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一只手风琴的音色

一只手风琴的音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9

一只手风琴的音色

一只手风琴的音色

一开始,我以为我可能不会很深地喜欢这部影片的,就像许多主流而写实的影片一样,看看就可以了。

然而,它的确有一种沉淀的力量,并不跟随影片的结束而消失。一只手风琴的声音从片尾响起,在故事的背后不绝如缕,回环往复。背景展开,并且辽阔无垠。

故事的开始,是1963年的夏天,青年陈玉从他熟悉和生活的某座城市,被命运调配,去一个遥远偏僻的山村小学任教。那柴门蓬荜的小学校所在地叫“月亮湾”。

陈玉走到了一条河里,他停留片刻,就像一部电影,就像一段人生,即便四十余年够得上漫长,也不过是片刻而已。他停留片刻,用他随身带着的一架120照相机,照他手里的手风琴。镜头深处,河岸峭壁断崖上,一群天真烂漫的山村小孩,在“扑通”“扑通”玩跳水游戏。影片看过很久以后,偶然想起这个不经意的镜头时,我就无端的想起塞林格。

陈玉拍照时,打了个趔趄,手风琴掉到了河里,带到学校去的时候,就是一只哑琴了。

到了月亮湾小学以后,故事细致绵密地铺展开来,开始的一些细节显得生硬,让人感觉有点不舒服。

等在学校里的校长手持两样东西,一样是替代戒尺用来打学生手心的教杆——它在陈玉眼里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校长在惩戒那些站在硷畔上往他头顶撒尿的小孩子;另一样是在简陋的教室里,学生们整齐而洪亮的背书声,背 诵的是车万育的《声律启蒙》。有一点奇怪的是,这背诵并没有从“云对雨、雪对风”开始,而是一起头就背“晚照对晴空”。这两样东西和严肃的表情、微微向前佝着的身体、不动声色地给陈玉出难题又从家里拿来白菜关照他的生活等等,这些都让我觉得这个校长身上沿袭着浓重的旧时代私塾先生的气息,仿佛一件蒙着灰尘又泛着暗沉光泽的古董。

有一点东张西望地穿过那道柴门到来的陈玉,同样手持两样东西,一样是跌坏了的手风琴,派不上用场;另一样是写在黑板上教学生们唱的当时正在城市里流行的一部少儿电影《花儿朵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不了解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城市青年是什么样子,但陈玉的到来让我觉得比较眼熟,浑身散发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学生身上那种浪漫的理想主义气息,仿佛一件光泽鲜亮尚未经历岁月琢磨的乐器。

在这两个人中间隔着另外两样东西和一个人,一样东西是校长写在黑板上,出给陈玉第一堂课的难题:一副绝对的上联;另一样东西就是陈玉随身带来的那架照相机。在校长和陈玉之外的另一个人,是在隔壁教室教学生念“一一得一,一二得二”的周敏。

这一组关系,看上去漫不经心,但还是显出了紧张和不太搭调的感觉,三个老师各念各的调,教杆沿袭着戒尺的功能;手风琴是一个占地方的摆设;《声律启蒙》的声音主导课堂;《让我们荡起双桨》和“一一得一”彼此从隔壁传出来的声音,有点互相干扰。

然而,等到整部影片看完,当“晚照对晴空”的琅琅书声,被老年陈玉传到了几代学生之后的更小的孩子们那里,仿佛日常的早读课一样,并不显得突兀而是自然和谐地嵌在校园背景音乐里面的时候;当《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第三次响起,也是第一次被那只手风琴奏出的时候,一种深而由衷的感动渐渐弥漫,慢慢回溯。

正是那些一开始让人感觉有点不舒服,不自然的细节,仿佛一种穿凿极深的力量,朝外慢慢散发出来,不绝如缕地照应着这种感动,直至将背景推至一个更辽阔的空间和时间范围里。

那些细节之所以看上去有痕迹,是因为它们所维系的那根看不见的线,在这里实在是被抻得太紧张,拽得太韧细,就像是北部川塬地貌中被称为崾岘的险峻之处。

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这两组关系彼此之间要如何衔接与统一?要如何融汇与扬弃?人在这其间当如何自处?这难道不是一个千古绝对吗?这又何尝不是千古而来所有哲学、艺术、历史、宗教等等社会学科孜孜求解的一道永恒命题?什么样的人生境界、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会是一个终极理想的样子?

这样的一个命题,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里,那种细韧与负重,确实有着一发千钧的紧张。但这种紧张却是极其隐蔽的,几乎不易察觉。整部影片除了一开始这一组关系刚刚接触的时候显得有点生硬与不和谐以外,再没有丝毫对峙、碰撞、起伏、跌宕等等激烈的情节与情景,整个叙述语言浑然一体:缓慢,平静,朴实,绵密。

就像陈玉在课堂上面对用目光指着黑板让他对下联的学生们时说的:这副绝对的下联至今没有人对得上来,但是人人可以去对。一样的,这道命题至今没有人能解答得了,但是人人可以去解答。

陈玉给出的下联其实就是上联的出处:钱塘江畔六和塔上。

江河流水,浪卷潮涌,一向被人用来比喻历史变迁和时代洪流,就像陈玉一开始走进的那条河流一样。人在其中,会有种种的身不由己,随时都会被命运调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这些关系,在这潮流之中,也随时都有可能失衡失调或者衔接不上。

而“六和塔”的塔名是取自佛教僧团戒律后来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和敬”的意旨,暗含一种理想主义倾向的彼岸精神和人间情怀,照应了《让我们荡起双桨》那首歌儿的意境。

陈玉用他的一生去实践和完成他给出的这阕下联,整部影片所表现的也是这一点。所以,影片始末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四十余年,其间自然会有时代的痕迹与印记,但却并不加以渲染。在历史长河之中,人的命运,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形态下,都会遇到不由自主的外部力量的调拨,不是这样,就是那样,重要的是人要如何对待。

在此之前,大约因为司空见惯,我从没有认真区别过“随遇而安”和“随波逐流”这组词语,总以为差不多都是一种被动消极的处世态度,实则全然不同。

“随遇而安”看上去也像是被动的,对于客观境遇如水随顺,但却有着积极与坚硬的质地,一个“安”字,包含了“安忍”与“安详”两重含义,那是一个内

心有所守护有所坚持的人所取的态度。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命运如何起伏跌宕,一个人内心里或者说生命里如果总有一样不变的东西始终在着,比如信念,他便可以安之若素,自己选择,自己担当。

而“随波逐流”因为里面有一个“追逐”的意思,表面看上去比较积极,但实则由于内心里没有一个安住恒信的东西作为精神意志的支撑,人便极易受命运拨弄,随波而低时悲观绝望,逐浪而高时踌躇满志,便难免会有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强烈落差感和造化弄人的悲情感。

这部影片,从头至尾,让我看到和感觉到的都是“随遇而安,有所坚持”这样一种极其普通而又光芒隽永的精神,包括像叶少国和李刚这样戏份极少的人物,似乎都是对这种精神的诠释与映衬。叶少国在当时作为“四清”对象,即将被押赴新疆劳改农场长期劳改。对于一个普通农民,这是一个渺茫而不可知的几近于死亡的未来,而他唯一略带慌张地做过的一件事,就是找到一个他认为比较可靠的人,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唯一牵挂交到这个人手里。一个如此卑微屑小的人物,他坚持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替儿子保留了对这尘世的希望与信任。李刚则是那个时代世故人情从另一面的映照,他在当时作为民兵连长,的确有着一定范围呼风唤雨的能力,但他不这样认为,比如面对周敏对他所有好意“不识好歹”的拒绝和对自己一意孤行的坚持,他完全有力量强求或者摧折,但他选择了放手;比如对于时为手下猪倌的陈玉的“夺爱”,他也完全有能力不着痕迹地给予报复和压制,但他却选择了不着痕迹地暗中保护。李刚作为当时月亮湾的一个弄潮儿,他坚持了一个普通农村青年最本质最朴素的善良与宽厚。

陈玉和周敏,作为影片中的男女主角,一个坚持用一生的耐心去修一只手风琴,一个坚持用一生的耐心等那只手风琴修好。在这整个过程中,与陈玉、与那只手风琴相伴始终的,是总在画外,也总在心中的小兰的来信,就像一个人一生都在追求的既近且远的理想境界。

陈玉在自己的第一代学生中发现了吴春燕的天赋,并且收到小兰寄来的简明音乐启蒙教材,交到吴春燕手里的时候,有画外心声说,“我相信,音乐会带着孩子们走得更远”。在这里,音乐,以及那只手风琴,实际上是一个象征符号,不单指音乐本身,也包含了《声律启蒙》、《花儿朵朵》和他在临近片尾时,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新的教学压力下,坚持按大纲给学生讲的书法课等等,它的更高一层的比较模糊的含义,应该是指一种文化知识的审美理想“会带着孩子们走得更远”吧。他的这种教育理想没能在吴春燕们身上实现,但却在吴春燕的女儿小洋们身上得以实现。

小兰在最后的来信里,声音平静、苍茫而悠远;周敏在生命之末,第一次讲出她为一个人付出一生所有,仅仅因为这个人修理手风琴的耐心,让她相信这琴修好了一定能奏出美妙的乐曲这件事时,那声音也是平静、苍茫而悠远的,这声音照应着影片一开始那个同样显得平静、苍茫而悠远的画外独白“我已经很老了……”

这时,那只手风琴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第三次响起,它既不像第一次出现在课堂上时那样滞涩、断续,也不像第二次出现在校园歌咏比赛上的合唱那样完整、高亢和饱满,而是柔和、朴素以致有些单调的琴音,但是背景却格外辽阔,以至余音悠远。我想这手风琴所奏出的,正是犹如那琴音一样的,一个古老、朴素以至平白简单的答案,就如同陈玉给出的下联就在上联的出处里一样,他用一生的实践与坚持得出的结论就是:理想境界就在现实人生里面,现代文明就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里面,彼岸精神就在此岸生活的人间情怀里面,彼此之间不能割裂、不能两分。

所以我便相信,这部影片就像那架120照相机一样,用一种现实主义的完全老式传统的表现手法,在细如幽微处、在极普通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奏出一曲平实低调却背景辽阔的理想主义颂歌。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校园的大榕树
存钱
颁奖会
美丽的草坪
开学第一天
一个苹果
大扫除
致贝蒂的一封信
一切都变了
水仙花
读《柳林风声》有感
家乡的小河
在校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
2011年12月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大学生参观红楼的思想汇报
2012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
2011年预备党员思想汇报范文
2011年预备党员入党思想总结汇报
11月份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大学生入党积极份子思想汇报
大学生新学期开学思想汇报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2篇
2011年爱国的思想汇报
在校优秀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
在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大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大学生预备党员思想汇报
在创造性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让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开启学生的智慧
从高校管理工作定位的视角解读哈军工办学思想
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教学研究
“狂草病历”也是病得治
湖北襄州:建立人大代表退出机制
乡镇人大应当避免被边缘化
浅析计算机技术网络教学方式
改进出租汽车公司财务问题思考
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职医学实践教学体系
我国农村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教学整合应用探究
以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商务实践能力的实证研究
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策略
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之三
《寡人之于国也》特殊句式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之四
《劝学》结构分析
《劝学》教学设计之二
《劝学》语法修辞
《劝学》教学设计之一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之五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
《寡人之于国也》诵读建议
《过秦论》通假字
《劝学》教学设计之三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
《劝学》译文
《劝学》课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