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萬家都飽芋田飯──台灣原住民所植芋頭及其影響论文

萬家都飽芋田飯──台灣原住民所植芋頭及其影響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0

萬家都飽芋田飯──台灣原住民所植芋頭及其影響论文

西元2000年春夏之交,我收到「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研討會」的邀請函。這一屆在西昌召開,大會安排參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和旅遊川滇交界的瀘沽湖,這兩個地方對我都具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但參加研討會總得寫篇論文,我總不能空著手去吧?番社采風圖我生活在台灣,要談中國少數民族,大概只能在台灣原住民(以下簡稱原住民)身上找題目。

但我從未探討過原住民,根本無從著手。一天,忽然想起中研院史語所典藏的《番社采風圖》,我清楚地記得,采風圖上有收穫小米、種植芋頭、採椰子等圖像。

近年來我用圖像研究科技史,何不以《番社采風圖》作基礎,探討一下原住民的作物?論文有方向了!我到圖書館查閱《番社采風圖》,才知道這組圖畫是巡臺御史六十七(人名,滿州人)使台期間(乾隆九年至十二年,1744-1747)命畫工繪製的。這組圖畫筆法寫實,是研究清初平埔族生活的重要史料。

《番社采風圖》共17幅,有關作物的有:揉採(採椰子)、種芋、耕種(種水稻)、刈禾(割小米)等4幅。我就研究原住民的芋頭吧。

為什麼會選擇芋頭?說來可真話長。讀大學時,常到圖書館借閱台灣銀行出版的《台灣文獻叢刊》,隱約記得,清代流寓台灣的大陸人士,常在詩文中稱讚台灣的芋頭。

為了證實自己的記憶,我迫不及待地上網查閱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的「台灣方志」及「台灣文獻」。Bingo!這個題目確定可以做了。

我將上網查到的資料拼湊成一篇論文,取名「台灣土著所植芋頭及其影響」,適時以電子郵件寄給大會,算是弄到一張「入場券」。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會務組竟然把我那篇拼湊之作列為「大會宣讀」(有別於分組宣讀),至今想來仍覺得不好意思。

現在讓我再次拼湊一下,把那篇急就章的論文改寫成通俗文章,用來賺取點稿費吧!台灣原住民的作物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總以為原住民未漢化前過著狩獵生活,其實他們從來就以農耕為主、漁獵為輔。居住平地的平埔族如此,居住山地或偏遠地區的高山族也是如此,文建會出版的《台灣原住民的飲食世界》說得十分清楚。

那麼原住民種些什麼?根據陳奇祿的《台灣土著文化研究》,漢化之前,糧食作物主要是小米、芋頭和番薯。小米是原住民的神聖作物。

大凡一個民族,始遷時所攜帶的作物,往往被視為神聖。小米原產中國大陸,原住民的祖先在史前時期從華南遷到台灣,他們帶來的小米,銘印著原鄉之情。

番薯呢?番薯原產南美,大約16世紀末傳到台灣。傳到中國大陸大概也是這個時候。

至於芋頭,原產馬來半島,但南島民族幾乎都種芋頭,英文名taro就是源自波利尼西亞人(屬南島民族)的土語。至於芋頭什麼時候傳到台灣、怎麼傳到台灣?事隔久遠已難稽考了。

芋頭,屬於天南星科,學名Colocasia esculenta ,分為旱芋和水芋兩大類,各有許多品種。旱芋隨處可種,原住民種植的芋頭可能以旱芋為主,《番社采風圖》的「種芋」,就是種植旱芋。

芋頭曾經是原住民的重要糧食作物,直到現在,南台灣的排灣族和蘭嶼的雅美族仍然經常食用芋頭。清初時,台灣還是半蠻荒地區,遊宦台灣的官吏、幕客喜歡將所見所聞寫進詩文。

小米和番薯品種間差異有限,不論哪個地方出產的都差不多,不會引起人們注意,但原住民的芋頭和大陸產的很不一樣,於是紛紛寫進他們的詩文。文獻中的芋頭原住民的芋頭不但品種多,而且體型大,讓我們抄錄康熙、乾隆年間的三則筆記: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三記物產:芋有二種:紅者呼為為檳榔紅,白次之。

熟較內地亦蚤,六月初旬即可食。多食滯氣,不似內地滑潤。

南路番子芋,一名糯米芋,有重十餘觔者,味佳。黃叔璥,字玉圃,順天大興人,康熙四十八年進士。

康熙六十一年,台灣設巡察,黃出任首任巡察御史,在台灣兩年,著成《台海使槎錄》。引文中的「檳榔紅」,應該就是最受外地人士稱道的檳榔芋。

重達十幾斤的糯米芋(即秫米芋),我曾懷疑是山藥,但糯米芋早已成為定名,不致以訛傳訛。根據阮昌銳的《台灣的原住民》,原住民的芋頭品種已較前減少,意味著很多品種已絕種,十幾斤的糯米芋我就從未見過。

董天工《台海見聞錄》卷二記台蔬:番芋,一類數名:長曰土芝,團曰蹲鴟;又檳榔芋,中有紅根相連如檳子;又淡水芋,大者重

四、五斤,其味似荷香。台蔬獨芋擅名,頗不似內地之芋也。

董天工,字典齋,福建崇安人,拔貢。乾隆十一年至十五年任彰化縣教諭,所著《台海見聞錄》乾隆十六年刊行。

引文中的檳榔芋,現今福建等地也有出產,但董天工是福建人,如果他在大陸看過類似的品種,就不會說出「頗不似內地之芋也」的話了。根據「中國作物種質資源資訊網路」(CGRIS),中國的檳榔芋有三個品種,台灣檳榔芋是其中之一。

筆者大膽臆測,檳榔芋的原始產地就是台灣,不過尚待求證。朱景英《海東札記》卷三記土物:傀儡山產芋魁,有數十觔大者,野番以此為糧。

余在鹿子港,見芋大如巨筐,重

三、四十觔,云亦產自內山。朱景英,字幼芝,號研北,湖南武陵人,乾隆十五年解元。乾隆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任台灣府同知。所著《海東札記》乾隆三十八年刊行。引文「見芋大如巨筐,重

三、四十觔」。可能是山藥吧?芋頭有那麼大的嗎?至於方志,有關芋頭的記述就更多了,讓我們抄錄康熙、乾隆年間的瞧瞧:《台灣府志》(康熙三十三年刊)卷七‧風土志‧蔬之屬:香芋,長尺餘,大至數觔。

番人所種。《諸羅縣志》(康熙五十七年刊)卷十‧物產志‧蔬之屬:北路種於圃,檳榔芋頗佳,大而鬆,紅根相連如檳榔子,故名。

秫米芋軟而黏,色白。又,鳳山、淡水芋極大,魁重至

七、八觔;北路內山番亦有之。《鳳山縣志》(康熙五十八年刊)卷七‧風土志‧果之屬:鳳之芋有三種:曰檳榔芋者,中有紅根相連,如檳榔子;曰秫米芋者,以其軟而粘也;又有淡水芋,大者重

四、五斤,不歉蜀中焉。《台灣縣志》(康熙五十九年刊)。

輿地志‧果之屬:台芋有二種:檳榔芋,肉多紅根而鬆;秫米芋,肉白而軟。《重修台灣府志》(乾隆十二年刊)卷十四‧風俗志‧番社風俗:諸番傍巖而居,或叢處內山,五穀絕少,砍樹燔根以種芋,魁大者

七、八斤,聚以為糧。《重修台灣縣志》(乾隆十七年刊)卷十二‧風土志‧蔬之屬:芋,長曰土芝,團曰蹲鴟,台產甚多。有檳榔芋,中有紅根,相連如檳子;又,淡水芋大者重

四、五斤;又,傀儡芋長可

一、二尺,旁無小艿,其味俱佳。又,糯米芋更為滑潤。

又,狗蹄芋、竹節芋。從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台灣的許多芋頭品種,確由「諸番」、「野番」培育而成,所以有「番子芋」、「番芋」等名稱。

這些芋頭品種多,體型大,滋味美,為渡台人士留下深刻的印象。當然啦,人們也可能把山藥誤為芋頭,但誤認應是少數,芋頭和山藥畢竟不難分辨。

台灣孤懸海外,和外界少有來往,引文中的各種芋頭,可能是原住民自行培育的。芋頭是一種「根生」(實為地下莖)植物,只要把芋頭埋在土裡就能繁殖(無性生殖不會產生新品種)。

但原住民過游耕生活,棄地上殘存的芋頭,只要開花結果,就可能經由突變和雜交產生新種。原住民培植出那麼多品種的芋頭,說明他們栽培芋頭的歷史已經十分久遠了。

不論什麼地方,原住民對文明的最大貢獻,往往就是他們的作物。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印地安人的玉米、馬鈴薯、番薯、番茄、辣椒……,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這些作物才傳到歐、亞各地。

對台灣原住民來說,應該就是芋頭,特別是檳榔芋,直到今天還是一種重要的作物,當我們吃芋仔冰、芋仔稞或其他台式冰品、點心時,請不要忘了原住民的貢獻!以詩證史清代時,隨著民族融合,原住民的重要糧食作物芋頭,也成為漢族移民的糧食作物,在水利尚未普及前,漢族曾經大量栽種,這從台灣文獻中經常出現的「芋埔」、「芋原」、「芋山」、「芋仔寮」等地名可資證明。陳寅恪喜歡「以詩證史」,筆者且師法前輩學者,以詩證明上述論斷吧。

孫元衡《赤嵌集》加溜社詩:自有蠻兒能漢語,誰言冠冕不相宜!叱牛帶雨晚來急,解得沙田種芋時。孫元衡,字湘南,桐城人,拔貢。

康熙四十二年任台灣府同知,所作《赤嵌集》深為詩壇祭酒王士禎欣賞。這首詩告訴我們,康熙年間嘉義一帶的平埔族(加溜社在諸羅)有些已能說漢語,以種植芋頭為生。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後蘇龕詩鈔卷補編‧古今體詩‧疊前韻》:怪底潭名劍,尋幽興倍騰。水光圓似缽,山意古於僧。

芋熟連阡脊,楠肥沒屋棱。畫圖一披玩,邱壑寸心澄。

施士洁,字澐舫,台南人,道光二十五年進士。性曠達,不喜仕進,割讓後內渡。

作者前作《為王純卿司馬題劍潭夜光圖》,疊前韻而有此詩。「芋熟連阡脊」,道盡當時台北劍潭一帶芋頭阡陌縱橫的情景。

林占梅《潛園琴餘草簡編‧正文‧自少時至辛亥(咸豐元年)》雙溪曉行:宛轉雙溪路,蘢蔥芋粟紛;深坑巢亂石,遠樹泊輕雲。屋盡穿巖搆,泉多截竹分。

嘯猿聲不斷,每向靜中聞。林占梅,淡水竹塹(今新竹)人,貢生。

《潛園琴餘草簡編》收咸豐元年至同治六年作品。這首詩敘述道咸年間雙溪情景。

田野所種芋頭和粟(小米),正是原住民的重要糧食作物!楊浚《嚴懷谷司馬同年成儀招飲賦贈》:長沙光祿稱吾師,貢登玉室羅瑰奇;……側聞途民鼓腹歌,萬家都飽芋田飯!楊浚,台灣同治年間舉人,生平事蹟不詳。這首詩收於《台灣詩鈔》卷四。

「萬家都飽芋田飯」,說明當時人們以芋頭充當主食。張景祈《台疆雜感》:奧府由來擅海王,不因地力盡農桑;接天瘴雨桄榔暗,繞郭鱗塍薯芋香。

張景祈,浙江錢塘人。光緒間淡水縣縣官。

所作《台疆雜感》收於《台灣詩鈔》卷六。詩中的台灣農村,遍植檳榔,家屋附近種番薯、芋頭,和現今不是一個樣子。

芋頭文化的殘跡在清代文獻中,「芋」也經常作為人名,如「莊芋」、「周芋根」、「許芋娘」、「廖芋頭」等等,上網查閱中研院漢籍文獻「台灣方志」和「台灣文獻」,可以查到一長串。以「芋」作為人名,除了常吃、常見,也可能和宗教或禮俗有關。

當平埔族融入漢族時,他們的文化不可能完全泯滅。以漢化最輕的雅美族為例,至今仍然以芋頭作為主要糧食作物。

根據雅美族人董媽女的《芋頭的禮讚》,雅美族舉行各種儀式時,都會吟唱芋頭讚歌。雅美族的例子,或許透露著某些早已湮滅的訊息。

清代時,台灣某些習俗和芋頭有關。如七夕時互以黃豆(加糖煮熟)、龍眼、芋頭相贈。

迎娶時,女方以香蕉、鳳梨、芋頭、柑橘等贈送男方。後一項習俗維持到今天。

原住民有關芋頭的宗教和禮俗,可能經由通婚影響到漢族,因而衍生出一些特殊的人文現象。康熙廿三年,諸羅設縣,首任知縣季麟光(江南無錫人,康熙十五年進士)在台一年,所著《台灣雜記》,有一則關於神芋的記載:玉山,在鳳山野番中。

山最高,人不能上。月夜望之,則玉色璘璘。

其上有芋一棵,根盤樹間,葉已成林。有鳥巢其上,羽毛五色,大於鸛鶴,土人俱指為鳳。

玉山是台灣第一高峰,被附近土著視為神山。神山、神芋和漢族的神鳥鳳凰,這則康熙年間的傳說,不難看出原住民與漢族交融的痕跡。

餘話──芋仔和蕃薯在台灣,本省人自稱蕃薯,把外省人稱作芋仔,此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說,台灣島的外形像番薯,所以自稱番薯。

那麼中國大陸呢?不管包含不包含外蒙,怎麼看都不像芋頭啊!直到有一天,和友人楊龢之先生閒聊,才算弄清楚這個疑惑已久的問題。楊先生精研南明史和台灣史,他說:明鄭覆亡後,台灣的漢人把大陸來台人士──不論是滿人還是漢人,一律稱為「胡仔」(胡人)。

閩南語「胡」和「芋」同音,後來以訛傳訛,「胡仔」就變成「芋仔」了!至於本省人自稱番薯,必定是「胡仔」訛傳成「芋仔」以後的事。為了和「芋仔」相區別,就把自己叫做「番薯」吧。

殊不知,番薯是外來作物,芋頭才是固有的呢!楊先生說:林衡道的著作早就提到,早期台灣人稱豬為「胡仔」,稱狗為「覺羅」(愛新覺羅),藉著豬、狗,暗罵大陸來的「胡人」。楊先生小時候家住南部(雲林),就親耳聽過有人把豬叫做「芋仔」(胡仔),只是人們早已不知其意義了。

光復後,將豬稱為「芋仔」的說法有了新的意涵。既然大陸人稱為「芋仔」,豬也稱為「芋仔」,根據三段論法,大陸人豈不等同於豬!這大概就是「中國豬」一詞的語源吧?如果志在光復大業的先祖們地下有知,聽到這個光復後的新生詞彙不知作何感想!參考文獻1. 瞿海良《台灣原住民的飲食世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2. 阮昌銳《台灣的原住民》,台灣省立博物館,1996年。3. 陳奇祿《台灣土著文化研究》第十章《東南亞的主食區和主食層──兼論台灣土著諸族農作物的來源》,聯經出板事業公司,1992年。

4. 董媽女《芋頭的禮讚》,稻香出版社,1995年。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丹霞山
我喜欢的声音
爷爷的鹩哥
妈妈给我的爱
可爱的小白兔
第一场春雨
春雨
小河的故事
春的信息
雨中景
两棵树的森林
我的宠物金鱼
未来滑板
秋天的田野
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500字
学习两会的思想汇报例文范本
全心全意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入党思想汇报
大三党员入党思想汇报1000字
300字入党思想汇报参考
进行自我剖析的入党思想汇报2000字
业余时间在党校学习的思想汇报
教师最新入党思想汇报1500字
2011年8月份最新入党思想汇报
三顾茅庐读后感800字高中范文
在职预备党员思想汇报
关于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大学生的思想汇报
《中国近代史》的读书心得优秀书评
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小组长入党思想汇报
大学学生干部入党思想汇报范文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特点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体会
试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优秀的公务员应具备的政治素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和制度的认同
试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推进依法行政中建设美丽中国
浅析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策略
茉莉花的成长
教师课堂的“跟进”策略
浅析流动商贩的治安综合管理
点赞“七新”贵州
独立学院辅导员的工作能力结构研究
《边城》教学设计之一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之三
《哦,香雪》教学设计之五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之五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之一
《哦,香雪》教学设计之三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之四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故事概要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之五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之三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之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之六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之四
《边城》教学设计之二
《哦,香雪》教学设计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