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讨论大学生幸福观的养成

讨论大学生幸福观的养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9

讨论大学生幸福观的养成

"

论文关键词:幸福观;幸福观培养;人性关怀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幸福观危机:幸福理想缺位、失范,幸福情感困惑、麻木,幸福人格与生活方式分裂、扭曲等。这一危机既是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表现,也与高校德育中幸福观培养边缘化密切相关。我们要以人性关怀为出发点加强大学生幸福观培养,构建有助于正确幸福观形成的教育机制与社会环境,从而使高校德育充满新的活力。

一、当代大学生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幸福观危机

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等问题所持态度的系统观念。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幸福观念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和方向,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进步。加强大学生幸福观培养是以大学生生存关怀为出发点的人性化德育模式,在目前多元社会经济关系影响下的社会转型期也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真切的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幸福观培养这一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德育内容上,我们偏重一种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化;在德育范式上,我们偏重一种以道德知识灌输为主导的德育方法。二者都与目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现状相矛盾,也都脱离了大学生的正当的人性基础。在这一意义上,近二十年的大学生德育还有许多不成功之处,这集中表现在大学生幸福观危机的日益突出。

1.幸福理想的丧失和失范

幸福观是对某种整体生活目标及其精神根据的态度,进一步表现为我应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和我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幸福观两个基本的幸福问题。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幸福观危机首先表现为对某种生活目标及其根据的怀疑、动摇甚至否定。

2.幸福情感困惑、麻木

从构成幸福观的基本要素看,幸福情感是对幸福目标和精神依据的敬重、忠诚、向往等强烈的情感。而在幸福危机的发生过程中,人们的这些情感逐渐淡化、消失甚至走向反面。人们对原来幸福价值系统的崇敬感、神圣感没有了,感到困惑、迷茫、彷徨甚至幻灭。大学生不再满腔热情地称赞高尚的幸福理想,不再以崇尚的人生追求为自己的幸福依归。社会中享乐至上等庸俗的幸福观不再被大学生所鄙视、避而远之,相反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幸福观核心。

3.幸福人格与生活方式的分裂、扭曲

人格是精神世界的整合,幸福人格是道德精神世界的整合。幸福人格的分裂意味着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孤独感、空虚感以及如履薄冰般的苦涩、烦恼和无奈。这表现在一部分大学生价值目标的丧失,整个道德生活没有一个支撑点,对现实生活的价值失去了判断能力,总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在生活方式上,他们由于意志薄弱,趋利避害的自然选择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经不起钱、权、色、利的考验。他们反叛原有的道德规范,蔑视原有的道德楷模,亵渎原来视为神圣的道德理想,又因为没有新的幸福理想的召唤和约束,所以感到空虚、无聊,甚至感到人生的荒谬。在他们看来,宁愿过没有道德却很快乐的日子,不愿过有道德却穷困潦倒的生活,道德价值在人生幸福观中自然被边缘化。

二、幸福观危机的原因分析

引发幸福观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一危机既是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表现,也与高校德育中幸福观培养边缘化密切相关。

1.从社会生活来看,德行与幸福存在严重背离

德行统一是社会秩序、社会道德生活是否公正稳定的基础。美国思想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就认为,如果一个社会好人得不到好报,恶人受不到惩罚,却仍然要求人要无条件地讲道德,把道德的本性看做自我牺牲,就会造成个体道德与社会伦理的悖论——“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目前,我国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老实人吃亏”现象,使道德反成为获取幸福的障碍,道德自然就失去了魅力和感召力,这也深深影响了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养成。

2.较为稳定的大学生幸福观受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冲击

从社会经济关系来看,由于经济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与变迁,原来大学生较为稳定的幸福观受到了巨大冲击。“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长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利益关系的变化必将引起社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的道德价值观日趋多无化,人们不得不面对多种多样的利益冲突和道德冲突,大学生幸福观也不例外。"

3.从高校德育的现实来看,在德育内容上,我们偏重一种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化,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幸福观边缘化,这与目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经济生活明显脱节。在中国古代,相对落后的的社会状态具备取消道德作为个人幸福的权利的基础,儒家把以“三纲”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政治化,形成了伦理政治的文化模式,构成了封建社会的价值基础。但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下,学生主体性有了大大上升,只有符合大学生人性的、与他们社会经济生活相适应的幸福等道德内容才能真正被学生认同。我国高校纯以政治化理想为核心的德育无法真正取得大学生的真正认同的,这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很少出现崇高的幸福理想。而在教育方式上,我们偏重一种以道德知识灌输为主导的德育方法,这也脱离了大学生的正当的人性基础。“光凭掌握知识是培养不出诚实、正直和原则性的品质的。渗透在理论材料里的这些精神,只有当青少年的生活实践也显示出这种精神特征时,这种精神才能被他们的心灵所感悟”道德是不可教的,道德知识与道德并不是同一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道德仅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而生活中难以体现或找不到这种精神,那么,道德就永远只可能是一种高不可攀的或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永远只可能是低效的。因此,德育应该也只有植根于生活,才能具有浓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把人引向人的生活世界,引导人去积极建构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生活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同时获得德性的塞满,实现德育的目的。在目前学生对什么都怀疑的情况下,符合大学生人性需求的具有现实基础的幸福观培养就成为高校德育成败的关键。

三、大学生幸福观的养成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产生幸福观危机无序、混乱的社会消极现象的消除;二是从使人们重新回归正确的幸福观。这里所说的“重新回归正确的幸福观”,既包含有重新回到原来的幸福观(前提是原来的幸福观仍具有合理性),也包括走向新的幸福观(前提是比原来的道德信仰更具有合理性)。从这双重意义上,大学生幸福观培养是复杂而艰巨的。大学生幸福观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世界,从社会角度看,至少要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

从对大学生幸福观危机的根源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涉及到社会公平和长治久安的大事。如果一个社会一直处在与个人利益相对立和冲突的状态,时时处处要求个体为其作出牺牲,我们便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的正当性了。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社会称为“虚假的集体”。现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之中,阵痛中的幸福观危机的重要根源是善恶因果律的中断与紊乱。善恶因果律的中断,导致伦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缺乏。现代中国伦理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就是重建道德的善恶因果律,由此建立新的正确幸福观的合理性基础。

2.确立幸福观培养在高校德育中的核心地位

幸福观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幸福观是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关心、呵护以及给以人文基础上的幸福观,是一种满足人的合理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品位,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学校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授给学生从事劳动及合乎要求的社会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而且也在于给每个人以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确立健康的幸福观,获得幸福的感受,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观的重要举措,也才能真正得到大学生的真正认同。“因为每个人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特殊的、对他们说来是同他们的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普遍的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共同利益是‘异己的’,是‘不依赖’于他们的,也就是说,这仍旧是一种特殊的独特的‘普遍’利益,或者是他们本身应该在这种分离的界限里活动。”对于个人来说,大学生对以维护这种“共同利益”的幸福理想要求的接受要以个人幸福感满足为基础。高校德育归根到底是围绕人的幸福而展开,“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3.实现高校德育要由重幸福观知识的教育向现实中大学生科学幸福观培养转变

每一种幸福观都代表着一个道德价值体系,它为人们提供一个关于人生行为善恶的最高标准,是对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观念、道德动机的整合,从而将人们的各种关于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价值观念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高低有序的道德价值观系统,成为规范一个人全部人生活动和行为选择的基本框架,为人生指明了一个奋斗目标和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视域里,幸福是一种主客观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基础即是人的实践”,而“人的实践是一种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活动……因此任何幸福的获得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它离不开追求幸福的‘所欲’所指向的对象的刺激或满足。”作为伦理德性的幸福也是“一种获得性的人类品质”。亚里多德始终坚持人的伦理德性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习惯性的行为实践,必须“进行现实活动,才能得到这些德性”。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表现勇敢才能成为勇敢的。”我们要以科学幸福观为切入点,促进大学生幸福生活方式的养成,从而使高校德育充满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2]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浙江社会科学,2001,

(1).

[3]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前言: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8.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

[6]林剑.幸福论七题[J].哲学研究,2002,

(4).

[7]麦金泰尔.追寻美德[M].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91.

[8]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们班的“知名人士”
自我介绍
张家四大将
老师
我的喜怒哀乐
妈妈
“侦探”老妈
我自己
我的父亲
可亲可敬的语文老师
我的一个好朋友
我的班主任
偶们班的1位俏皇帝与2位娇小姐
这是谁的手?
房屋安全检测鉴定思路和实例解析
建筑外墙涂料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
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监理的有效监控措施探讨
玉树地震遗址纪念馆施工安全管理探析
建筑施工进度与管理质量问题分析与研究
关于雨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安全性的相关探讨
有关建筑施工安全监理管理问题解决措施的研究
浅析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及分析与对策
关于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方法的探讨
刍议钢结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绿色建筑理念下如何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土建工程中混凝土质量的有效控制
浅谈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
《槐乡五月》说课稿之一
《放飞蜻蜓》教案之二
《恐龙》第二课时案之一
《狼和鹿》教案之一
《狼和鹿》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恐龙》教案之二
苏教版《海底世界》教案之五
《放飞蜻蜓》教案之四
《槐乡五月》课文原文
《恐龙》教案之一
《恐龙》第一课时教案之一
《狼和鹿》教案之二
《放飞蜻蜓》教案之三
《放飞蜻蜓》教案之一
《狼和鹿》教案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