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西藏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探讨(1)论文

西藏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探讨(1)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9

西藏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探讨(1)论文

[摘 要] 西藏经济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GDP年平均增长率加快,但其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本文拟从经济的资源要素出发,通过人口、资金、资源的现状分析,试图诠释其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 西藏经济 经济总量 产业结构 农牧民收入

一、西藏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关于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自然资源。西藏的草地、森林、水能、矿产、地热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这是西藏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现已发现的矿产达100多种,探明储量的矿产居全国前五位的就有十几种,但受交通、能源、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西藏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很不充分。

西藏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为2亿千瓦,占全国水能资源的30%,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有5600千瓦,占全国总量的20%,但现已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还不足可开发利用的0.5%。光能资源:西藏海拔高,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烈,总辐射值接近世界最大值,在世界上仅次于非洲撒拉沙漠地区,其丰富的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具有极大的潜力。

除此之外,西藏土地资源的面积之大居全国之首,热能储藏量居全国之冠,其森林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也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前景,但这些有利条件目前尚未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 人文资源。

人文资源包括各种文化资源,如语言、服饰、电影、戏剧、音乐、宗教等,以及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西藏有遍布各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人文资源,以藏传佛教文化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大昭寺,举世闻名的扎什布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佛教寺庙,及浓郁的藏族风情,是西藏文化产业的资源依托。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交通条件太差,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较低。

文化产业才刚开始萌芽。 区位资源。

西藏的区位资源具体体现在它位居祖国西南边疆的地理位置。西藏边境线约4000公里,与南亚五个国家和一个地区接壤,具有发展边境贸易独特的地缘优势。

据史料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西藏就有边境贸易,边境线上边民互通有无,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形成众多贸易场所。现在西藏对外通道交通便利,贸易基础相当牢固。

如亚东口岸,距不丹首府适布约300公里,距锡金首府甘托克约100公里,到印度沿海城市加尔格达也只有几百公里,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120公里,离西藏首府拉萨460公里,且都有公路相通。但由于诸多因素,西藏区位资源的优势并未在西藏经济发展中显现出来,其边境贸易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对外贸易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

政策资源。中央政府历来将西藏作为全国的特殊贫困地区而加以关心和扶持,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灵活措施。

作为我国五个民族区域自治区之一,西藏享受着诸多的优惠政策和待遇。仅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央先后四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此外,西藏还拥有强大的政策弹性空间,有条件制定和实施一些特殊政策,这些为西藏各族人民发展生产起到很好的调动和促进作用。在全国大陆的31个省市(区)中,能享受以上这些优惠政策待遇的惟有西藏。

2.关于人口:劳动力素质偏低,人力资源匮乏 西藏自然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资源匮乏,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缺乏更为突出,已经构成了现阶段西藏经济发展的瓶颈。西藏和平解决50年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适龄儿童入学率由解放前不到2%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但全区文盲、半文盲仍高达36%,在全国最高。

初中、高中文化程度仅占人口的5.97%,大学文化程度占0.56%(高中文化程度含中专文化人口,大学文化程度含大专文化人口),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3.7年。绝大部分人口文化程度还未达到小学4年级水平.每10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最低。

产业部门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如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工业系统职工,平均受教育时间仅4.3年,绝大部分职工文化程度不足小学5年级水平。全区从业人员中不识字的比例高达67.4%(全国为11%),1998年全区国有企业职工人数为73650人,其中大学、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职工的所占比例分别为2.1%,8.4%和31%,平均每万名职工中有工程技术人员196人(全国为626人)。

由此可见,西藏总体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存在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 3.关于资金国家的大力援助并未形成西藏经济的“造血”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2年到2000年,中央财政补助逐年增加,在近50年中,累计补助达500亿元左右,加上近几年的共计600亿元以上。

中央政府不仅通过财政补贴而且号召内地省(市区)对口援助西藏。1984年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由部分省区(市)援建43项工程,总投资4.8亿元;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援助西藏建设62项工程,投资总额23.8亿元;2001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国家直接投资117个援藏项目,总投资312亿元;各省市对口支援建设项目70个,总投资10.6亿元。

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央财政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依赖,但能享受优惠待遇并保持较大增长的民族地区只有西藏。但从实施的结果看,中央的巨额财政拨款和全国的援助,并没有形成西藏强有力的“造血”机制,反而滋生了向国家等、靠、要的依赖心理,造成了西藏经济对中央和其他省区(市)强烈的依附性。

二、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西藏至2005年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全区国民生产总值5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1.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

(1)西藏与内地农村的收入差距拉大。198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仅差3.2%,由于多种原因,近20年来,西藏与全国发展差距越拉越大。

1985年,西藏农村人口年平均“纯收入”为353元,同年全国农村人口的平均“纯收入”为398元,相差45元。1990年西藏农村人均“纯收入”447元,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30元,相差183元。

2001年西藏农村人均“纯收入”1404元,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相差962元,其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相差40.9%,差距进一步拉大。

(2)西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幅度也在不断扩大。1994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59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83元,城乡差距为2413元。

1997年西藏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高达5214元。2001年西藏城乡纯收入差距竟高达6465元。

2005年西藏城乡收入高达6336元。 从以上数据看,西藏农牧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城镇居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的年平均收入为6907元,而同期西藏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高达791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4%, 说明西藏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但显著且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并且这一差距仍在继续拉大。

2.经济总量低 西藏国民生产总值其总量长期以来是全国最低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处于后几位。以1998年为例,国民生产总值仅为91.18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0.1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3716元,位列全国倒数第三,仅高于位于全国倒数第一和第二的贵州省和甘肃省。

产业结构中,西藏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所占比重最高, 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全国各省区最低的,第三产业比重最高,超过50%。如2002年,西藏第

一、

二、三产业比例为24.6:20.4:55,农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10个百分点,而工业比重却比全国低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超过50%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农牧民从第二,三产业得到的生产性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 3.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了西藏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稳定发展第一产业,有重点地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繁荣各项社会事业,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西藏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其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质的飞跃,GDP从1951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50.4亿元,第

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占有绝对的份额。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西藏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 1951年西藏国内生产总值1.29亿,第一产业1.26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7%;第二产业0.001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07%;第三产业0.03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

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3.27亿,第一产业2.32亿,占国内生产总值70.9%,第二产业0.22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第三产业0.73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3%。1988年国内生产总值20.25亿,第一产业9.65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7%,第二产业2.41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9%,第三产业8.19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4%。

2003年GDP(国内生产总值)184.59亿,第一产业40.97亿,占GDP的22.2%,第二产业48.11亿,占GDP的26.1%,第三产业95.51亿,占GDP的51.7%。2005年GDP250.4亿,第一产业48.1亿,占GDP的19%,第二产业59.8亿,占GDP的23%,第三产业142.5亿,占GDP的57%。

西藏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02年突破50%后,2003年达到51%, 2005年达到57%。

从全国的情况看, 2002年第三产业超过50%的只有北京、上海和西藏。按照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产业占GDP中的比重超过50%,一般认为是进入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社会的标志,是所谓的“后工业社会”的特征,显然这和西藏的实际发展水平不符。

(2)第二产业在西藏三次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没有出现过高速增长。按三次产业发展的规律,首先是第一产业的发展,其次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亦即工业化的过程,然后在第

一、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西藏的情况是1979年第二产业达到最高点,占27.7%,1988年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降到1959年以来的最低点11.9%。

西藏经济没有形成过“

二、

三、一”或“

二、

一、三“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从来没当过第一。

(3)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按照产业结构变化趋势,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1984年后西藏第一产业基本稳定降到50%以下,1997年以后降到40%以下,2001年后降到30%以下,2003年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排到第三位。从三次产业调整的比重看,农牧业的结构性调整已取得相应的成就。

现在西藏三次产业虽然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结构,但三次产业结构内部的并不协调。有资料表明,西藏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0%左右来源于中央财政补贴,不仅如此,西藏第三产业还带有明显的消费型、粗放型特征,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本身的份额不高,近几年,又以建筑为主,建筑业的比重均占60%以上,这既是中央对西藏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方面的反映,更是西藏工业发展严重不足的表现。第一产业的相对份额虽稳定下降,但农牧业本身的落后能否使占西藏人口80%的农牧民从农牧业中获得发展?西藏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还表现现在,产业结构未能直接反映出西藏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特点。

产业结构调整应以此为依托,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支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在特色产品的加工生产方面应大有所为,但事实并非如此,说明西藏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第一产业,工业化的历程还十分漫长。 参考文献: 肖传江 刘建祥:二十一世纪西藏反贫困的战略.调查与研究,2001年2月 西藏自治区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杨利锋:论西藏开发的战略举措及对策建议.西部开发资料通讯,2005年5月 王太福 王代远 王清先: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第338页,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 徐明阳:西藏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前言,第3页,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 胡春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跨越式发展.调查与研究,2011年1月 根据西藏经济统计资料整理 王绍泉:西藏第三产业比重偏高的原因、影响及趋势.西部统计通讯,1995年第3期 朱亚冬:加快西藏产业化建设,促进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西藏经济发展论坛,2005年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不..不是吧!
球迷老爸
我的自画像
我不要这个哥哥!
我的良师益友们
阳光女生
我的新语文老师
我有些胆小
“右三圈”
我最敬佩的人
小妹妹
野蛮女孩
真儿
我的个人档案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
论世界IT产业国际分工与重组及中国的应对措施
影响中国IT业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特征
含制度、技术因素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
集群性工业园区的发展研究
自然垄断行业的政府管制创新思考.
中国网络咨询业的发展及对策
跨国巨头对中国行业龙头展开廉价掠夺式并购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我国房地产信托若干问题分析
循环经济范式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探析
股市楼市适度降温对经济利大于弊
我国房地产市场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对发展房地产投资基金的SWOT分析
中国钢铁产业进退出壁垒的分析
《海伦凯勒》教学案例之一
《二泉映月》课文原文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案之一
《二泉映月》教案之四
《海伦凯勒》同步练习
《海伦 凯勒》课文原文
《梦圆飞天》教案之一
《海伦﹒凯勒》第二课时教案
《神奇的克隆》教案之一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同步练习
王崧舟《二泉映月》课堂教学实录
孙双金教学实录——《二泉映月》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课文原文
《二泉映月》说课材料
《梦圆飞天》课堂教学实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