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

浅析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14

浅析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

"

【论文关键词】: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互动发展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优势,并提出了两者互动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健康就是财富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明确,健康意识在人们的心目中所占的比重必然是越来越大,健康是一切的基础,体育则是健康个体的源动力,学校在创导和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体育越来越重视,但在应试教育和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不难发现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能适应处于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于是家庭体育应运而生,体育不应只限于学校生活之中,更多的是家庭生活中。

家庭体育对学校体育是补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学校体育是家庭体育的起点与基础。因此,只有促进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为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锻炼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1. 家庭体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家庭体育是21世纪群众体育的一种新形式,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家庭体育人口的比率达39.37%,其中城市家庭占41.18%,农村家庭占38.08%。农村家庭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大幅度上升,老年人成为家庭体育的带头人。他们大多数选择自家庭院、住宅空地、公园街道等非正规体育场所进行锻炼。但在这种看似火爆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在观念上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够

中国传统的养生习惯是"静",这一观念已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对体育的态度。家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而变化的,社会潮流、传统文化及家庭成员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都影响着家庭体育的实施。加上对群众体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制约了人们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体育是休闲文化的一种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只有满足家庭成员的基本需求后才可能考虑对体育的投入。这也是大多数农民家庭无法涉足体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1.3 体育设施与人口相比严重短缺

我国的正规体育设施绝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人均体育设施面积为0.6m2,有些小城市就没有体育场馆,只在城市的一角隐约可见一点健身器材。而农村虽然地方充足,但没有财力打造体育场地。所有这些严重阻碍了家庭体育进一步的发展。大力发展家庭体育,增加体育人口,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体育的意义,使人们发自内心地接受体育锻炼,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自觉行为。

2. 学校体育的现状问题

2.1 终结性体育教育现象突出

一般而言,我国青少年要在学校接受几年到十几年的基础教育,系统的体育教育一直贯穿其间,因而脱离学校走向社会的中青年人理应最具成为体育人口的先决条件,而事实情况却相左。目前,许多学校的体育教育表现为"终结性体育教育",大多数学生自离开学校之始就与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相揖别,十多年体育教学留给学生的只是一个短暂回忆后的句号,再无延续。作为家庭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本应是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相互脱节,使许多学生一旦离开学校便离开了体育。这种现象说明我国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习惯和体育兴趣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亦是造成我国体育人口两头热中间冷状况的主要原因。

2.2 学校体育设施使用效率不高

据调查,我国各类体育场馆有75%在学校,各类各级学校都建有体育设施。然而,受先前课程设置的影响,以及学校作为教育部门的单位性,社会管理的封闭性,体育场地的建设自然被圈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为学校所独用。同时学校教育带有明显的时段性,场地设施的使用因节假日和学期的结束而终止,致使学校体育设施在占全年近一半的时间里闲置不用。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设施相比,就出现了一方面无人问津,另一方面严重紧缺的矛盾现象,造成了社会体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3. 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必要性

3.1 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相互渗透

顺应社会和时代潮流,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学校体育担负重任,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必须发生根本改变,更新观念,体育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应走出去把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到学生的家庭,改革活动课教学模式,邀请学生的家长参与,使其了解学校体育活动课的情况,以便家长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对子女进行体育教育,使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拓宽体育教育环境,营造一个身体锻炼的良好氛围。

3.2 中小学体育与家庭体育

学校体育是家庭体育发展的基础,学校体育能为家庭体育的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场地设施,学校体育促进了家庭体育的发展,增强了家庭体育的活力;家庭体育为学校体育奠定基础;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和补充。两者的结合" 是体育社会化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树立终身体育观的需要,要使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有机结合,就要做到:转变观念,加强家庭体育宣、强化家庭体育观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活动;构建学校、家庭体育协调中心,形成畅通的运行机制。学校的体育场馆向家庭开放,打破校园界限,开放课堂;学校运动会设立家庭项目,发挥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达到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互动。

3.3 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相互影响

学校体育是家庭体育的基础,又是终身体育的入门期。学校的体育观念是一部流动的发展史,应与家庭体育紧密相连。一个人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养成的,是长期教育的结果。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使终身体育观念变成人类的共识,从而使大多数学生养成健身意识和习惯。学生健身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带动整个家庭参与到社会体育中去,从而提高我国体育人口的数量。同时,由于家庭体育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强的特点,使得学生更容易地坚持体育活动。可以说,家庭体育又为学生实践终身体育观念提供了便利。因此,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生成能够促进家庭体育的开展,同时,家庭体育又为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4. 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建议

4.1 以学校体育带动家庭体育的开展

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一旦养成,体育活动就将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主体,学生,目前,绝大部分都来自三口之家,他们是家庭的希望和寄托。因此,学生的行为和习惯将对社会体育主体,家庭成员,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社会学理论认为:家庭是社会群体中最忠实、最可信赖的群体之一。这一群体中的成员,在进行社会活动中,都不同程度遵循着一种群体规范,已达到维系群体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排头兵作用,感染和带动家庭成员的锻炼意识和行为,促进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系群体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排头兵作用,感染和带动家庭成员的锻炼意识和行为,促进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口的转化,实现以学校体育带动家庭体育的开展。此举对于改变我国体育人口"两头热中间冷"的状况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4.2 家庭体育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延伸

学生在学校内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为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学校体育必须向家庭延伸"特别是我国在实施五天工作制以后,学生在家里的时间增多,因而形成了以学校体育为主!以家庭!社区体育为辅的一体化模式"为了实施一体化教育发展模式,学校可通过建立家长联系薄!联系卡!学生定期交一份自我小结报告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4.3 实现体育场馆设施的资源互补

学校体育场馆修建的局限性和使用的时段性与社会体育场馆紧缺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现状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完全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协调工作,对于修建体育场馆受场地、资金限制的学校和家庭、社区,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共同修建场地,并在使用和管理工作上做出合理的时间调配,对于使用尚未有余地或开放程度低的社会体育场馆设施,争取向学校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充分发挥社会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效率;随着学校在经济上的自主性越来越强,可充分发挥本身的资源优势,通过改造和重建,建立准经营型体育场馆设施以低于商业性经营的收费标准向社会开放,既能缓解社会体育设施不足的燃眉之急,又促进了学校体育自身的优化。

参考文献 [2] 方新普. 论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补性[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

(7):953-955.

[3] 杨枭. 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21

(5):75-77.

[4] 宛霞. 21世纪中国家庭体育的发展趋势[J]. 体育文史, 1999

(6). [6] 石伟铮. 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有效结合[J]. 浙江体育科学, 2004

(1):77.

[7] 庄春玉. 浅谈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J]. 和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 200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希望
一双灵巧的手
一束花,一片情
秘密
汕头城区的新貌
鱼塘旧事
与外国人共同进餐
叮叮当当
庆“元旦”
一元钱旅行记
游泳
残酷的选择
有趣的“桌上拔河”
我与滑冰
学游泳
谈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在民营企业中作用(1)论文
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1)论文
谈中小企业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谈我国企业家人力资本供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论文
谈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1)论文
谈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1)论文
论IT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谈军事人力资源价值的可计量因素(1)论文
探析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概念界定与决定因素(1)论文
谈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对策(1)论文
论“职业锚”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论文
谈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1)论文
浅探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1)论文
探析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1)论文
谈武汉酒店业在校生人力资源的开发(1)论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案例及分析
创新思维训练──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
巧设主问题,激活课堂阅读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后记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例
挑战逆境 铸造人格──《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手记
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新尝试──《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与反思
生命教育──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及反思
备从学生 教以特色──《走一步,再走一步》之教学设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后记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