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落后地区产业升级战略中的需求分析(1)论文

落后地区产业升级战略中的需求分析(1)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落后地区产业升级战略中的需求分析(1)论文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需求分析缺陷 比较优势理论虽源于国际贸易分析,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贸易领域日益拓展,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无不打上国际间贸易的深刻烙印。比较优势理论因此超出了对一般贸易问题的分析,成为探讨国家产业发展思路的重要理论之一。

从地区的层次看,由于地理上的接近和经济、文化、社会的一体化,地区间的贸易和经济交往较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更为广泛,各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地区间的经济关联密不可分。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在地区产业结构分析中的适应性显得更强,更直接、事实上,我国落后地区政府在确定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战略和思路时,也多是从中吸取理论养分的。

比较优势理论给地区产业结构分析所带来的启示也是明显的。首先,比较优势理论促使我们认真分析落后地区资源禀赋状况、劳动力成本与素质、资金富裕或贫缺程度以及技术水平的高低等经济增长条件,从而能够明确那些确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并抓住发展机遇;其次,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落后地区可以把握国际间以及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趋势,从中寻找落后地区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机遇;第三,通过比较优势分析落后地区能够找出经济发展中的“弱项”和“瓶颈”,包括资金、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等,从而在今后发展中注意强化“弱项”、消除“瓶颈”,弥补人才、技术等高级要素禀赋之不足,形成内生比较优势,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四,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启发落后地区注重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特别是注重通过对外开放获得技术扩散和“干中学”的外溢效应。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也是相当明显的。包括:理论前提假设过于苛刻,与现实差距过大,理论分析带有明显的静态特征,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当代国际经济的需要;依据比较优势理论所确定的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分工地位是被动的和低下的,体现不出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积极战略;局限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产业发展战略不仅忽视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阻碍和迟滞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等。

除此以外,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缺乏对需求的分析,忽视了需求对产业成长的重要影响。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局限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理论最终将限制产业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同时拥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人类产品空间中占的比例小,不能满足它们快速发展的需要。……由于国家越大,对纵向增长的依赖也越大,因此,我们不能要求落后大国象小国那样,仅仅依靠有限的几种劳动密集型产品就能实现持续的快速发展”(熊贤良,1995)。

从国内需求看,轿车、电信和信息、网络等高技术产品的消费需求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扩大我国内需、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很难将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在上述领域。

比较优势论者认为,“不按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则这些产业不可能较经济地并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竞争优势。如中国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以目前状况很难进入国际市场”(邵润堂等,1999)。

很显然,这种观点是无法让人接受而且也完全不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说明了这一政策和战略的正确性。

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也明确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最重要领域之一。“九五”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和迅速增加,都从实证上反映了比较优势理论的现实局限性(注:200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达到900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28%,所占比重比1997年提高近1倍。

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总值达到18000亿元,10年间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3年第1季度,全国商品出口中机电产品的比重已经达到50%。

)。有关实证分析也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工业品的比较优势逐年上升,其中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

(马述忠,2002) 从国外需求看,如果要素禀赋结构相近的众多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奉为几乎唯一的产业选择,那么,当这些产品蜂拥至发达国家市场时,必然是恶性竞争局面的出现,受损害的还是这些把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奉为真理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方面的例子已是数不胜数。

比较优势分析从实质上看是一种供给分析,其所关注的对象均是生产要素,包括较低层次的资源禀赋、劳动力成本、资本数量等,以及较高层次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等,以此判断某国或某地区是否具有供给优势。由于缺乏需求分析,供给导向的产业分析难以构建较完整的政策框架,难以避免对现实决策产生误导。

我国落后地区通常采取的一些谋求产业发展的战略,如发挥资源(注:指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如农副产品等基础原材料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条,促进规模经济等,都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所得出的政策结论。

但由于比较优势理论在需求分析上的缺陷,使得上述产业发展战略同样存在缺陷。 ——发挥资源优势。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落后地区过分强调要素成本优势,将资源丰裕程度作为确定当地产业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将市场战略局限在要素成本竞争上,忽视了该产业的国内、国际市场的供需格局、需求增长潜力等,往往导致边际收益递减,陷入“比较利益”陷阱,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甚至成为竞争劣势,走向比较优势的悖论。我国山西地区在煤炭资源开发方面就是典型例子。

几十年来,山西全力发展煤炭,并努力延伸到洗煤、炼焦、坑口发电等,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竞争环境下,都把当地煤炭资源优势发挥到了极至,但结果却是产业结构的单一和低层次,明显制约了全省经济的持续发展。 局限在比较优势理论下的产业发展战略,还容易导致资源禀赋条件、技术水平、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

如果产业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潜力有限,就容易造成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持续增长的潜力;也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形成过度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局面。这样的事例在我国各地区比比皆是。

本意是发挥不同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战略,出发点是体现差异性,而结果往往是地区间产业结构的雷同。 ——延长产业链条。

在发挥资源优势的产业发展战略常常失效的情况下,我国落后地区也开始注意实施产品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即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落后地区似乎找到了一条既能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又能加快产业升级的路子。

但在实践中,落后地区又深切感到这条路子的艰辛,效果并不如人意。事实上,延长产业链条的战略首先依托的仍然是当地的资源优势,只是希望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对资源的加工深度,实现更多的产品附加值。

这种思路虽比资源开发的思路前进了一步,但并没有跳出供给思路的局限,仍然缺乏需求方面的分析。也正是由于缺乏需求分析,使得这一战略存在明显欠缺,影响了战略的实施效果。

首先,产业链条延伸所形成的新的供给,需要由市场需求决定其实现价值。或要有市场需求增长的空间,或要能开拓新的市场需求,或要:在成本上有竞争力,或要能从性能价格上超越可替代品。

如通过小麦深加工提取谷脘粉、低聚糖、维生素B,通过电解铝精深加工生产高精度板、带、箔和PS板基,通过金属镁生产各种镁合金产品等,不仅仅是技术上能否实现的问题,还要考虑是否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和成本优势。 其次,产业链条越往后延伸,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产品市场越细分,市场对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求越高。

因此,对企业的管理和综合竞争力的要求越高,对技术、人才、信息、政策体制、中介服务等环境的要求越高,而对当地资源的依赖越弱,对运输成本的敏感度越低。在许多情况下,精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布点首先考虑的不是接近原材料生产地,而是接近消费地和技术、人才、信息密集的发达地区。

也就是说,资源和原材料上游供给的空间布局对下游产业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开放度的增加,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贸易壁垒的逐步减少,以及随着现代技术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全球和跨地区生产和采购体系的形成,使许多产业对上游供给的当地依赖性发生了极大变化。

以我国落后地区不少省份确定为支柱产业的铝工业为例,氧化铝生产需要接近铝钒土矿所在地,此时氧化铝企业对上游供给是高度依赖的。其后的电解铝生产既可接近氧化铝生产地以节约运输成本,也可以采取“两头在外”的市场战略,进口氧化铝,出口电解铝,此时电解铝已经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摆脱对当地氧化铝供应的依赖。

而对于铝的精深加工,情况更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由于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铝锭、铝坯的运输成本所占的比重很小,而消费地的需求信息、技术、人才支持等对于铝的精深加工更为重要,因此,世界上铝的精深加工大多接近消费地而非铝材料的生产地。

如果一味强调原料供应的优势,将大型精深铝加工项目放在远离市场、远离研发与人才集中的原料生产地,很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布局。目前我国计划部门按上述思路在内地建设的一个大型精深铝加工项目,发展前景就非常堪忧,而沿海地区近年来自主发展起来的一批项目则表现出明显的活力。

这个例子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是,落后地区在实施延伸产业链条的产业发展战略的时候,不应过分夸大下游产业对上游供给在空间上的依赖。落后地区如果不注重改善企业的体制和管理水平、提高研发能力,注重发展对产业升级具有共性要求的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及其他中介服务,注重改善企业外部环境、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与行政效率等,就不可能具备延长产业链条的比较优势,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

——规模经济。规模收益递增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所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

较狭义的理解是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谋求比较优势。“一国某种产品的加工优势或成本优势,可以不是因技术水平的差异而引起,也不是要素赋予不同而引起,而是由于生产该产品的生产规模造成的”(王海宁,1998)。

产业保护论者应从这里吸收到理论养分,并以日本高速成长时期产业政策的成功实践作为佐证,认为通过产业保护扩大国内外市场的份额、获得规模经济,可以形成成本优势以及诸如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因此,规模经济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分析局限,也表现出比较优势分析的动态特征,是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发展。

但规模经济分析仍然是一种供给分析,缺乏需求方面的考虑,导致一些地区盲目追求规模经济、扩大生产规模。特别是对于落后地区,在当地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后续研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追求规模经济往往简化成同一技术和管理水平下的生产规模的水平扩张,不但对结构升级无所助益,而且常常在市场竞争中败北。

现实中由于盲目扩张而失败的企业比比皆是,教训极其惨痛。特别在落后地区,一些获得较好发展的企业往往被当地政府甚至银行所“追捧”,成为所谓的“明星企业”。

其中部分企业就是在此环境中盲目扩张,最终为其所累、走向失败。 事实上,追求规模经济远不是简单的生产规模扩张。

与之配套的企业改革、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外部配套和支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包括前后向关联企业、运输通信体系、速递和物流配送系统、研发支持,法律、会计、信息、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对于规模经济的形成都至关重要。追求规模经济的目的是要形成符合市场需要的竞争优势。

这往往是落后地区所缺乏的,因此也是更需要关注的内容。

二、竞争优势理论的需求分析 “钻石”四要素是米契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用以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些特定产业获得长久竞争力的原因。包括反映生产要素状况的要素条件,体现产业发展内在需求的需求条件,体现产业支撑能力的支持和关联产业,以及反映企业和市场的状态和特征的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程度。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从根本上拓展了人们进行产业分析的视野,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竞争优势并上升到产业竞争优势,摆脱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特别是在现实应用中的局限,对于分析和制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战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波特的四要素分析中,需求分析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内容包括需求结构、规模以及需求的成长性,既包括国内市场的需求,也包括国际市场的需求。竞争优势理论将需求纳入分析范畴,与比较优势理论相比有着实质性的进步。

——需求成长与产业升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也将相应变化与升级,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

因此,把握需求的变化,就能更好地把握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轨迹,这对于地区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日本在高速增长时期就是将需求弹性的大小作为选择主导产业的依据之一。

当前各国竞相发展高技术产业,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由于高技术产业的需求高成长性。这些都是将需求因素纳入产业分析视野的典型例子,落后地区应从中得到启示。

产业需求的高成长性不但是实现产业规模扩张的需要,而且是生产要素聚集的“吸铁石”,这对于促进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仍以高技术产业为例,其需求的高成长性,造就了风险投资这种独特而有效的融资手段,对于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是如此,越是高成长性行业,越是人才培养资源集中的领域。计算机人才培养越为典型。

资本、人才等重要生产要素的倾向性流动,对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非常有利。相反,如果产业缺乏需求成长性,那么该产业对资金、人才等重要生产要素就缺乏聚集力,甚至出现要素的逆向流动,产业的持续发展将受到制约。

当然,落后地区不应简单地根据产业需求的高成长性来确定高技术领域的具体发展方向。因为根据需求分析寻找的具体产业领域往往是一些热点领域,而这些热点领域又往往是发达地区乃至发达国家都全力争夺的战略制高点,落后地区如脱离实际盲目赶超,往往也会出现欲速不达的问题。

落后地区如何确定重点的产业发展方向,主要需要依靠市场的选择、企业家的判断。政府的作用在于提供有关的基础设施、信息、政策环境和其他企业外部环境。

此外,并不是只有需求高成长性的产业才能作为落后地区的重点发展产业。具有稳定成长性的产业同样值得重视,特别是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其中机电产品产业最具潜力。落后地区机电产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的比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注:2003年1季度全国商品出口中机电产品的比重已经超过50%,河南省的比重不到10%。

),迫切需要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市场开拓战略与产业升级。

竞争优势理论将需求因素纳入产业竞争优势分析的视野,对落后地区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将市场开发战略与产业升级战略结合起来。 波特认为,本国需求的超前性和国内市场的饱和,有利于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和增强。

由于需求的超前,可以促使本国厂商比他国竞争对手更早行动,形成满足本国需求的能力,并在开拓国外市场上占据先机。国内市场饱和也会促使企业更努力地开拓国际市场。

波特以美国国防采购为例,说明超前需求对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积极作用。日本由于能源缺乏促进了节能产品的发展,在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发生后,成为独特的产业竞争力,也是由于超前需求的作用。

由于需求的多层次,且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同一产业领域,发达地区的需求层次从整体上高于落后地区的需求层次。落后地区通过积极开拓发达地区乃至发达国家的市场,就可以获得类似于超前需求所带来的积极效果,促进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提升。

这是从竞争优势理论需求分析得出的一个非常有益的结论。 落后地区的需求结构在多数情况下是低层次的、滞后的,落后地区的工业产品往往以满足当地市场较低层次需求为主,成为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

小五金、小水泥、小造纸、小化肥、小酒厂、小纺织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诚然,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需求层次也会逐步提升,面向当地需求的产业结构也将随之得到提升。

但显然这个过程将是漫长的、滞后的。因此,正如发展中国家努力进取发达国家市场一样,落后地区通过开拓发达地区的市场,满足发达地区较高层次的市场需求,来促进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应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因此,落后地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应与开拓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市场的战略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开放的战略、进取的战略。对于我国有些地区如中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背景下,虽然可以到相对更落后的地区开发一些市场,但这种满足更低层次需求的市场战略,虽然也可以发挥当地的一些比较优势,并在一定阶段和程度上避免与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优势企业的直接竞争,但从长期看,不利于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我国的外贸政策越来越强调市场的多元化,主要是从外贸安全的角度考虑的,而且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仍然是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而我国内地相对落后地区的贸易依存度还非常之低(注:2002年河南省的出口总额为20亿美元,贸易依存度仅为2.7%。

),尚不需要考虑类似国家层面的贸易安全问题。因此,在多元化市场战略中,开拓更落后地区的市场只能作为落后地区一种辅助性的战略加以实施。

落后地区采取进取的市场战略,需要当地企业与发达地区的同类企业进行直接的竞争,这就要求落后地区企业在产品竞争力方面具备较高水准,但这正是落后地区企业所努力追求且不易达到的目标。因此,落后地区进取的市场战略一是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如我国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过程一样,从低档产品向高档产品演进;二是落后地区需要努力争取与发达地区企业合资合作,包括作为配套生产或加工基地,向发达地区拓展市场。

从提升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不管这种进取型战略有多大难度,都要优于固守和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封闭型战略,优于开拓相对更落后地区市场的战略。 ——产业细分。

竞争优势理论还使结构分析中的产业得到细分。由于竞争优势理论分析的起点是企业,通过企业的发展形成竞争优势进而形成集群优势(注:集群优势是波特的产业竞争优势分析的重要内容。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并不是建立在一个个孤立的产业之上,而是建立在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连结在一起的产业集群之上。)、产业优势。

因此,竞争优势理论的产业分析可以是某一种特定的产品或产品系列,而不一定是一个范围宽泛的产业或行业。也就是说,落后地区的企业可以有更大的可能,在众多细分的产业中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我们经常引用的江浙经验,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小产品、大市场”。如果没有竞争优势理论的产业细分方法,是不可能得出这一经验的。

比较优势理论的要素禀赋分析只能将分析停留在诸如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型产业这样的层面,现实指导意义实际是有限的,而竞争优势理论的实用性在这里则进一步得到体现。 翻开过去20多年的历史,一个典型现象是,落后地区政府积极推动的项目,往往是一哄而上,造成重复建设,隐藏着很大的市场风险。

这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现象除政府自身短期行为、追求政绩等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政府积极推动的项目,往往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分析基础,产业分析过于宽泛,而落后地区在资源禀赋、要素条件甚至区位条件方面常常是相近的。由于缺乏产业细分的分析方法,使得各地区所选择的重点发展产业基本相近或完全相同,即所谓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导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不良后果。

与这种现象不同,那些较少纳入政府视野的、由企业自主决策的投资项目,由于是基于市场需求和竞争需要,体现出产业细分的特点,恰恰成为所在地区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这些项目从市场中来,体现的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显示出良好的市场前景。

这种基于市场需求的决策和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其中一部分企业脱颖而出,形成集群优势,发展成为能够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竞争优势。

总之,落后地区政府在制定产业升级战略的过程中,需高度重视需求分析,改变目前注重供给分析、忽视需求分析的倾向,形成更符合市场需要和竞争需要的产业发展战略。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同学
童年的冬天
礼物
家乡的小河
角山
喷泉
送给妈妈的礼物
我的家乡
“红鬼”和“蓝鬼”
过生日
我学会了打羽毛球
我学会了溜冰
我的同桌
我家门前那条河
我学会了溜冰
7月份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
大二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10月份预备党员思想汇报范文
教师预备党员思想汇报
大四预备党员入党思想汇报
大三预备党员思想汇报范文
入党积极分子寒假思想汇报
大学生寒假思想汇报
3月份关于学习雷锋的思想汇报
新教师预备党员思想汇报
最新入党积极分子转正思想汇报
预备党员实习期间思想汇报
7月份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汇报
6月份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2011年最新的入党转正思想汇报
“一带一路”对外传播需要把握的十对关系
国家意识与国际传播
阿五美食 年夜饭“三十六计”
李先生牛肉面 一段关于历史的述说
“高铁外宣”的思维切换
南京城市形象传播策略探析
古夏山庄 黄金线路上的一处世外桃源
扬帆海上丝路 实现共赢发展
增强共同体意识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大味至简蛤蜊汤
The Wizard Artist――Xiao Kuan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
弘扬丝路精神 汇聚共建力量
微信时代的对外传播
人人湘完成第二轮融资 发起人讲述创办历程
《雷雨》教学设计之四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之三
《长亭送别》的背景资料
《雷雨》人物解读
元曲知识
《长亭送别》的译文
《长亭送别》的特殊句式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之四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一
《窦娥冤》教学设计之一
《窦娥冤》教学设计之二
《长亭送别》中的宋词意境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二
《雷雨》人物语言及性格分析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