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上古声调研究

浅谈上古声调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浅谈上古声调研究

浅谈上古声调研究

自南朝周颙、沈约等人提出“四声说”,汉语的声调就成为历代诗人和学者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声调在中古时期被发现,之后的韵书也多以四声分卷,中古时期四声的存在、调类和汉字四声的归属已然清楚。但在声调还没有发现的上古时期,先秦之前,汉语的声调是否存在及其存在的状况又是怎样?对于此一问题,清代及近现代的学者做过不同的论述,各家自成己说,聚讼纷纭。站在后人之慧的立场,我们对各家学说予以梳理评述,以助益现在对于上古声调的研究。

一、清代及清以前学者的观点

(一)古无四声说

对上古声调,首先进行研究的是明朝的陈第,他在《毛诗古音考》中提出“四声之辨,古人未有,中原音韵,此类实多”,“四声之说,起于后世,古人之诗,取其可歌可咏,岂屑屑毫厘若经生为邪”。可见他是主张古无四声的,他之所以提出古无四声,四声是起于后世,是因为他看到《诗经》用韵,多是“仄以承平”异调相押的现象,而得出的结论。

(二)古有四声说

顾炎武在《音学五书·音论·古入四声一贯》中提到“四声之论虽起于江左,然古人之诗已有迟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其重其疾,则为入为去为上,其轻其迟,则为平”由此可见在顾炎武看来古有平上去入四声的。他的这个观点是在观察了大量古代诗文用韵情况后得出的。上古诗文一般情况下“平多韵平,仄多韵仄” ,互相压韵的字声调相同。

顾氏在指出古人“平多韵平,仄多韵仄”的同时,又指出“亦有不尽然者”他也注意到其中的变例,面对这种情况顾氏提出“通为一韵”。所谓的“通为一韵”是说韵脚属于四声相承的篇章,以该章一个或几个韵脚的声调为基准,其他不同调的字转入这个基准调。一如顾炎武在《音学五书· 音论·古入四声一贯》所说“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这样就出现字在韵中无定调,会走向古无四声的境地,所以他在《诗本音·周南·葛覃》“言告师氏”下说“古无平上去入,四声通为一音”这种语言相对于他的整个声调理论来讲有些极端,没有四声哪里还有所分析的“通为一韵”呢,或许顾氏对于古代汉字有无固定的声调,本身也不确定。

江永也主张古有四声的存在,他注意到上古诗文互相押韵的字,大部分情况下声调相同,因而他提出:“平自韵平,上去入自韵上去入者 恒也。” 同时,他也指出:“亦有一章两声或三四声者。” “随其声讽诵咏歌,亦有谐适,不必皆出一声,如后人诗余歌曲,正以杂用四声为节奏,《诗》何独不然?”可见江永主张四声可以通押。

顾炎武、江永虽主张古有四声,但他们又提出“四声一贯”和“四声通押”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们归为古无四声派。明确提出古有四声的是江有诰和王念孙。

江有诰认为古音有四,他在《再寄王石臞先生书》中说:“有诰初见亦谓古无四声,说载初刻凡例。至今反复细绎,始知古人实有四声,特古人所读之声与后人不同。”他的《唐韵四声正》就是搜集上古调类与中古不一致的字进行辨析的。

王念孙的看法与江有诰大致相同,他在复江有诰的信中说:“接奉手札,谓古人实有四声,特与后人不同……与鄙见几如稃鼓相应……顾氏四声一贯之说,念孙向不一为然……”可见他也是主张古有四声的。

(三)古无入声说

孔广森山东曲阜人,他从自己的乡音出发,认为古无入声。他在《诗声类》中说:“案周京之初,陈风制雅,吴越方言未入中国,其音皆江北人唇吻,略与《中原音韵》相似,故《诗》有三声而无入声,今之入声于古皆去声也。”他认为入声创自江左,是沈约等人发明的。

(四)古无去声说

段玉裁关于声调的说法在他的《六书音韵表一·古四声说》中表述的很清楚:“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可知段玉裁是主张周秦时期有平上入声的存在。他又有这样的论述“古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上与平一也,去与入一也,上声备于三百篇,去声备于魏晋。”由这段话可看到段玉裁对声调的演变的认识,有两个声调到《诗经》时的三个声调再到魏晋时的四个声调。在《答江有诰论韵》中阐述的更加详细,他指出“古四声之道有二无四,二者,平、入也。平稍扬之则为上,入稍重之则为去。古平、上一类也。抑之扬之,舒之促之,顺逆交递而四声成。”我们用图例表示如下:

(五)古有平入二声说

黄侃认为古无上、去,只有平、入两类。其《音略·略例》云:“四声,古无去声,段君所说,今更知古无上声,惟有平、入而已。”黄侃的主张是发展其师章太炎的说法,章太炎认为:“古平、上韵与去、入韵截然两分;平上韵无去入,去入韵亦无平上”。章太炎是认为古四声,分为平、上与去、入两类。

(六)古有五声说

王国维主张古音有五声,在他的《五声论》中明确提出:“古音有五声,阳类一与阴类之平上去入是也。说以世俗之语,则平声有二(实则阳类自为一声,谓之平声,语不甚切),上去入各一,是为五声”。平声有二是指阴阳两类,阳类是《广韵》中有入平声,阴类是指《广韵》中无入平声。王国维认为阳类应该自为一声,他说:“此类之平声,又与阴类之平声性质绝异,如谓阴类之平为平声,则此类不可不别立一名。”于是就有阳声一和阴声平上去入四,五声之说。至于南朝沈约所说的四声,王国维认为四声是声调运用到诗文中,实际的声调并非四声,他认为到沈约之时阳类已分为三声,与阴类三声及入声而七,用之诗文,阴阳可以互易,而平仄不能相贸,所以在诗文中阴阳两类合而为三加之入声而为四声。

二、近现代学者的研究

(一)舒、促两类

近人王力主张上古四个声调分为舒、促两类,舒声分为平、上,促声分为长入、短入。他说:“上古声调不但有音高的分别,而且有音长的分别。必须是有音高的分别的,否则后代声调以音高为主要特征无从而来,又必须是有音长的分别的,因为长入声的字正是由于读音较长,然后把韵尾塞音丢失,变为第三种舒声(去声)了。”可见王力先生是从中古声调的来源来谈上古声调的。

(二)古有四声说

李方桂承认上古有声调,而且大体调类和中古四声相合。不过他也怀疑《诗经》押韵只是韵尾不同,他在《上古音研究》中说:“《诗经》的用韵究竟反映上古有声调,还是上古有不同的韵尾,这个问题不容易决定”。但是他又讲到如果不同调类的字是有不同的韵尾辅音,对于不同调类的字相押的例子,就不容易解释了,于是他说:“不如把不同调类的字仍认为声调不同”。

周祖谟认为古有四声,在《古音有无上去二声辨》中首先批判了古无四声说,以及段玉裁古无去声、黄侃古无上去说,并论证古有上去二声,肯定夏燮论述古有四声的依据一是古人之诗,一章连用五韵六韵以至十余韵者有时同属一声,其平与平入与入连用者固多而上与上,去与去连用者亦屡见不鲜。若古无四声,何以四声不相杂协?是古人确有四声之辨矣。二是诗中一篇一章之内其用韵往往同为一部,而四声分用不乱,无容侵越。三是同为一字其分见于数章者,声调并同,不与他类杂协。并考正古音并非所有韵部四声具备,四声具备者只有七类,其他或无入,或无平上或入声独用。

(三)古无四声说

国外的一些学者也认为上古汉语无声调,象梅祖麟、蒲立本等认为在进入中古后由于韵尾失落才出现声调。丁邦新在《汉语声调源于韵尾说之检讨》(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一文中,从他们所依据的材料出发论证了其所依据材料的不可靠性,从而否定了他们的结论上声来自喉塞音韵尾-,去声来自于韵尾-s。他认为:“在《诗经》时代汉语和中古一样是有四个声调的,声调是音高,不是辅音韵尾。声调源于韵尾可能有更早的来源,可能在汉藏语的母语中有这种现象,但是在《诗经》时代没有痕迹。”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上古汉语有声调存在持否定态度。如:徐通锵先生认为“周秦时代是古汉语从无声调向有声调发展的过度时期”。吴安其也认为汉语去声产生于汉代。

三、小结

汉语的声调是从无到有的发展演变过程,声调产生的时间难有定论。随着对汉藏语系其他语言声调的研究,对上古汉语声调的研究也有较大的推动,汉藏语系中有些语言正处于从无声调向有声调的发展过程中,既然是从无到有,声调的产生有语言系统内部的制约因素,也就是声调有其产生的语言内部的机制。上古汉语声调的产生也会和整个音节结构及其音素的构成等语音要素的演变有直接的关系,随着上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深入,声调产生的机制和时间问题也会随之明朗。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堂弟
爱读书的我
我的爷爷
我的妈妈
精灵岛---之---快乐精灵失踪了
漂亮的妈妈
每年任务之认识新朋友
两只蚊子的感人故事
我心中最理想的老师
粗心的妈妈
一滴水
我的老师
外婆的脸
这就是我
愚人节到了1
接听客户电话的礼仪与技巧
非常棒的口才训练方法
教师在口语表达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如何训练口才演说能力
训练口才的9个好方法
领导在批评下属时要掌握的批评技巧
老板的口才应该要具有的8个特点
营销口才技巧——票务营销要重口才
领导补充讲话五补
业务人员交际的16个黄金策略
业务员练出好口才必经的四个阶段
在语言交际中抢占“制高点”
求职、应聘、面试需要什么?需要做什么?
如何使下属言听计从
诱导客户成交的语言技巧
考试研究再论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能力要求
加强中学地理教学刍议
乐谱数字化的新途径——计算机光学乐谱识别技术
一堂化学多媒体实践课的优势与思考
新课程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音乐剧中的音乐精灵
MIDI示范曲库在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中的运用
调动学生作文主体意识的尝试
电梯水平震动及噪音控制
浅谈钢琴演奏中的触键与音色
琵琶艺术演奏中音色变化问题研究
钢琴的音色
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实践体会
乙烯原料泵最小流量控制回路噪音产生分析及消除
简论作文兴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分钟》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泉水》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2》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小鹿的玫瑰花》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笋芽儿》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窗前的气球》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选我》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精彩的马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