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方法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08

读书的方法

" 首先声明,我要谈的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后者,香港的学生都

是专家——猜题目、背课文之能,世间少有。但为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为考试而读书却未必可助

知识的增长。知识是读书的目的( An End );考试只是一个方法( A Means)。然而香港学生(或教

育制度),却很显然地将这两佯东西颠倒过来。

我可在四个大前提下给学生们建议一些实用的读书方法。若能习惯运用,不但可以减轻考试的

压力。而对更重要的知识投资会是事半功倍的。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

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干事。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

义,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

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

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他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一年

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因为抄笔记

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

的要点,是得不偿失。我肯定这是一般香港学生的坏习惯。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

上, 200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将错误抄在笔记上。

笔记有两个用途。①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

记。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很多讲者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

有的可在课后补记。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

想推理方法。②在上课听不懂的,若见同学大多而不便发问,就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于课后问老师

或同学。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就因

此无法融会贯通。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将每一个课题分开读,强记,一见试题,不管问甚么,只要是似

乎与某课题有关,就大“开水喉”,希望“撞”中——这是第二个坏习惯最明显的例子。

要改这个坏习惯,就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

后,要花少许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能稍知这些必有的连带关系,理

解的增长就一日千里。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术的范围内,人类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开来读,会觉得

是多而难记;连贯起来,要知要记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学术都是从几个单元的基础互辅而成,然后带动

千变万化的应用。学得愈精,所知的就愈基本。若忽略了课题之间的连贯性,就不得其门而入。

第三个坏习惯,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就是在选课的时候,只想选较容易的或讲课动听的老师。

其实定了某一系之后,选课应以老师学问的渊博为准则,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跟一个高手学习,得其十

一、二,远胜跟一个平庸的学得十之八九。这是因为在任何一门学术里面所分开的各种科目,都是殊

途同归。理解力的增长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异。老师若不是有相当本领,就不能启发学生去找寻

不同科目之间的通论。

二、兴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烧起来的

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总想能在某科目上

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

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

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分钟的全神灌注。认为不够时间读书的学生都是因

为不够集中力。就算是读大学,每天课后能思想集中两三小时也已足够。要培养集中力也很简单。第

一、

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第

二、不打算读书的时

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

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要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将一只手表放在书桌上。先看手表,然后开始读书或做功课。若你发觉能常常在 30 分钟内完

全不记得手表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于每次读书对都完全忘记外物 1小时以上,你就不用担

心你的集中力。

三、问比答重要

很多学生怕发问的原因,是怕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但学而不问,不

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

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

从来没有问题是太浅的。正相反,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三几个浅之又浅的问题问

出来的。学术上的进展往往墓靠盲拳打死老师傅。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学者之所以要教书,就是因为年轻

学生能提出的浅问题,往往是一个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虽然没有问得太浅这回事,但愚蠢的问

题却是不胜枚举。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学甚么问题是愚蠢或是多余。若不发问,就很难学得其

中奥妙。

老师因为学生多而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很多时间。认真的学生就应该在发向前先作准备工

夫。这工夫是求学上的一个重要过程。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

“知”与“不知”,最容易就是做发问前的准备工夫。这准备工夫大致上有三个步骤——

一、问题可分三类—— A、“是甚么”( What ), B、“怎样办”( How?), C,“为

甚么”( why)。学生要先断定问题是那一类。 A类问的是事实: B类问的是方法: C类问的是理论。

问题一经断定是那一类,学生就应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那方面的,因而可免却混淆。若要问的

问题包括是多过一类的,就要将问题以类分开。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不知”所在。第

二、要尽量去

将问题加上特性。换言之,你要问的一点是愈尖愈好。第

三、在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

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本上找到。若然,就不应花老师的时间。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骤发问题,答案是自

己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的。若仍须问老师的话,你发问前的准备工作会使他觉得你是孺子可教。

四、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学生坐下来对着书本,拿起尺,用颜色笔加底线及其他强调记号。读了一遍,行行都有记号,

这是毁书,不是读书。书要分三读。

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甚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

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

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

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他底线或记号却不可用。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

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

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在大学里,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

足够。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间往往要读书的时间多。

虽然我在以上建议的读书方法是着重大学生,但绝大部分也适合中小学生学习。自小花一两年

的时间去养成这些读书的习惯,你会发觉读书之乐,实难以为外人道。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窗前的小花
美丽的校园
可爱的小金鱼
春天的脚步
我的同学
可爱的小花猫 “黑妞”
独臂大侠
家乡的夏天
订纽扣
快乐的游园活动
盲人眼睛也是明亮的
可爱的小花猫
爸爸的生日
十年后的家乡
我的校园
医务人员的入党思想汇报
在培训师培训会上的讲话内容
2011工商局公务员的转正申请参考
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思想报告情况
大学生关于节约用水的入党思想汇报
九月份优秀预备党员的转正申请
九月份思想汇报
七月份公务员入党思想汇报
入党动机廉政的思想汇报
加强党员执行能力的思想汇报范文
大学生关于人生规划的思想汇报
第三季度的入党思想汇报规范文
第七条猎狗读后感范文500字
最新入党思想汇报:党,我的信仰
毕业后的入党思想汇报
书与人:《精灵宝钻》:《魔戒》前那久远的第一纪元
宋晓军:安保法案背后的“干货”
贝小戎:《侏罗纪公园》的恐龙
时事:沙特换王储,谜思重重
议案、建议公开势在必行
商业:“过去的豪华”与未来豪华
音乐:美国流行文化的音符
共享时代的政府角色
迈向良法之治
“实打实”办理换“打心底”满意
生态:恩施玉露:古法的复兴与落寞
商业:大众商用车的中国潜力有多大
如何纠正“笑贫不笑贪”
文化:安东尼·布朗和他的形状游戏
设计:野性之美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之一
富尔格姆《信条》阅读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之一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之三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之五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知识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之五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之三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之三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之二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之四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之四
《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教学设计之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和译文
把握《信条》文意