了531%,年均递增53.1%。

捕捞与养殖产量之比由2000年的53.1∶46.9转变为2005年的43.2∶56.8,养殖业已成为渔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力量。但从养殖业内部来看,广东海洋渔业养殖种类和品种相对集中单一,“三多三少”(大路货多、优质产品少,低档货多、高档产品少,原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的现象仍然存在。

从表3可以看出,2003年全省海养产量197.3万t,其中高值虾蟹类及鱼、藻类所占比重仅为20.7%,而低值的贝类则占78%。广东养殖种类名特优种类比例很小、品质较差是广东海洋渔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广东海洋养殖业结构调整必须从追求产品数量的增长为主,转向在追求产品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种类、品质的提高,以适应国际国内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的要求,进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广东养殖海域的比较优势来分析,广东在重点发展对虾、贝类和名贵海水鱼类等生产和经营的基础上,应加大对珍珠、鲍鱼等名特优产品的生产,同时要加强新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的引进开发力度,以促进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拓展养殖业的生产空间。

四、强化市场结构的调整,实现海洋渔业由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转移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主体,价格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杠杆。如果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不完善,海洋水产品就不能货畅其流,价格信号就会失真或传递受阻,从而误导渔业产业的结构调整。

因此,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为运作平台。虽然广东在对外开放、开拓国外市场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但目前仍是以国内市场为主,国外市场的开拓比较薄弱。

主要表现在水产品出口比例小、创汇少,与广东海洋大省、渔业大省地位极不相称,如表4所示。因此,广东应进一步强化市场结构的调整,由单一的注重国内市场向既注重国内市场又注重国外市场的开拓转移,近期尤其要把拓展国际市场作为海洋渔业市场结构调整的一个着力点来抓。

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信息市场建设力度,积极发展网上渔业、网上贸易,建立起向外能够与国际渔业产品信息网和国际渔业产品期货市场、拍卖市场连通,向内能与全国各省市区及全国性渔业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连通,向下能与沿海各市、县以及各重点渔业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基地连通的信息流体系。

五、强化渔业的技术结构调整,实现海洋渔业由单纯的数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的转变 科学技术是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从总体而言,广东海洋渔业技术力量与山东、上海、天津等兄弟省市还有较大的差距,不能完全为海洋渔业的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如表5所示。

同时,长期以来,在海洋渔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中出现“三多三少”的现象:多注重单一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而较少开展多种技术的优化集成;多注重养殖技术的研究开发,而较少开展精深加工技术的开发研究;多注重常规普通养殖种类的研究开发而较少开展名特优稀种类的研究。因此,广东海洋渔业技术结构的调整应着重从生产普通型产品向生产名、特、优、新产品调整,发展精品渔业;应着重提高初级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加工渔业;应从单一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多技术的优化合成,发展化渔业;应从传统养殖向设施养殖调整,发展设施渔业;应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发展绿色和生态渔业。

六、强化海洋渔业的功能调整,实现海洋渔业提质增效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长期以来渔业的主要功能是生产水产品,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渔业不仅具有一般性的生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活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等功能。因此,必须对广东渔业功能定位进行调整。

根据广东的特点与比较优势,广东渔业的主要功能应从单一的以水产品生产为主,调整为水产品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相结合功能转变。其中,休闲观光渔业是广东海洋渔业中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

七、强化渔业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实现渔民的“转产转业” 强化渔业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实现渔民的“转产转业”是构建和谐渔业的迫切需要。渔业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关键是推动从事捕捞业的劳动力向渔业的服务业和非渔产业分流,扩大渔民“转产转业”增收的空间。

目前渔民增收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渔业劳动生产率低,大量劳动力和人口仍滞留在狭小天地里。因此,无论是从提高渔民收入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提高全社会对水产品的消费水平来看,都要求调整渔业劳动力的就业结构。

这也是渔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渔业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除了实行“转产转业”外,要注重在渔业内部挖掘就业潜力。

随着现代渔业的发展,渔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表现在产前、产后环节使用的劳动力上。目前渔业产前、产后环节吸纳的劳动力还很少,大部分产中环节的劳动力势必向产前、产后环节转移。

建立以渔民为主体的国家、集体、渔民及其合作组织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目前剩余劳动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麦贤杰:中国南海海洋渔业[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 广东海洋渔业局:广东省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Z].2005年12月. 邓云锋、宋立清:我国渔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05

(4). 张涛:铜陵市渔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4

(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师恩难忘
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
我的老师
感恩校园,感恩老师
老师,我想对您说
我的老师
老师,我想对您说
温馨的爱
温暖
我对老师说,教师节快乐
师恩难忘
老师您好
致老师的一封信
感谢老师
老师
美国远程教育的前车之鉴
略论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角色的扮演
试论活动课的目标
创新教育是永恒的主题
我国教育财政问题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美育的职能及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试论班主任教师的能力品质
创新教育专题研究
“思想课”三步教学结构初探
试论我国教育经费问题的症结与对策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西方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及其培养
抓好教学、管理、展示环节,推进我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少年闰土》听课后反思
《少年闰土》读写训练一得
拜读《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后的反思
如何在《少年闰土》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品读感悟 落实重点 体验情感──《少年闰土》教学重难点突破
设计的开放性带来的一点思考──《少年闰土》听课有感
《少年闰土》一文第四段的课堂教学
珍视鲜活的生成资源──《少年闰土》标点符号引发的思考
进行朗读训练的几点体会──《少年闰土》朗读教学谈
感受诗化的提问──评《少年闰土》
将叩问进行到底──听特级教师卢雁红老师上《少年闰土》
教学要因学生变化而变化──教《少年闰土》有感
你向往闰土的生活吗?──《少年闰土》教学札记
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活起来了──教《少年闰土》有感
巧设悬念适度延伸──《少年闰土》教学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